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单元备课
一、说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内能和热量。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说本单元教材
(一)编排特点
章前主题图和引言:火山喷发。震撼的场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引言揭示了本章核心内容:什么是内能?影响内能的因素是什么? 教材正文:基本栏目有引言、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并非节节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安排了针对性检测题,和原版教材相比,实践性习题大大减少,检测习题与学习目标匹配)。
学到了什么:出示本章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 (二)本章教材的编写结构
本章教材堪称是紧紧围绕落实《课程标准》中目标而设计与编写的典范,是《课程标准》要求下编写的几种不同版本新教材中的成功范例。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教材的编者是如何通过教材的设计来实现课程目标的。 (一)本章的编写流程
比热容 热量的计算
(二)对上述编写流程的理解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下章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通过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物理问题的另一种观点,即除了用一般的物理原理去解释物理现象、过程之外,还可以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看到的物理问题,甚至于扩展到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自然现象乃至于社会现象。
从而,完成了本章在《课程标准》中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终极目标,创造并利用一切机会为达成该目标服务。
三、说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
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本章内容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对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及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教材注意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融合到教学中。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了解自己的学生和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培养学生把社会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总是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先通过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内能的概念,再通过探究生活中改变内能的方法的活动结合分子运动得出感性和理性理解。进一步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并探究比热容并用比热容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这样很轻松有效地将本章的难点解决。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在本章中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有的提供了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核心,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奇思
妙想”、“提出问题”,并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多做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比如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补充自己的问题,如先要使什么量不变,什么量改变,怎样才能使它们不变或发生改变;然后在实际操作中教给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如怎样得到?? 怎样确定?? 并规范合作学习的操作,不断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循循善诱,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及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多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结合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使学生思维不断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碰撞,使学生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两实践活动中,可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的进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应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使得从探究中真正有所收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发展过程。
3.加强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章所设计的科学世界”内容,为地球的温室效应,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关心社会的意识,和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学
4.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落实课程目标。
本章内容综合性强,但有些素材并非都是学生都能够完全理解的,因此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如地球的温室效应,这些材料综合性都比较强,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其目的,一是引导
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并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去弄懂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某些学习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本章内容是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你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四、说评价建议
在新 《课程标准》 的实施中, 应该注意以新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教学进行评价, 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的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热现象”。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在评价中,就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综合,然后得出评价结论。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能像知识与技能一样直接进行评价,只能通过一些可以观察的指标来间接地推断和度量,因此必须对学生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例如在有关“内能”这一节的教学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进行评.
第十三章 内能 课程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标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了解内能和热量。 要求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的第一章,先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通教材互作用力。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分析 的吸热能力不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说明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最后介绍了热量的计算。 质量等,通过事例和实验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途径。通过实验说明不同物质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热运动,及分子之间有间隙,通过实验说明分子间有相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教学2.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做目标 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重 点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3.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热量计算 难 点 1.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3.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第 2 页
学生经过初二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情分析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大部分学生物理基础一般,物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八年级物理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和机械能,对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的理解相对较容易一些。比热容的概念和理解相对较难,需要精细讲解,做好实验,多加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结果。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物质的构成部分知识和化学课有重复,容易理解。但要说明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为后面讲分子热运动看不到做铺垫。通过课本事例和实验理解扩散现象,推理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通过推理和实验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教学设想第二节内能,由动能引出分子动能,由势能引出分子势能,最后得出内能的概念,强调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并说明温度、质量和内能的关
系。通过事例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介绍热量的概念,指出热量是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并强调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通过摩擦生热的现象和做功的实验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第三节比热容,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性质,了解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利用及对气候的影响。最后进行吸热和放热的计算。 本章共三节课,安排五课时,如下: 课时安排第1节 分子热运动-------------------------------------------------------1课时 第2节 内能-----------------------------------------------------------------2课时 第3节 比热容--------------------------------------------------------------2课时 习题课---------------------------------------------------------------------------1课时 测试和讲评---------------------------------------------------------------------2课时
《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
(5)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 (6)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7)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方法
(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
(3) 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 (4)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 (5) 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 cm(t – t0)和Q放 = cm(t0 – t)。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
(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
(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
(4)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2、难点
(1)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2)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 (4)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三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1课时 第二节 内能 1课时 第三节 比热容1课时 复习和总结 3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