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

让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

2021-01-15 来源:乌哈旅游


让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

【内容摘要】本文从消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疑虑、走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误区、实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举措几方面,阐释了让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生长点的论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打开了新思路。

【关 键 词】传统文化 软实力 生长点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提得越来越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大力培育和提升现代文化品牌,也要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使之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

一、宏观运势,消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疑虑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来的。他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他的这一说法,立即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我们党就多次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从“源头”上寻找生长点,正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容置疑的题中之义。

(一)世界发展面临难题,必须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启智 当前,世界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生

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分裂、贫富对立、区域对抗等等,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汤一介将其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区域发展面临机遇,必须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兴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世界财富和权力正在悄然发生转移和重组。一些原来发达的国家相对衰退,一些原来落后的地区则活力凸显。这种财富的转移和重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国家发展面临窘境,必须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与之很不相称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过去,我们的先辈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要摆脱发展上“经济腿长,文化腿短”的窘境,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继往开来,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引领世界发展,做到既能输出“电视机”,也能输出“新观念”。

二、冷静寻路,走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误区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若干富有生命力的“细胞”,是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可惜,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若不走出这些误区,就很难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提升国家

文化软实力。

(一)摒弃文明古国的夜郎自大,憧憬中华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我们的祖先甚至认为,中国人生活的这块地方是天地的中央,四周都是“蛮夷之邦”,是“蛮荒之地”,“中国”是天朝大国,是有文化的,是文明的;“蛮夷”是没文化的,是野蛮的。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当海外的“蛮夷”入侵,打得我们遍体鳞伤的时候,还未觉醒,仍然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认为中华文化是绝对优秀的。这是一种井底看天的夜郎自大。经过改革开放,我们的目光已经明显远大了,但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必须彻底摒弃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大理想的高度,更新观念,走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二)避免社会发展的自我封闭,坚持中华伟大复兴的开放战略

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一定结不出优秀的文化果实。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中华传统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先秦诸侯纷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华夏“各国”

不同地域文化碰撞、冲突、交锋最猛烈的时期。“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说过,软实力的建构需要倾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开放观念。

在世界文明史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曾长期领先于西方文化。但近代以来西方迅速超越东方,软、硬实力迅速提升,除了其它历史因素之外,“大航海”所导致的人类交往扩大、交流频繁所产生的推动力不可低估。近代中国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与固步自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摒弃保守、封闭,主动与外部世界接触,加强与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仅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一波接一波的“汉语热”、“中国热”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显著增强,也说明我们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非常正确。要想继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

(三)消除发展民主的妄自菲薄,建立中华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我们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此同时,一批知名学者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产生严重质疑,爆发了以“德先生”和“赛先生”名义进行的猛烈批判。这种对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批判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很多人失去了在中国发展民主的自信。中国古代并非没有

民主,且不说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即使在皇帝专权的封建社会,早朝(皇帝办公会)时,也允许各位大臣集奏,使下情上达。一些开明的皇帝还当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然后拍板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十分重视民主,并把民主作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加以推崇。更何况,现时中国的国体、政体都是按照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来运转的,因此,在发展民主上,也无须妄自菲薄,应在深刻把握民主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三、古为今用,实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不愧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耀眼的光芒。但是,弘扬传统,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取其精华,也不是下载照搬。必须是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古为今用,又有创新。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长点。 (一)解放思想,培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土壤

纵观历史,人类思想发展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与思想解放有关。发生于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如此,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如此,发生于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如此。

解放思想就要打破禁区。如果不打破中世纪统治欧洲的教会神学的禁锢,就不会有文艺复兴运动;如果不对“三纲五常”等封建法统进行清算,就不会有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如果不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也就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生。解放思想就

是给思想文化赖以发育的土壤中耕、松土,没有肥厚的土壤,必定长不出茁壮的禾苗。

解放思想就要有所包容。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100多年前,正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站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包容并不反对批判,但批判一定是有包容的批判。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辉煌的顶点,一个深刻的历史原因就是那时周王朝的统治已经衰落,王权已无力干预思想的分歧,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了争论的自由;而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上没有大建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自秦以后,中央集权的统治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百家争鸣”的环境已不复存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既要欣赏“阳春白雪”,也要关照“下里巴人”;既要强调宣传纪律,也要鼓励思维创新。真正做到“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培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土壤。 (二)勇于实践,扶正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苗

勇于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儒、道、墨的学说都是那个时代思想家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古代优秀思想家勇于实践的精神,少搞纯粹的“书斋文化”和仅为少数人享用的“贵族文化”以及为部分人喝彩助兴的“帮闲文化”,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努力扶正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苗。

(三)创新思维,增加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肥力

勇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特质。孔子曾师从老子,墨子和韩非子都曾是儒生,但他们从不盲从自己的老师,分别在后来的研究中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讲,创新是最好的养料。没有创新,文化必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思想之花必然枯萎。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好:“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激荡和引领。”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增加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肥力。

(四)着眼未来,呵护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重整体,重综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和为贵”、“大道之行”以及“天人合一”,讲的是人、社会、宇宙间的普遍哲理,并不是指个别的、部分的联系。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重宏观而不重微观,重整体而不重局部,重系统而不拘细节,使其具有了“囊括宇内,包藏八方,涵盖万世以至于无穷”之功能,这就促使人们不仅看到“小我”、“小道”,更能看清“大我”、“大道”,不仅能注目当下,还能憧憬未来,具有穿越时空的永久魅力,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但自古以来,一些拥

有文化软实力成果的人,特别是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并不那么幸运,经常成为被铲除的对象。不过,天道是公平的。商鞅遭刑,但强秦崛起;韩非被害,然天下归一。作为当代人,我们务必着眼未来,努力呵护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成果,确保其生长力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汤一介.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n].北京日报,2007-9-21.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张步云,.国学讲坛[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4]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