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性格看项羽的失败

从性格看项羽的失败

2022-08-13 来源:乌哈旅游
从性格看项羽的失败

张赛 江苏师范大学

09法51 09035021

摘 要: 西楚霸王项羽,一个人人敬仰却又让人惋惜的失败英雄,他一生戎马,推翻暴秦,他功不可没。可是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失败了,不仅输掉了战争,输掉了江山,甚至输掉了自己的性命,究其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自信但又刚愎自用;过分的崇尚武力;政治上极其幼稚;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自暴自弃,缺乏忍耐。项羽的失败让人们体会到了性格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以后就能够趋利避害,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尤其是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不怕挑战,登上胜利的高峰。

关键词: 性格; 项羽; 失败; 刘邦; 英雄

前言

项羽,一位英雄悲壮的历史人物。他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到三十一岁自刎乌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面对暴秦,项羽揭竿而起,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经过多次战争,打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楚汉战争中,他凭借着超群的军事才能,屡次打败其反对者,主要是刘邦军队。虽然最后战败逃至乌江自刎而死,但是也抹杀不了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喜爱。项羽之所以从反秦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仅过了四年就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有若干客观原因及其项羽本人失误之外,项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1

一、自信但又刚愎自用

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在处事上独断专行。项羽的独断专行体现范增、钟离昧和陈平的态度上。范增多次提出好的建议都不为其接受。除了鸿门宴之外,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不给刘邦喘息之机,项羽非但不接受,反而猜疑范增与汉军有私,最后逼走范增,失去左右手。钟离昧是项羽部下很会用兵的部将,也遭到无端猜疑而发挥不出作用。陈平是位有远见的谋臣,也是因为项羽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才投奔刘邦。项羽做事独断专行,也限制了部下积极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因为项羽是一个英勇无比的军事统帅,几乎每阵都亲自指挥,其部下将领对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离开项羽,他们几乎无法独立指挥作战,如楚军大将龙且率二十万人在齐地与韩信对峙,对汉军在人数上有优势,然而骄傲轻敌,听不

进正确意见,一战即败,并亡命阵前。第二,他在用人上非亲即故。项羽浓厚的宗亲意识使得他在用人上非亲即故。如季父项伯为楚左尹,项佗为魏相,项声、项庄、项冠皆为将军。他目空一切,压制贤能将才,为人意忌信馋,所以原为项羽部下的陈平便批评说:“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①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重用和赏赐先后背楚归汉。就连谋士范增也被气走,怪不得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以为单单依靠自己作战,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其他人,失去了他人的支持,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失误连连,最总被刘邦所灭。第三,他对部下猜忌生疑。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由于他多疑好忌,很多部将都先后离他而去。最后留下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好出奇计的亚父范增,项羽也不怎么信任了,最后范增请辞,项羽毫不犹豫的“许之”。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惜可悲可叹。项羽最后终于变成了孤家寡人,他太自信,又太刚愎自用,导致他

① 《汉书·陈平传》

2

自断双臂,自废武功,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

二、过分的崇尚武力

首先,过分的崇尚武力,使得项羽在战争中忽视了其他的斗争手段。项羽的军事才能很优秀,几乎没打过败仗,但是项羽太迷信武力,以为什么事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他忽视了学习,这在他小时候就体现出来,不论是学剑、学书法还是学兵法,他都是半途而废,不能从一而终。这也导致了项羽在战争中只知道斗勇而不知道斗智。这一点上明显输给了刘邦,刘邦老练成熟,很有心计且多次利用这种智力战争对付项羽。如鸿门宴前利用项伯夜访张良之机来拉拢项伯,从而躲过一劫;用离间计离散他身边的得力助手像范增、钟离昧等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过分崇尚武力,使得项羽过分低估了敌人的力量。怀王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项羽信心满满,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等他击败秦军主力准备入关时,得到的是刘邦已破咸阳的消息。这种轻敌麻痹、狂妄自大的性格使得项羽压根不把刘邦当做劲敌,以致多次失去杀掉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养成大患。即使当身边的韩信、彭越、陈平等人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经成为了他的劲敌。直到楚汉两军在荥阳会战时,韩信夺取了齐地,项羽才强烈的感觉到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过分的崇尚武力,使得项羽形成了残暴好杀的性格,并且最终因此而失去民心和天下。项羽性情刚烈,脾气暴躁,国仇家恨在他小时候就在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使得他形成了仇视敌人和残暴不仁的性格。项羽进军河南,因为襄阳城久攻不下,等最后攻破之后,人皆坑杀;行军至河南新安的时候,将二十万已经投降的秦军士兵坑杀;领军进入咸阳后,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秦朝宫室,三月不绝;击败田荣的反叛后,因愤怒齐民跟随反叛,

竟大肆烧杀抢掠。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也不该本性,只知杀戮,从而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真是失民心者失天下啊!

3

三、政治幼稚

首先,项羽胸怀大志而目光短浅。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有着显赫的家庭和地位,这使得项羽从小就胸怀大志。早年的项羽刚接触书、剑没多久就感觉“不足学”,而是渴望学习万人敌的兵法;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就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这让叔父项梁很惊异,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果然,到后来,项羽跟随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最终胜利。所以,司马迁说:“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但是,项羽又显得鼠目寸光。项羽只是想报国仇,复家恨,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在推翻秦朝后,他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是图一时之快,根本就不计后果。在定都问题上,很多人都劝项羽说咸阳乃帝王之都,如果要称帝,就应该“都咸阳”。但是项羽却极为不赞成,认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①一心只想回家乡。于是,在他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项羽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能完成国家统一,使中国有回到以前四分五裂的局面。其次,项羽坦诚豪爽但是缺乏城府。项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十分的坦诚率真,从这句话我们不但看到了项羽对于消灭秦王朝的鉴定决心,还看到了项羽的政治头脑的简单和幼稚。试想一下,秦朝是以严刑峻法治国,在众人面前,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简直是幼稚之极。在鸿门宴上,听了刘邦等人的花言巧语,项羽不但放弃了除掉刘邦的念头,而且他竟然将刘邦部下密奏一事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的政治幼稚可见一斑。他很坦诚豪爽的把效忠他的人给供出来,为的是想化解和刘邦之间的误会,可是他不知道,刘邦回到军营就立即处死曹无伤,使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同时也堵死了一条别人为他秘密效忠的大道。第三,项羽冲动易怒,气量狭隘。在击败秦军后,项羽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时便立即大怒,下令发兵攻打刘邦,但由于项伯的劝说和刘邦的辩解,最终取消了进攻的计划。可见,项羽最初决定要“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而已,是不是要真的发兵攻

① 《史记·项羽本纪》

4

打刘邦并没有经过仔细的斟酌。推翻暴秦后,有人建议定都关中,项羽不赞同,非要荣归故里。建议者骂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①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竟然将建议者烹杀。听不进意见也就算了,竟然残忍的将人烹杀,说明项羽的气量太小了。还有一件事体现项羽的这一特点:刘邦的部将王陵统领军队和项羽对峙,项羽抓到了王陵的母亲。项羽想让王陵的母亲招降王陵,然而王陵的母亲对使者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

以死送使者。”项羽知道此事后大怒,“烹陵母”。②项羽为人气量狭隘,而且他遇事急躁易怒,听不得反对和批评自己的意见,不能冷静的分析形势,经常做出错误的决断,并经常在盛怒之下烹杀人、烧杀人、坑杀人,最终失去人心。

四、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项羽摆鸿门宴,其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杀掉刘邦。他和谋士范增约好暗语,可是等刘邦来了之后,听到刘邦认错及夸赞自己的功绩,竟然高兴地合不拢嘴,忘记了大摆鸿门宴的目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顾及仁义之情,没有下定决心除掉刘邦。就因为项羽的迟疑不决,结果让刘邦“起如厕”而趁机逃脱,以至于范增气愤的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而在此之前,项羽也没有听从劝告果断发兵,一举击溃屯兵壩上、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刘邦军,以致坐失良机,最后自己也葬送在这个对手的手上。反观刘邦,他遇到事情往往能够当机立断。在垓下之战中,为了争取韩信和彭越率军灭楚,他当机立断,按照张良的建议,派使者告诉韩信、彭越:“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样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结果,大败项羽。这就可以看出,要成大事者,决绝力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当断不断,反受

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陈丞相世家》

5

其乱啊!其次,楚汉真正反目之后,在汉四年,刘邦军和项羽军在广武相持几个月,汉将彭越多次断绝楚军粮道。项羽军队已经处于粮草将近的境地,于是,项羽欲拿烹杀刘邦的父亲太公相要挟。不料,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非常气愤,想烹杀太公,可是有很奇怪的听信项伯的劝说而放弃了动手。要知道,当时刘项已经反目,而项羽的处境是相当的不利,但是仍然对自己的敌人讲究什么“约为兄弟”的仁义之言真是糊涂之极啊!相反,刘邦虽然说和项羽是兄弟,却处处想置他于死地,从来不会顾及兄弟之情,垓下之战把项羽打的落荒而逃,这还不算,仍然派重兵紧追不舍,还以封官赏金为许诺,要部下一定要斩杀项羽。由此可见,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给自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

五、自暴自弃,缺乏忍耐

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心爱的虞姬又横刀自刎,项羽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人生低谷。他率领残军突围至乌江,本来可以渡江以图日后东山再起,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面对乌江亭长得苦口劝说,项羽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后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生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自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再加上他当初带领的江

东八千子弟兵渡过乌江向西挺进,到现在无一生还,他感到非常愧对他们,最后项羽在乌江自刎而亡。这也体现了项羽自暴自弃的赳赳的武夫性格。难怪杜牧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大丈夫就应该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就可以东山再起。项羽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到三十一

6

岁兵败自刎,领兵打仗八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然而就一战,就打败了这一战,葬送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天才。他的传奇就在于他获得了太多的成功,然而他的悲剧也在于他获得了太多的成功,就因为项羽从来没有失败过,所以当垓下之战战败后,他接受不了失败,他也不允许失败,这就是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他经不起失败多的挫折,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他宁愿自刎乌江也不保存性命,集结力量,然后卷土重来,再图霸业。相比较而言,刘邦具有屡败屡战的勇气,他从来没有丧失过对成功的渴望:彭城之战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但他马上收集士卒,会诸败军,再图振作;荥阳之围,独与滕公逃,然夺张耳、韩信军,复与楚战。这告诉我们,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如果刘邦像项羽一样,就算自刎十次也是远远不够的。

六、结论反思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在他身上集中了勇猛、正直、仁义、自信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项羽的悲剧就是败给了自己,他不能克服和战胜自身性格中的阴影,以致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发出感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历史兴替,其局尤在,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出发探究其一生的成败之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的人生真谛,为我们的人生指明导航。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7

[3] 朱亚非:《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湖南行政学院报,2010年。

[4] 晋文,韩丽红:《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安徽广播大学学报,2010年。

[5] 宋亚科:《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