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者:陈庚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9期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在新课程实施多年后,在相当多的初级中学,专业的历史教师仍相当缺乏。作为小学科的历史教学大多以主科教师,有的甚至以职工代之,由此闹出许多笑话。这对于当前初级中学的正规历史教学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得不到健全和保障,历史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得不到普遍认可。由此逐渐引发出当前历史教学的种种弊端。 一、照本宣科填鸭式
教者或由于历史专业知识欠缺,或由于认识不足而心有旁骛,对历史教材未能认真钻研,扎实备课。更有甚者,一本教参从未翻阅过,对课本文字尚未疏通,更何谈延伸、挖掘与联系?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最多再给学生对对课后习题答案,课堂缺乏生动性、活泼性与趣味性。这样的历史课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乐学,听课成了一件苦差事,学生又哪来灵感思维的火花呢? 二、历史观点教条式
自小我们便把一个人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造成了思维定式。历史教学强调逻辑辩证思维,但现在的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讲课往往仍从固定的定义出发,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置的条条框框里,生怕越雷池半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采用简单的两分论。要么革命,要么反动;或者肯定,或者否定,二者必居其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教学的理论指导贵在设疑。设疑、求疑、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应由矛盾始,至矛盾终,把矛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始末,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格、创造习惯,让学生真正尝到跳起来摘桃子,然后亲口吃桃子的滋味。 三、偏难刁怪题海式
早在笔者高中学习历史时,第一感觉便是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错综复杂。高考命题组更是以学生为假想敌,唯恐试卷浅显,不足以体现他们的水平。借用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话说,就是“用考研究生的题考中学生,甚至有些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这股风甚至已刮至仅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你怎样命题,我就怎样编题,挖空心思,偏难刁怪,致使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题目却大多是一些死题目,光有数量不求质量。这不利于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脱离实际学究式
也有一部分教师具有相当扎实的历史知识,但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老套,缺乏生动趣味性。上课板书一行行,理论观点一套套,让学生死记笔记,猛背课本;做题抄课本,答题念课本。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见到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便不知所措;甚至有一定鉴别历史事件真伪的专业历史教师也钻到死书堆里,人云亦云。记得一次笔者出外听课,内容涉及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大谈其优越性,有学生却突然发问:“老师,你说社会主义如何好,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老是制造借口占领人家的土地呢?”这本来只要结合苏联当时的冷战形势和沙皇俄国的封建惯性,三言两语即可解释。结果老师一时间却是无言以对。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很有可能仅是就书教书,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当今国际形势更是无从谈起。
五、自由散漫放羊式
由于历史课程在初级中学的尴尬地位,加之历史课尚未在大多数地区列入中考,大多学校对历史课轻视可谓心照不宣,路人皆知。或不按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开足历史课,随意减课砍课;或随便拉人顶课,不问效果,采取自由放羊式;临到结业考试或会考,放松监考,纵容抄袭,自欺欺人。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初级中学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无疑败坏学风、败坏教风、败坏校风,是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污染,是一件颇令人感叹唏嘘的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克服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弊端,必须注入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做法。当然,以上仅是笔者一些粗显的分析,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只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玉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