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

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

2020-07-06 来源:乌哈旅游
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

李成团

【摘 要】后方法教学理念注重探讨教学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但有关如何进一步深化与实施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主要综述Miguel Mantero提出的生态外语教学法,旨在探究语用身份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揭示身份构建要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后方法时代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与理论支持.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1)006 【总页数】4页(P101-104)

【关键词】后方法;身份理论;生态教学;身份建构 【作 者】李成团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26

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争论由来以久,但最近一些概念如自我、会话、身份协商等开始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并成为很多研究的焦点。其中,后方法教学理念(postmethod notion)[1]注重探讨教学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与学生身份的构建等,但缺乏进一步深化与实施。鉴于此,本文主要综述Miguel Mantero[2]提出的生态外语教学法(ecological pedagogy),旨在探究语用身

份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揭示自我概念、身份构建等要素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及其重要作用,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与理论支持。

国内外有关身份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身份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李战子[3]认为当今的外语教学似乎没有形成统一方法,是“百花齐放”;“关注身份变化”或后现代身份理论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路。他进而指出身份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关系,二语习得是社会建构的,关注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有助于我们在当代社会变化和多样化的语境中重新认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属性。

谷小娟等[4]指出语用学揭示社会身份的情景性和行为性,认为身份是人在不同语境中展演合乎规约的语用行为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家阐释个人语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身份认同与排斥;交际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语言时时构筑着主体的社会身份。

Norton重构了外语教学中的身份概念即自我概念包括理解与世界的关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形成变化等,它是不断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她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通过刻苦和专注的学习获得语言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在不同方面涉及到语言学习者的身份。她通过自己的个案研究提出:语言教师需要理解学习者对于关联的机会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和说目标语的人互动的机会,又在多大程度上抵制这种机会。换言之,教师需要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投资、以及他们变化的身份。

Miguel Mantero详细地论述了身份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包括起初阶段的身份察觉,各种教学法对身份发展的渗透以及生态教学法的提出,全面阐释身份以及身份构建在外语教学的本质与作用。下面我们详细解读这些内容。

Miguel Mantero主要从三个研究视角来总结起初阶段的外语教学对身份的关注。 首先是社会心理学视角,认为语言使用与群体归属密切相关,其表现在二语学习中

害怕被主流文化同化[5],文化同化的模式,单语偏见与种族关系,依靠标准语言。此研究方法的本质是民族语言学,为揭示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但其局限性限制了它的社会应用纬度。

其次是社会交际互动视角,认为多语语境中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为了构建会话者群内关系,这为多语语境中指示语的使用,语言教育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但类似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其焦点狭小,不利于探究影响语言选择的其他因素如语言水平等。

Miguel Mantero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与社交文化学有关语言教育中身份的研究促成了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他认为身份由以下影响因子形成:存在于语言社区与个人会话者之间的明确细微的权利关系;语言使用涉及到会话,而对话是意义的协商与各种行为活动的扩展[6];身份的建构有可能存在于会话者周围语境之外的空间中;当我们在经历中定位自我与被他人定位的时候,我们的身份便形成了;我们把经历置于语言形式之前或之后,这些经历会影响我们的身份;身份的形成可能会囊括对第二语言中新的文字的认识;身份的形成可能涉及到语言形式与策略的使用,它们会帮助我们协商交际的意义。这种后结构视角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所有参与者在语言学习与第二语言教育中构建身份及其所涉及的身份成分,因此,我们不能低估语言在身份的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后结构主义者认为身份包括被强加的,假定的或协商的自我概念。强加的身份与具体的交际时间和场景有关,它是不可协商的,例如开车超速时,被交警施加违法者。假定的身份指固有的按社会习俗规定的角色,例如,男士在大部分文化中应该是养家糊口的人。协商的身份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语境中学习者构建自己期望的别人认可的身份,也就是说,二语学习者要克服原来固有认定的角色,并且注意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身份如何影响其他人看待他们。所以,这种可协商的身份有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或拒绝,换句话说,我们经常会自问“他人对我们的感觉符合事实的吗,他人对我们的映像符

合我们自己的实况吗?”。既然第二语言教学语境中的身份是可协商的,那么我们因该应用哪一种教学法才能促进学习者所期望的身份构建与发展。在讨论此之前,我们首先综述目前各种教学法对学习者发展身份的影响。

我们首先综述后结构主义框架中的语言学与语言的关系,包括语言学与语用身份的关系。其中Van Lier[7]构架了生态语言学,为我们研究身份在语言教育与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框架。但是为了更好理解生态语言学对语言教学法尤其是身份形成的影响,我们有必要梳理传统与当代的语言教学法如何影响教师、学习者与某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总的说来,语言教学法可以分为结构描述、图示基础、社会语言学、交际、社交文化与文学基础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概述这些语言教学法对语言实践方法尤其对身份发展的影响。

以上综述了各种传统与当代语言教学法对语言实践方法尤其对语言学习者身份发展的影响。为了构建与超越这些传统教学法及其对身份的影响,我们必须发展与重新定位教室内语言交际与语言学习者参与语言社区交际的真正目的。

Kumaravidelivu考虑到以上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后方法(postmethod)理念,其主要理念内容如下:

Van Lier[8]构架的生态语言学虽不与任何一种教学法挂钩,但有利于我们构架后方法语言教学与学习。事实上,在后方法教育环境中如何理论上构架教与学直接影响教育中的指导、学习与身份发展。生态语言学包括以下命题内容:语言呈现于字符活动;语言来源于积极交际中的机会提供;语言来源于多方互动;认识到语言质量的重要性。

Miguel Mantero指出语言与思想、手势与文化一起作用产生意义,而意义还需要交际者之间的协商。学习者的身份由他们在语言文字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言语构架起来的,语言反映了交际者的经验与经历,我们又发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社会经验与身份在使用语言中被呈现为强加的、假定的与可协商的。

Miguel Mantero进而指出,在语言教育中会出现很多计划好的或没预先计划的机会,我们认识到它们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机会更有可能出现在认知集中层面而不只是言语层面的输入与输出的交际中。换句话说,语言帮助我们扩大对世界的察觉,因为我们在对话与交际中联系我们的经验,同时建立新的经验。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总是将一些其他的东西纳入到我们个人的参照框架中。这里的参照框架意思是对于我们与其他会话者谈论话题的个人认知参照点,它可以是一则报纸文章、或我们目击的交通事故或一片很好的甜食。因此,这个“第三元素”为我们在交际会话中协商意义或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提供很多的机会。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争论于语言输入的质与量上。实际上,很难说语言量的输入比质的输入重要性小,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我们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就越能处理应用它;或许我们很难主张质的语言输入,因为我们传统上认为输入越多输出的质量越好。 我们作为语言学习者这一身份只有在我们参与真实会话交际协商意义时才能形成。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实际。例如,很多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西班牙语知识,但当他们在真实会话交际中不能确切表达自己或交际意义时感到很沮丧。例如,在书本中“购物”与在实际的马德里、西班牙场合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机会参加有新的语言出现的会话交际中,因为真实交际的完成不依赖于虚假语境中的言语构建而是依赖于言语行为活动的实现。

Miguel Mantero指出身份总是处在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我们周围的世界的确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但语境不总是指示或规定我们要说的语言或我们在实际社会的交际方式。我们的言语活动蕴含的意义总是含有我们个人的声音。这里个人的声音不是纯粹的语言概念,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实体,因为我们总是与别人协调我们的行为来呈现一个统一的自我。我们的声音或语言给予我们力量去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听到我们在某一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所说的内容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以上归纳的这些认识对语言教学这一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应如何定位我们的教学课程与学生。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提供了有益于支持个人声音的输入?我们是否施加给学生不允许他们协商自己身份的教学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帮助我们决定我们的学生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投入多少,包括课内与课外?当我们通过语言实践在语言学习中投资我们的时候,我们开始把教育活动视为支持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我们在具体情境中的对话中形成的。 本文主要综述了生态外语教学法提出的背景、理论来源、内容及意义,指出语用身份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揭示身份构建要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后方法时代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与理论支持。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身份构建等要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很多有意的启示。例如,我们如何引导二语学习者构建积极的身份与形象,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习者构建个人不同的身份与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他们所期望的理想身份(ideal or prospective identity)?身份是在言语交际中建立,协商与调整的,身份构建是动态的语用过程,受到交际语境因素诸如语言学习环境、教师的引导方法、学生的自我学习信念等的制约。这些理念与问题对我们的外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从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另外,本文只概述了生态教学法的理念,其内容还需要我们在第二语言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为我们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间与更加明确、丰富的新视角。

【相关文献】

[1]Kumaravidelivu. A postmethod approach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World Englishes, 2003 (22).

[2]Miguel Mantero. Toward ecological pedagogy in language education[A]. In Miguel

Mantero(ed.).Identit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ulture, Inquiry, and Dialogic Activity in Educational Contexts[C].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2007. [3]李战子,身份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05(4). [4]谷小娟,李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 外语学刊,2007(6).

[5]Ting-Toomey.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6]McNamara, T. What do we mean by social identity? Competing frameworks, competing discourses [J].TESOL Quarterly, 1997, 31(3): 561-567.

[7]Van Lier, L.Educational Liguistics Field and Project.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M].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4.

[8]Van Lier, L.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Awareness,Autonomy and Authenticity[M]. London: Longman. 1996.

[11]董金伟. 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