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2021-03-04 来源:乌哈旅游
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灵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灵璧县西关小学始创于1928年,原名二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完学,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4个,在校学生2044人。目前,共有104名留守儿童在西关小学就读。这些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给他们撑起一个“幸福的家园”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班主任具体抓,少先队辅助抓的联动机制。学校就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临时监护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始终有人关爱的温馨环境。

学校还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如读书知识竞赛、法律法规讲座、科普知识介绍、革命传统教育等;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参观城乡新貌、参加家务劳动、剪辑科普资料、自编手抄小报等;组织娱乐活动,如编演文艺节目、举办有奖猜谜、教唱革命歌曲、观看电影电视等;制定留守儿童读书计划;设立亲情电话,每月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2——3分钟的亲情电话,让他们通过电话与亲人互致问候,倾述思念之情;以班为单位,我校

与灵璧师范青年志愿者成立了“手拉手结队子”互助小组,关爱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演讲比赛、“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征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留守儿童也幸福等主题班会、队会,以班为单位为留守儿童开展了集体生日祝福、制作生日祝福卡等活动;积极为留守儿童学生开设各种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让他们处处感受“幸福家园”的温暖。

虽然这些德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看似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稍微怠慢,但是有些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还需我们耐心发现,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疏导。 一、案例基本情况:

我班张颖寡言少语今年10岁父母均在常熟工作。在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张颖家中有三个小孩,她排在第二,属于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一个孩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根跳绳,受到奶奶的打骂。在此事件后,张颖在心里有些恨奶奶,但从不顶撞,因为张颖不想奶奶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她很害怕回家。她还觉得在家里,奶奶并不爱他,她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 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颖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她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 一道心理障碍。 二、案例分析

张颖由于被奶奶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颖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 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 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 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奶奶的责骂与同学的嘲笑、社会舆 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颖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 三、案例实施过程

为了帮助张颖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她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我与张颖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她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 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颖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她对我的信任感。我给予了她赞赏的目光,感谢她对我的信任。于是, 她哭了,因为她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 里,我都主动和她打招呼,鼓励她与爷爷奶奶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颖同学与奶奶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张颖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她的自信心,使 她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张颖家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颖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她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颖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我从来 没有在班上讲过她偷东西的事情。

四、案例实施效果

张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她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但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我们要力所能及的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幸福之家”。

我校留守儿童一月一次特殊的班会:感受亲情。实际是全班学生一起聆听“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公开电话。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和话题,由家长从外地打进。电话通过话筒、录音机放大给全班同学听。每个电话约四分钟,先由孩子们向家长汇报,朗读课文或讲故事,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再由家长介绍最近的工作。在孩子与家长对话时,教师也插进一两句,或赞扬,或勉励,或鞭策。教室里荡漾着浓浓的亲情,有的孩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通过活动,孩子们可以时常感受远方父母的关注,而远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通过电话,情感沟通了,信息流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觉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总之,我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处处关注这些孩子,关心他们,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留守,决不能失守。为“留守学生”焊接亲情,需要与时俱进,更需满腔热情 。同时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让他们在“幸福家园” 受到正常、健全、

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