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战友纪事

老战友纪事

2022-07-19 来源:乌哈旅游
老战友纪事

作者:马誉炜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10期

1969年底,从江苏溧水接的一大批兵分配到步兵第341团,我们机枪一连就有18位。当时溧水士兵的家多数都在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穷则思变”,这批兵普遍能吃苦,思想朴实,生活朴素,一年下来,许多士兵都担任了连队骨干,后来有的被上级机关抽调提干。像老班长、负责连队演唱组的李业发,生产留守班的班长黄代明等,都在连队服役近10年。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老班长李业发。当初他曾经到我的老家河北景县接兵,看到我曾在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近一年,是征兵开始时才回到原籍生产队报名参军的,考虑到将来到部队可以当文艺创作骨干培养,为连队创作节目,便吸收我入伍。到部队后,他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给我讲当兵与做人的道理,鼓励我不要丢掉写作特长,认真体验部队生活,写出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他和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我的写作能力和军事、政治素养也有了很大提高,当新兵时就在《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刊发(播)稿件,连队赛诗会上也崭露头角。

李业发在连队是最老的士兵骨干之一,军装穿得都发白了,袖口都有了破绽,鞋子也总是一双解放鞋数天不下马。节假日,别的老兵都去附近镇子上逛逛街,买点儿好吃的什么的,但我从没有看到李业发上过街。让我至今想不明白的还有,李业发当年在唐山抗震救灾中荣立一等功,可退伍回家后不知为啥没安排工作,仍回到溧水县群力乡西塘村务农,很长时间干着繁重的农活儿,过着清苦的日子。即便后来当了村支书,他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好处,家里的农活儿,也从不让人代劳。那年自己开拖拉机拉庄稼,不幸连人带车翻到水沟里,摔了个脑震荡,脸上落下个长长的疤痕,自嘲为“丑八怪”。

这次到溧水,看到不少当年在老连队服役的战友。但我的两位老班长——李业发和黄代明,一位也没有见到。李业发已于10多年前因病去世,黄代明在青海西宁打工,路太远也回不来。但溧水籍老战友都知道我与李业发感情很深,他们说,李业发生前总跟人提到我,说老连队那年在北京小聚时,我曾请他到军区大院家里吃过饭,并安排他在八大处的部队招待所里住过一个晚上;还说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又把报纸连同我出的第一本书《真情》给他寄去……

在我们一行来之前,溧水的老战友们已经与李业发在常州打工的长子李爽联系过,说好当天晚上李爽和他母亲、弟弟到溧水与我和老连队的首长战友们见个面。

从老战友的嘴里,我还听到不少李业发回乡后的故事。那时候,乡里领导都不愿意到李业发任支书的西塘村来。别的村子平时都让社员凑份子招待,唯有这个西塘村,每次都是李业发领着到他自己家吃饭。开始还能杀个鸡、蒸个鸡蛋啥的,或吃上点儿带肉的菜,时间长了,鸡也没了,肉也吃光了。没办法,乡里来人,也就跟着李业发吃“忆苦思甜”饭。

大儿子叫李爽,二儿子叫李航,俩儿子很懂礼貌,见了我们也是格外亲,“伯伯叔叔”叫个不停。望着两位年轻人,我在想,倘若老班长活到现在,也才67岁,看到齐刷刷俩儿子,该有多高兴啊!李业发家嫂子见了我们,就像久别的亲人,眼里闪着泪花,嘴唇蠕动着,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

说什么呢?什么也不用说。这些年,她肯定过得不容易。丈夫在部队顾不上家,复员回村后当了村干部又一心为公,家里只能跟着吃亏受累。丈夫突发疾病撒手人寰,扔下孤儿寡母,

生活就更艰难了。好在现在儿子大了,李爽在常州打工,已结婚成家,李航也在家乡附近打工。俩儿子对母亲都很孝敬,听话、本分。

李爽拿出在网上购买的我写的《在军营里学做人》一书,让我给他签名。我嘱咐他一定要带好弟弟,照顾好妈妈,勇敢坚强科学地挑起家庭和事业重担。

目送他们母子离开,在迷人的江南风光里,我感到自己的眼睛湿湿的,像刚刚淋过雨一样。

(作者系北京军区留守处原副政委,少将,著名部队作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