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2021-03-07 来源:乌哈旅游


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育人要注重学生的感恩奉献教育、励志进取教育、逆境奋斗教育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其基本策略,一是弘扬传承大学精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二是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人;三是全面突显榜样的力量,用鲜活的典型教育人;四是倾力打造实践锻炼平台,用丰富的实践锻炼人;五是全力实现心理成长目标,用阳光的心灵温暖人;六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加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 一、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在对当代大学教育弊病的反思中,有的学者很深刻地反省高等教育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而轻人文、重专业而轻基础、重书本而轻实践、重共性而轻个性、重功利而轻素质”[1]。此外,还有两种现象在目前较为突出。一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资助面,部分学生却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和“不诚信”的行为;二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低俗、媚俗、庸俗”的“三俗”之风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市场。

二、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容 1.感恩奉献教育

通过文化教育引导全校学生深入思考感恩奉献的精神内涵,努力践行感恩思想,充分享受奉献快乐,深刻感悟生活真谛,增强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感恩奉献转化为感谢亲人、感谢同学、感谢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自觉行动,让“感恩奉献”的价值观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并为校园文化注入崭新的内涵。在“感恩奉献”文化的熏陶下,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志愿者服务项目,把“感恩奉献”的精神品质带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带到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报效祖国的人生发展中。

2.励志进取教育

要让励志进取成为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自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保障。在我校的一次颁奖会上,一位同学说道:“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失去斗志和毅力,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在加强文化育人的气氛下,众多大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全面锻炼,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面对逆境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力量在无形中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全校学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3.逆境奋斗教育

“逆境成才,顽强拼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畏清寒、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勇于“逆境成才”的精神风貌应该广泛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展现,并激励学子们发奋图强,不断进步。已经逆境成才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足迹照亮着众多学生的成才道路,把矢志成才的精神品质辐射到全校同学当中,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全体学生奋斗成长。

4.“三风”教育

“三风”教育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教育。三风教育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校风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校风具有无形的感染力,

对全校师生有激励的作用。校风是学校风貌的反映,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它既体现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办学风格,也体现着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学校综合教育理念的实践表现。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品质、文化、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治学之风及育人之风。

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等行为习惯的总称。它包括学生的乐学风、勤学之风、探索之风和自主学习之风。

三、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策略

1.弘扬传承“大学精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我国高校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形成了富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一大批知名教学科研人才在学校党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高校宝贵的育人资源和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大学生刚进校时,学校可以适时举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报告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对名师们“博学、慎思、笃行”的科学精神,对大师们取得各类科学技术发明的事迹进行宣传;举办名师讲坛、教授论坛,激励大学生们探索与求知,用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和治学风范去引导大学生们做人做事;在全校范围开展“大学精神”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2.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人

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孕育了令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先进文化,如自强、爱国、感恩、诚信的文化烙印已深深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应该坚持举办全校性“感恩?励志?成才”报告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报告会,以优秀学子不畏清寒、顽强拼搏、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事迹给广大同学带来心灵的洗礼;开展“爱国、奋斗、感恩、诚信”有奖征文活动,征集个人精品“微博铭言”评选,举行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报告会,组织获得过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感恩社会志愿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成功地营造“感恩?励志?成才”的文化氛围,并辐射到全校师生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

3.全面突显榜样的力量,用鲜活的典型教育人

大学生中的“明星”应该是具有广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科学方法和高尚价值取向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应该注重从学校内发掘并树立榜样,用鲜活的典型教育人。我校近几年进行了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之星”、“公益之星”评选:“自强之星”——学生中学业优秀,积极主动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在学习、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科创之星”——学业优良,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术竞赛和科研创新实践,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同学;“公益之星”——学业优良,在参与公益事业、关心帮助他人方面有突出表现并有典型事迹的同学。编印大学生明星风采录,通过宣传报道,用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全校同学自立自强,积极投身于科学创新和公益事业。4.倾力打造实践锻炼平台,用丰富的实践锻炼人

社会实践是一个人全面成长,了解国情、民情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在教学、科研、应用各个环节为大学生参加实践提供条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

教学计划,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各项实践,始终坚持“增长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并实施社会实践基地化、项目化、团队化建设,使广大同学在实践锻炼中砥砺品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使参加实践锻炼的同学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5.全力实现心理成长目标,用阳光的心灵温暖人

针对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情况,开展“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的“五心”培育活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学生。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帮助,可编排心理情景剧,加强心理交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克服自卑自闭心理,使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生活。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得以减少,人格日臻健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6.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加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会是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加强“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中,应重点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目标培养,确立“增长知识与道德水平”、“发挥个性与创新”、“增进身心健康”、“推动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确立奋斗方向。第二,注重文化氛围形成,凝练提取出适合于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营造感恩、励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大学生励志成才的精神支柱。如四川农业大学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第三,注重“三风”建设,将全体大学生向学术文化、科学文化、高雅文化方面引导,避免“三俗”文化的影响。第四,注重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终是要到社会中去接受检验的,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最终必须是能经受社会选择的大学生,同时,必须是能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使者。

参考文献:

[1]杨叔子.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N].中华读书报,2002-10-09. [2]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