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4-04-08 来源:乌哈旅游
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5月第14卷第13期(旬刊) JPMT,May.2007,Vol.14,No.13(IssuedEveryTenDays)1765

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并不断完善康复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2 结果

康复组20例患者治疗前的肌力:0级7例,Ⅰ级3例,Ⅱ级~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3例。康复护理后肌力:Ⅴ级9例,Ⅲ级~Ⅳ级6例,0级~Ⅱ级5例;其中15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5例患者肌力较住院时有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肌肉痉挛。对照组治疗前肌力:0级~Ⅰ级13例,Ⅰ级~Ⅱ级2例,Ⅱ级2例,Ⅲ级~Ⅳ级1例,Ⅳ级~Ⅴ级2例;治疗后的肌力Ⅴ级2例,Ⅲ级~Ⅳ级4例,0级~Ⅱ级肌力14例,并有1例患者由入院时Ⅳ级肌力降低到Ⅰ级;其中仅有6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余14例患者未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脑出血患者偏瘫康复训练效果评价组别康复组

对照组

走人数增多,回归家庭的病例数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早期康复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3.2 降低致残率 早期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6]

力,降低脑出血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25.[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

志,1996,29(6):379.[3]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

版社,1996:8.[4] 王静,徐孟雅.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J].河南实

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2(3):93294.[5] 王凤华,周凯.1例重型脑挫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康复护理

[J].华夏医学,2003,16(5):740.[6] 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

理研究,2002,16(4):195.

(收稿日期:2007202209)

例数

2020

康复人数

156

2

χ值

P<0.05

8.12

3 讨论

3.1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脑出

血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在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中越来越

受到重视,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

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谈法梅,孙友桃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3)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83例静脉采血患者按单日、双日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89例。观察组静脉采血前后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操作,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静脉采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采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1321765202  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常

见的不良反应有恐惧紧张、疼痛、皮下瘀血、晕针。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手段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取2006年4月至5月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诊治患者783例,其中男性418例,女性365例。年龄15岁~70岁,无显著躯体痛苦和感觉异常,能准确描述疼痛感受和恐惧紧张心理。783例患者进行了肝功能、两对半等项目化验,抽血量为2ml~10ml不等。均无血液系统疾病,采用肘正中静脉及桡静脉采血。全部为真空采血,两组患者穿刺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

组别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394389

肘正中静脉

368362

桡静脉

2627

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

390(98.98)385(98.97)

  注:χ2=0.004,P>0.05。1.2 方法 将783例患者根据单日、双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

组。观察组为394例,对照组为389例。固定专人操作。操

作方法:选择所需要的血管,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好压脉带,嘱患者握拳,常规消毒待干,用一次性采血针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已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至所需血量,松拳,拔针,用无菌干棉签压迫止血。对照组采血前未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只简单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按基础护理学教科书方法,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15°~30°,从静脉上方或侧面刺入皮下,沿静脉走向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再刺入血管,拔针时先用棉签压住穿刺点再拔针,压迫4min。观察组在静脉采血前后实施以下护理干预。1.3 护理干预方法1.3.1 心理干预 护士一边操作一边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目光亲切,态度和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给患者解释清楚静脉采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嘱患者深呼吸有助放松,缓解恐惧紧张情绪。1.3.2 疼痛的护理干预 尽量选择显露明显、方便穿刺的粗直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松拳,使患者情绪放松,提高了疼痛阈值,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也能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注意穿刺技

1766

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5月第14卷第13期(旬刊) JPMT,May.2007,Vol.14,No.13(IssuedEveryTenDays)巧,选用直刺法,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角度,用右手腕力

带动持针的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刺入血管。拔针选用先拔后压法,护士右手拔针,左手迅速用棉签按压,左右手必须配合熟练,左手按压晚了,穿刺点会出血。此方法拔针时未对血管施压,针头不与血管壁摩擦,对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损伤减少,故患者痛苦小。1.3.3 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 压迫止血时棉签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按压时间以4min为宜,时间过短易

[1]

出现皮下出血,至少应按压3min。详细向患者交代清楚压迫时要稍有力度,中途不能松开,不能来回在穿刺部位揉,不要移动棉签位置。肘正中静脉采血后不宜屈肘,屈肘会直接压迫肘正中静脉血管壁,使血液更容易从针眼流处。伸肘可使静脉伸展不弯曲,穿刺点压迫不移位,能有效防止穿刺点渗血[2]。1.3.4 晕针的护理干预 操作者对那些空腹时间长、高度紧张、体质虚弱、有过晕针经历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首先应给患者解释清楚,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操作娴熟,动作敏捷,在患者注意力还未集中时快速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嘱家属先准备好早点,采血后立即用餐;有晕针经历者,让其平卧采血。1.4 评价标准 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持续或间断隐痛,可忍受;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结合患者语言描述,两组患者属于轻度疼痛。恐惧紧张评价根据患者自己的描述,结合观察患者面部有无痛苦表情如皱眉、喊叫、流泪、低声哭泣,穿刺时有无缩回上肢的抵抗动作等情况。皮下瘀血比较直观,患者止血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隆起、肿胀、瘀血等。

2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

表2 两组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P

异无显著性(P>0.05)。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恐惧紧张、疼痛、皮下瘀血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3 讨论3.1 心理干预的作用 护士在执行静脉采血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常规操作,在操作前后应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紧张情绪,让患者有亲切感。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操作前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恐惧紧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2 疼痛护理干预的作用 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种操作技巧,如观察组应用的直刺法,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避开了伴行神经,故直刺法微创、痛苦小[3]。只有极少数患者感觉微痛,疼痛时间短,只是穿刺点瞬间疼痛,且穿刺成功率高。3.3 皮下瘀血护理干预的作用 皮下瘀血是静脉采血操作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容易引起护患矛盾的诱因之一,护士必须重视,尽量减少其发生。皮下瘀血的发生与压迫时间、压迫方法有直接关系,本文观察组有4例患者发生皮下瘀血,直径在0.5cm~1cm之间,都是急于要做其他检查,压迫时间不够3min所致。3.4 晕针护理干预的作用 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晕针的发生,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晕针,观察组没有患者晕针。晕针是由于患者空腹、高度紧张、体质虚弱、曾经有过晕针经历等原因引起。护士在操作时应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出冷汗、双眼上翻等症状。对照组3例晕针患者立即给予平卧、保持安静、进食等处理后,0.5h恢复正常。

总之,静脉采血操作前后,护士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矛盾,提升医院形象,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1] 李雅珍,柏玉萍,王丽娟,等.肢体抬高对浅静脉输液拔针影响

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41242.[2] 苏宝香.静脉抽血后减少皮下淤血的方法与探讨[J].现代护

理,2006,12(133):9072908.[3] 梁慕珍.输液时针头直刺静脉减轻疼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

理,2006,12(131):6922695.

(收稿日期:2007202205)

例(%)皮下瘀血

4(1.01)16(4.11)7.55<0.01

例数

394389

恐惧紧张

35(8.88)95(24.42)34.13<0.01

疼痛

20(5.07)88(22.62)50.68<0.01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

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室内

血肿的护理体会

陈舜卿,谢泽娟,王玉心,郑卓双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汕头515041)

[摘 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室内血肿的效果。方法:对55例脑室铸型血肿行侧脑室引

流并辅以尿激酶脑室内注入。结果:55例中基本治愈26例,占47.3%;显效18例,占32.7%;好转11例,占20%;无死亡病例。结论:侧脑室引流并辅以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加强术后脑室引流管的护理以及病情的观察、血压的控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重症高血压;脑室内血肿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1321766203  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形成血肿,是一种严重急性脑血管

疾病。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55例脑室铸型血肿患者,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建立持续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脑室溶解

血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6.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的46例;因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