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

2017年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

2021-08-17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6·株洲质检)我们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 ①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绿色化学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③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之后,化学学习与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化学不但研究原子、分子的性质,而且要深入研究电子、质子、中子的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利用化学反应可以合成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之后,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没有深入研究电子、质子、中子的性质。

2.(2016·湖州质检)下列四幅漫画描述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其中一幅漫画描述的物质变化类型与其他三幅不同,这幅漫画是 ( )

【解析】选C。冰箱内的饮料瓶变瘪,是因为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是物理变化;云的形成及酒精挥发是物质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燃放烟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2016·广州模拟)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中提炼金属铝 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 C.二氧化碳气体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

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物质变化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该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从铝土矿中提炼金属铝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将铝分离出来,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错误;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变成干冰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正确;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新物质亚硫酸,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D错误。

4.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解析】选A。干冰易升华吸热,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小苏打能与酸反应,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利用的是化学性质;还原铁粉能与氧气反应,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利用的是化学性质。 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解析】选D。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A错误;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B错误;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C错误;酒精灯用完,应用灯帽盖灭,D正确。 6.下列对数据的几种描述中,合理的是 ( ) A.用pH试纸测得盐酸pH=3.20

B.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5.85 g C.用10 mL量筒量取98%浓硫酸3.68 mL D.用“pH计”测得某血浆pH=7.40

【解析】选D。本题考查测定实验数据的准确度的有关问题。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应为整数,A错误;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B错误;10 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 mL,C错误;用“pH计”测得溶液的pH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D正确。

7.下列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B.加热蒸发过程中,当溶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蘸取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快速倒入

【解析】选A。为防止过滤后仍浑浊,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A正确;蒸发结晶的实验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B错误;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C错误;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倒入,D错误。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 B.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氯化银生成

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 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

【解析】选B。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描述。

9.(2016·丽水模拟)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解析】选C。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标签被腐蚀;滴管不可以伸入试管内,以防污染试剂;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10.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

【解析】选D。应该使用足量红磷,确保集气瓶中氧气消耗完,A错误;通过对比思想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和水、氧气接触,该实验缺少验证没有水是否能生锈,B错误;燃烧的条件为必须是可燃物、和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正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确定一个条件,改变另一个条件来验证燃烧的条件,C错误;大烧杯外是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由于浓氨水易挥发,大烧杯内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整个烧杯中,所以可以达到实验目的,D正确。 【方法指南】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1)对比实验设计。

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基本思路,有利于实验现象观察对比,有利于推理论证结论。 (2)控制变量实验设计。

一个问题常常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为了研究每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逐个检验,每一种现象只说明一个问题,换一个条件再检验。综合各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出综合性的判断。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4分)

11.(8分)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示意图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1)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 ; (2)过滤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 ;

(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 ; (4)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仪器: 。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1)所给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是试管。(2)过滤时需要的仪器为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其中漏斗、玻璃棒、烧杯为玻璃仪器。(3)排水法收集氧气用到:水槽、集气瓶、导管。(4)三个操作中都用到玻璃棒;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答案:(1)A (2)B、D、F (3)E、H、I (4)D 12.(12分)现有以下5个变化: 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给水通直流电 ③锌加入稀硫酸中

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变化的代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

(3)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的物质。

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 。

(4)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上述反应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①②③④中都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⑤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上述化学反应中,只有②是由水这一种物质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所以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H2和O2。给水通直流电,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1)①②③④ ⑤ (2)② ① (3)H2和O2 (4)②

【延伸探究】(1)固体或液体物质受热产生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提示:不一定。有气体产生是这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依据,要判断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关键是看这种气体是否为新生成的物质。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提示: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汽车轮胎“爆胎”、蒸汽锅炉爆炸等为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鞭炮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

13.(4分)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用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 B.稀释浓硫酸时,应沿烧杯壁向浓硫酸中缓缓加水,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取用液体药品时,要把瓶塞反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放回原处时标签向外 D.做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应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再点燃气体,以防爆炸

E.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要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F.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

【解析】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A正确;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B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要把瓶塞反放在桌面上,为防止标签腐蚀,标签朝向手心,放回原处时标签向外,C正确;做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应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再点燃气体,以防爆炸,D正确;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要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E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以防试管滑落,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F错误。 答案:A、C、D、E

14.(10分)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相关知识。(1)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熔化过程只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

最高。(4)吹灭蜡烛是因为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1)小 (2)石蜡的熔化过程 (3)外焰 (4)C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15.(14分)(2016·广东模拟)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A图称量前,要将天平调平衡,首先要把 , 然后再调节平衡螺母。

(3)上述图有明显错误的是 (填序号);C图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 。

(4)D图的装置可用来制取的气体是 (写一种),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 。

【解析】使用托盘天平时应首先调节天平平衡,具体方法是首先游码归零,然后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液体成滴滴下,说明漏斗下端没有靠在烧杯内壁上;蒸发操作中为防止受热不均液滴飞溅,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图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可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该装置用注射器滴加液体,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答案:(1)酒精灯 (2)游码归零 (3)B 受热不均液滴(或溶液)外溅 (4)O2(或CO2,或H2) 2H2O2(或CaCO3+2HCl率,或快慢)

2H2O+O2↑

ZnSO4+H2↑) 可控制滴入反应溶液的速度(或反应的速

CaCl2+H2O+CO2↑,或Zn+H2SO4

16.(12分)央企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作灭火剂。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剂是否为报道中的“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甲、乙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甲 加入一定量的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乙 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二:某小组同学利用灭火器进行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猜想2:残留主要成分是 。 【设计方案】某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析】探究一:面粉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钠能溶于水,且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

逐渐溶解 该灭火剂不属于报道中的“假干粉” 实验现象 粉末 实验结论 和二氧化碳;由实验现象可知,粉末逐渐溶解,说明该物质是碳酸氢钠;若为碳酸氢钠,加入稀盐酸后会有气泡产生。

探究二:【提出猜想】若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若部分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设计方案】A项,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加热后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若不变浑浊,则固体中只有碳酸钠;B项,无论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残留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于水就会放出热量;C项,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证明其中含有碳酸氢钠;【反思评价】若残留物中只有碳酸钠,溶于水后会放出热量;若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虽然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但是如果吸收的热量较少,还是表现出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无法确定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 答案:水 有气泡产生 NaHCO3+HCl【提出猜想】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设计方案】B

【反思评价】无论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都可能升高

NaCl+H2O+CO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