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2021-06-08
来源:乌哈旅游
医学信息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f下半月)Medical Infommtion.Jan.2013.Vo1.26.No.1 能极大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23血管活性药物l I研究表明,门静脉压力增高是肝硬化腹水形成 电解质和蛋白的补充。相关文献l161资料显示,在补充蛋白的前提下, 对利尿剂耐药张力性腹水患者每次放腹水4~6L是安全的,补液之 的因素之一,血管活性药物对于降低门静脉压力有显著的疗效,l临 床上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有酚妥拉明、依那普利和多巴胺等。姜国 英I 1在综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辅加10mg酚妥拉明、20mg多 巴胺和250ml 10%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结果 示,酚妥 后补充lOg/2L的向蛋白,患者血清肌酐和电解质改变会明显的减 少。 总之,西医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大都取得了 良好的临床效果,但 为肝硬化腹水的顽固性,临床不能单凭一种药 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应该多种药物方法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1程仲义西医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lI】医学信息(中旬刊)2fJ1(J,05(1O): 28()9-2810 拉明对肝硬化腹水吸收效果较好,原 在于酚妥拉明是 受体阻滞 剂,能够扩张肝 管床,有效降低门静脉血管的阻力,最终,有效地 降低门脉压力。多巴胺…则对肾小球有明 的扩张作用,其能够增加 。肾血管的灌注,扩张外周血管,从而致使血压下降,有助于利尿和腹 水消退。临床上将酚妥托明和多巴胺联合,一方面有助于肝硬化腹 [2J曾晓华自体腹水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l中国实用 医药2010.5(8):71—72 水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单纯应用利尿剂造成的副作用。 依那普利…l口服后可存体内转换成代谢产物一苯丁羟脯酸,其实现 了降低水钠滞留、扩张血管、改善肾灌注以及降低门脉高 的作用, 效力强劲持久。 3腹水浓缩回输 【31马雪飞放腹水加输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U1中国实用医药2009,4(34): 76-77 【4J扬佩荣西医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叭.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4):239 [5 J叶燕明,黄艳庆3()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体会U】医学理论与 实践2008.21(9):308—309 临床上腹水浓缩回输用于治疗难治性腹水,或者是伴有低InL容 量状态、低蛋 m症、低钠血症和肝肾综合征患者,或各种原 导致 的大量腹水急需缓解症状患者。运用腹水浓缩回输可以补充人体蛋 门、提高血浆胶体的渗透压、增加有效的血容量、消除潴留的钠和水 以及改善患者肾【f】=L液的循环,最终达到减轻或者消除腹水的作用l lI。 临床适用腹水浓缩 输治疗肝硬化腹水要注意以下禁忌症 感染 性腹水、癌性腹水和内源性内毒素性腹水;重度肝功能损害(血清胆 红素大于85 umol/L1,严重凝血机制障碍或肝性脑病(3~4期)患者; 近期内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m虹患者;伴严重 C,N功能不全患者。 腹水浓缩回输一般每次放水5000~lO000ml,浓缩每1000ml腹水巾 加肝素5 1Omg,通过浓缩处理成500ml,再静脉网输。该治疗方法简 I6】刘波肝硬化腹水62例治疗体会U】.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10—111 『7l关世运,王建,关晓峰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程序化治疗35例5年随 访l Jl_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7,16(6):34—36 【8】曾欣,谢渭芬重视肝硬化腹水的规范性诊治U]胃肠病学2()07,12(12):9()一91 【91姜国英酚妥拉明、多巴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11药物与临床 2009,4(9):51—52 [1()】邵铭徐景藩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探析【ll_辽宁q-医杂志2008,4(12):667 668 【11】巨立中,程瑞专,耿秀萍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 因素分析UI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4(18):119—120 【12】潘洋,王炎杰,张琪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l中医杂志2011,2(5):83—84 『131郝建宇,杨立新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处理一美国肝病学会时间指南相关问答 便有效,一方面增强_『腹腔的抗感染能力,另 方面降低了白发性 腹膜炎的发生 4其他疗法 IJI中国实用内科杂 qg.,20(J7.34(8):58—60 【14】袁晓英乙肝肝硬化腹水惠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研究【1_重庆医学, 2009,I3(3):487—488 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常见的其他疗法有腹腔穿刺放液, 该方法适应症有以下几种 I:高度腹水压迫肾静脉影响血液回流;高 度腹水影响心肺功能; 发自发性腹炎膜,要进行腹腔冲洗。作为临 床.f 治疗肝硬化腹水较为有效的方法,腹腔穿刺放液过程中要注意 [15]谢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5例疗效观察U]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4(1 1):289—290 【1 6l堵一乔,徐刚,杨振华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降钙素元水平的临床研究U]检 验医学,2012,5(5):442—444 编辑/鬲小稚 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蒋摘要:目的探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对策及意义。方法宁 f广西玉林市疾控中心.广西玉林5370001 结合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艾滋病流行原因、趋势,探讨流动人口这一特殊人群的艾 艾滋病仍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 滋病防治措施,指导-临床抗艾实践 结果对流动人口进行包括宣传教育、干预、改善其生活环境和卫生防疫条件,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及 理及 家庭支持等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措施后,流动人1:7艾滋病疫情报告和发现人数增长势头得到控制。结论整体的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流动人口艾滋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特点:防治对策 染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只有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行有效的协调与领导,同时完善医疗服务系统管理,进行全面 国际上将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定义为”国内移民”,但就中国户籍 制度条件而言,其为一种新型概念,是指到其它地方居住离开户籍 所在地的人口。巾国经济在近年来变化巨大,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 了较大的转变,除使公众生活方式、f 作内容改变外,还对其人生观 报告如F: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人类首次发现HIV病毒距今已近30a,艾滋病已成为 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31,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临 床表现为体重减轻、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血液中可检 HIV— RNA和P24抗原I 。患者有精神淡漠、性格改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及改善生活环境的 愿望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动力。据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 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_3岁,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提m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当流动人口与艾滋病传染相关联 后,更造成了管理和防控的难度…。周内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在管理 上存在一定难度为艾滋病短期内在我围呈加速流行态势的主要依 据之圳。本文从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的关联及防治对策等几方 面分析,从而更好的将艾滋病的防与控紧密完整的结合起米,就此 收稿日期:2012一l2-25 感染者除沉重的精神压力外,晚期并发症的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然而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规范的 治疗已使艾滋病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1.2流动人口主要特征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就文化程度而 言,多数呈较低水平,女T多从事服务行业,男工多从事建筑行业, 群租而产生_r一系列安全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流动人口的 蘧鳞 医学信息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下半月)Medical In ̄rmation.Jan.2013.Vo1.26.No.1 基本生活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社会保障。 1I3流动人口艾滋病现状依据国家艾滋病疫情数据库相关资料表 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全国累计报告的人群中流动感染者占 7.96%t ̄1。感染人数在近年来发生在流动人口中的报道例数显著增 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将艾滋病病毒感染向低流行地区传播或导致 疫情在地区间扩散 I。而且统计表明还有着外省感染者发现数量增 多、多地区报告例数超过本地、感染危险行为发生率高、防控措施覆 盖范围有限等特点,流动人口接受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机会不多、可 及性不高和卫生知识匮乏等原因,使他们面I 艾滋病的严重威胁, 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81。当前在流动人口中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的难度还很大。而且随意的流动性加大了防疫困难,政府对于流动 人口艾滋病问题也有认识不足、政策落实不平衡和监测检测系统不 完善等问题。’ 1.4防治对策 1.4.1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为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在如公园、 车站等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T作较为明显的位置,将艾滋病防治公 益广告进行张贴,并设置防治宣传牌,发放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资料,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普及防治知识[91。 1.4.2落实防治T作落实《全国农民T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T程实 施方案》,做好流动人口的干预工作,重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 作,安排好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到有益于身心 健康的活动中去,对性病、艾滋病行积极预防,防止感染及传播。 1.4-3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卫生防疫及生活环 境改善的力度,定期开办宣传活动,重视检查的重要性,并就艾滋病 的相关咨询提供服务;定期查访和检查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监测艾滋 病病情,向流动人口常住户口所在地通报情况,协同控制治理 1.4.4扩大医疗保障范围从经济条件来讲,流动人口相对呈较差水 平,抵御重大疾病的能力较弱,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加强最基本的 医疗保障提供,并扩大保障范围,当使其在身患艾滋病后能及时得 到救治,从而有效阻断疾病蔓延㈣。 1.4.5心理及家庭支持一旦染上艾滋病后,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折 磨、还要承受各方压力和歧视,会m现情绪异常,因此需对患者及家属 进行艾滋病知识宣教,给予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树立生活信心l】”。 2结果 对流动人口进行包括宣传教育、干预、改善其生活环境和卫生防 疫条件,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及心理及家庭支持等多渠道、多角度、多 层次措施后,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报告和发现人数增长势头得到控 制}l:I。 3讨论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呈快速增长倾向,而且疫情、传播模式和途径 也正发生变化。HIV感染者分布于各种职业人群。如果不采取有效地 控制措施,未来几年感染者数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l】31。”首届中国 城市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论坛”上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 国新增3.5亿多城市人口中,流动人口将有可能超过2.4亿。流动人 口是指以生活、T作的方式在异地居住,离开原来户籍所在地的成 年育龄人群。通过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中 西部到东部沿海的多种途径,可将其分为流卅及流人人口l 1。流动是 短期的、往复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的人口自由迁移现 象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农民工为中国现 阶段人口流动的主体、人口的流动呈明显的地域性。近年来我国的 流动人口也日益显现 了一些新变化。如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持续 扩大、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 目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经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为81.6%,其 中异性性传播占52.2%,同性性传播占29.4%t 】。避孕套的使用是人 们健康保护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保护意 识较差,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使用避孕套,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 远,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较薄弱,这是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发的基础 原因。我们知道艾滋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重,由于农村地区 存在吸毒、有偿供血等,艾滋病患者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另一方面流 动人口多为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长期远离家庭和亲人,易发生 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因此,通过流动人口很容易将艾滋病病毒带到 城镇,也易反向带回农村,导致艾滋病病毒加速传播,流动人口的性 问题关系到人口安全的问题,如果不加强指导,在造成艾滋病流行的 因素中,人口流动可能为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群的难管理性及易于 流动性,加上前述流动人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及影响,在暴发 传染病时,易为高危人群,并成为最具危险性的严重的艾滋病传播载 体,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进行控制,使广大民众避免引起感染起到保 障作用,是国家卫生部及政府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流动人口规 模随之不断扩大。但因人群生活方式单调,缺乏相应的自我防护意 识,文化水平较低,在此人口群体中从事高危职业的机率较高,较易 发生高危行为。结合流动人口特征,艾滋病防治应加强,就加强法制 及宣传教育的力度,在《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原则》中,有关于针 对流动人口的规定,即流动人口聚集地,营养娱乐场所需备有相关艾 滋病的宣传资料,行相应的宣教活动。 长期的防艾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性道德教育已经无法抵挡人对 性的渴望,其实人对性的需求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果不能很好地解 决,就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扭曲和一定的社会问题。故需建立安 全、健康性行为的意识,在流动人口人群中,性问题就是性安全的问 题,一方面提倡适度的”自慰”以解决性压抑;另一方面要提倡安全的 性行为,鼓励使用避孕套,这是从个人层面的解决问题,然而艾滋病 防控是系统、全面的T程,长效预防机制亟待建立,提高政府协调力 度,对部门间T作进行整合,对流 地相关知识宣传丁作进行强化, 使用人单位明确责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等基层机构充分发 挥作用,对艾滋病行全面的防治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同时还可在艾 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流动人口人员,行无缝化管理,加强与流入与流 间的联系。 总之,艾滋病在传染病中具有较高病死率,在全世界内已成为严 重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对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传播进行控制和 预防是长期的、坚定不移的任务,需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社会参与的 基础上行综合治疗,对艾滋病防治T作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且保证 有效的防治监管体系,实施保健服务、健康宣教。才能有效地控制和 预防流动人口及艾滋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1周建波,张秀军,孙业桓中国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 I1l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06:20 [2]刘德纯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与严重危害U】淮海医药,2003,01:145 【3】江华,王晓冬,杨斗,等”增权”取向的同志社区艾滋痛综合干预U]中国艾滋 病性病,2005,(5):381 [4】张北川AIDS防治工作亟须深入认识和探讨的若干问题(一)卟中国艾滋病 性病,2()I)5,(1):66—69 [5】张云昊增权:’’农民工讨薪”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Ⅲ青年研究,2O()5,(5):11— 16. [61 ̄NDP中国有关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评估和改革建议 (摘要)fS】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印刷版),2003:卜3 [7】周晓春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Il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 (3):6-9 [Sl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 [s】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厣】版),2008:1—34 [9】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l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3 l1{)】迈克尔・曼刘北成,李少军译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2:8 [111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I】社会学研究,2003,(5):70— 83 【12]鲍宇刚,张艳辉,赵金扣,等我国I4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 及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研究‘I】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981—983 【l3]郝阳认清挑战抓住重点有效地推进AIDS防治实践Ⅱ】中华预防医学杂 志.2010,44:965 口4I单多,郭浩岩,李慧,等卫生经济学评价在AIDS预防干预措施中的应用 [I]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43—1()45 [151刘银湘415名暗娟艾滋病知识、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Ⅱ】现 代预防医学,2007.34f21):4144—4146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