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茶,观人生之沉浮。 品茶,品生活之百味。
通过学习茶艺这门课程,我对茶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红、绿、白、黄、黑、青六大茶类可谓各有各的特色。独特的泡法,讲究的饮法都值得我们去细心体会。虽然不同茶类的饮用方法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品饮时对各种茶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如对普洱茶讲究酽和香,绿茶讲究浓香,红茶讲究浓鲜,西湖龙井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总的来说,对各种茶的要求都讲究自然,符合茶的本性。人们之所以要区别各种茶的饮用方法,都是为了发挥各种茶固有的特色。
很喜欢绿茶。绿茶是不发酵茶,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是杀青,目的是保持茶叶的鲜绿特点。它的品饮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玻璃杯泡饮法很具代表性。这种饮法适用于品饮细嫩的名贵绿茶,便于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察茶叶形态。通过眼看其形态,鼻嗅其香气,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在闲暇的时候,静静地赏茶,观看茶舞,可以另人心旷神怡,真的别有一番意境! 绿茶不耐泡,所以它是越喝越淡的。而乌龙茶则不同。对于乌龙茶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非常形象的阐明了乌龙茶耐泡的特点。它具有绿茶的醇和甘爽,红茶的浓郁鲜香,又具有花果的芬芳幽香。“绿叶红镶边”是乌龙茶独具的特点,茶叶泡开后叶片红绿相映,十分秀美。 其实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质,品茶正似品人生。
喜欢茶的人想必都听说过日本茶道。其实中国才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是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千利休是茶道之集大成者。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举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日本茶道所形成的“和、敬、清、寂”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道德精神,已逐渐受到世界各方的重视,对于当今世界思潮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文人与茶结缘,不仅写下了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了不少煮茶品茗的史话。
唐代不仅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在这个诗的朝代,茶诗也颇负盛名。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
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慨,而广为后人传诵。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诗说由于茶味好,诗人连饮数碗,每次一碗都有一种新感受。他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茶感受,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唐以后,卢仝连同他的七碗茶诗一起,每每为后人所传诵,卢仝亦从此被后人称为爱茶诗人。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更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五十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文学名作,轰动一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茶助文人的诗兴文思,文人墨客又爱茶咏茶。茶似乎专为文人而生,又因为文人而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赏茶,品茶,回味,深思。
其实,茶艺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