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铁站模板支架施工方案

地铁站模板支架施工方案

2021-07-04 来源:乌哈旅游
地铁站模板支架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及范围 .................................................................................................................................. 3

1.1 编制依据 ................................................................................................................................ 3 2 工程概述 .............................................................................................................................................. 4 3 施工总体部署 ...................................................................................................................................... 4

3.1 施工区段划分......................................................................................................................... 4 4 使用材料要求 ...................................................................................................................................... 4

4.1 模板用料要求......................................................................................................................... 4 4.2 支架用料要求......................................................................................................................... 5 5 模板及支架系统设置说明 .................................................................................................................. 6

5.1 车站顶板、中板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 6 5.2 侧墙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 8 5.3 立柱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 9 5.4 下翻梁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 11 5.5 特殊部位模板支设 ............................................................................................................... 13

(1)倒角模的支设方法 ................................................................................................... 13 (2)横向施工缝端头模板支设方法 ......................................................................................... 13

(3)变形缝端头模板支设方法 ....................................................................................... 14 (4)上倒角支撑构造大样见下图 ................................................................................... 14

6 荷载计算 ............................................................................................................................................ 15

6.1 板的荷载分析及验算 ........................................................................................................... 15

6.1.1 板的荷载分析: ..................................................................................................... 15 6.1.2 板底模强度验算 ..................................................................................................... 16 6.1.3 纵向方木验算(次楞) ......................................................................................... 17 6.1.4 横向方木验算(主楞) ......................................................................................... 18 6.1.5 支架稳定性验算 ..................................................................................................... 19 6.2侧墙支撑、模板体系验算 .................................................................................................... 21

6.2.1 侧压力计算 ............................................................................................................. 21 6.2.2钢模板验算 .............................................................................................................. 21 6.2.3 内钢楞验算 ............................................................................................................. 23 6.2.4 外钢楞及对撑钢管验算 ......................................................................................... 25 6.3 梁模板 .................................................................................................................................. 26

6.3.1 竖向荷载分析 ......................................................................................................... 26 6.3.2 底模验算 ................................................................................................................. 26 6.3.3 底模次楞验算 ......................................................................................................... 28 6.3.4 底模主楞验算 ......................................................................................................... 28 6.3.5 支架承载力验算 ..................................................................................................... 30 6.3.6 侧模验算及对拉螺栓强度验算 ............................................................................. 31 6.4 柱模板 .................................................................................................................................. 32

6.4.1 侧压力计算 ............................................................................................................. 32 6.4.2 模板验算 ................................................................................................................. 33 6.4.3 内楞验算 ................................................................................................................. 34 6.4.4钢管柱箍验算 .......................................................................................................... 35

6.4.5 对拉螺栓验算 ......................................................................................................... 35

7 构造要求 ............................................................................................................................................ 36

7.1 支架构造要求: ................................................................................................................... 36 7.2 支架搭设应满足以下使用要求: ....................................................................................... 37 8 支架、模板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 37

8.1 模板施工技术要求 ............................................................................................................... 37 8.2 模板工程质量标准 ............................................................................................................... 38 8.3 支架、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法 ............................................................................................... 39

8.3.1 脚手架搭设 ............................................................................................................. 39 8.3.2 脚手架拆除 ............................................................................................................. 39 8.3.3 模板的安装 ............................................................................................................. 39 8.3.4 顶托和底座设置 ..................................................................................................... 40 8.3.5 模板支撑架斜杆设置 ............................................................................................. 40 8.3.6 模板的拆除 ............................................................................................................. 40 8.3.7 模板支架预压 ......................................................................................................... 41

9 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 41

9.1 底板施工 .............................................................................................................................. 41 9.2 侧墙混凝土施工 ................................................................................................................... 42 9.3 板梁混凝土的浇筑 ............................................................................................................... 42 9.4 砼施工措施及要求 ............................................................................................................... 42 9.5 砼质量控制标准 ................................................................................................................... 46 9.6 混凝土的养护....................................................................................................................... 46 9.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注意点 ................................................................................................... 47

1 编制依据及范围

1.1 编制依据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4)《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6)《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GB24911-2010;

(10)《扣件式钢管支撑高大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程》DBJT13-181-2013 (1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

2 工程概述

主体结构主要尺寸:顶板厚800mm,中板厚为400mm,端头井底板厚度为1100mm,标准段底板厚度为1000mm;顶纵梁尺寸为1000×2000(900×1800);中纵梁尺寸为800×1000、(900×1000);底纵梁尺寸为1000×2200(1000×2310);侧墙端头井厚度为900mm,标准段为800mm;负一层净空为6.95m,负二层标准段净空为6.16。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体系。

3 施工总体部署

3.1 施工区段划分

主体结构均按“竖向分层、水平分段、逐层由下往上平行顺作”进行施工。同时依据结构受力、避开受力最大处的原则。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科学地安排施工顺序,减少各工序之间的干扰,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有效防止混凝土的冷缩开裂,结合变形缝(后浇带)位置

(1)主体结构分段原则 1)横向施工缝间距为18~25m;

2)施工缝避开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的连接处;

3)施工缝设在纵向柱跨的1/4~1/3处(即结构受力较小处);

(2)主体结构竖向分层原则

1)施工缝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处;

2)施工缝的设置应满足钢筋锚固要求,符合施工工序需求,且能保证施工质量;

4 使用材料要求

4.1 模板用料要求

(1)中板、顶板、中板梁、顶板梁及中柱模板均采用2440×1220×18木胶合板,侧墙模板采用6015组合钢模板。

(2)主楞为10cm×10cm木方,次楞为10cm×10cm木方;

(3)模板板材表面应平整光滑,具有防水、耐磨、耐酸碱的保护膜,并应有保温性能好、易脱模和可两面使用等特点,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T 17656-2008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的规定。

(4)各层板的原材含水率不应大于15%,且同一胶合模板各层原材间的含水率差别不应大于5%。 4.2 支架用料要求

(1)碗扣式脚手架用钢管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2008)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8)中的Q235A级普通钢管,其材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规定。

(2)碗扣架用钢管规格为Φ48×3.5mm。

(3)上碗扣、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螺母应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造,其材料机械性能应符合《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11352-2009)中相关规定。 (4)下碗扣、横杆接头、斜杆接头应采用碳素铸钢制造,其材料机械性能应符合GB11352中ZG230-450中相关规定。

(5)立杆连接处外套管与立杆间隙应小于或等于2mm,外套管长度不得小于160mm,外伸长度不小于110mm。

(6)立杆上的上碗扣应能上下串动和灵活转动,不得有卡滞现象;杆件最上端应有防止上碗扣脱落的措施。

(7)立杆与立杆连接的连接孔处应能插入Φ12mm连接销。

(8)构配件外观质量要求:

1) 钢管应无裂纹、凹陷、锈蚀,不得采用接长钢管;

2) 铸造件表面应光整,不得有砂眼、缩孔、裂纹、浇冒口残余等缺陷,表面粘砂应清除干净。

3) 冲压件不得有毛刺、裂纹、氧化皮等缺陷;

4) 各焊缝应饱满,焊药清除干净,不得有未焊透、夹砂、咬肉、裂纹等缺陷;

5) 构配件防锈漆涂层均匀、牢固。 6) 主要构、配件上的生产厂标识应清晰。

(9)可调底座底板的钢板厚度不小于6mm,可调托撑钢板厚度不得小于5mm; (10)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调节螺母啮合长度不得少于6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图4-1碗扣式脚手架连接节点大样图

5 模板及支架系统设置说明

5.1 车站顶板、中板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方案选定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车站结构的实际尺寸,支架施工方案选定如下:车站主体结构的中板和顶板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体系,模板采用1.8cm厚覆膜胶合板。支架基础为施工完的车站结构底板和中板,承载力满足要求,无需另行处理。中板立杆纵向(沿车站)间距90cm、横向间距60cm,横杆步距120cm;顶板立杆纵向间距90cm、横向间距60cm,横杆步距120cm。碗扣支架立杆底部垫底垫,顶部加顶托,伸出长度不宜超过3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小于150mm,

底垫厚度不小于5mm。考虑到支架的整体稳定性,支撑架体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横向剪刀撑沿线路方向每4.5m设通长剪刀撑1道,纵向每隔6跨即3.6m布置剪刀撑l道;下二层架体顶端和底部设置水平剪刀撑,剪刀撑为扣件式钢管系统。因支架高度大于6m时,支架中部增设一道水平剪刀撑。为便于高度调节,每根立杆顶部配可调顶托,可调范围45cm。顶托标高调整完毕后,在其上安放10×10cm的木方横梁,其间距同立杆间距(90cm),横木方上设置10×10cm的方木纵梁,间距为30cm。安放纵横方木时,应注意纵向方木接头应在立杆顶托中心,横向方木接头应在纵向方木中心位置。横向方木接头位置要和纵向方木接头位置错开,且任何相邻两根横向方木接头不在同一平面上,站台层与站厅层支架基本保证在同一铅垂线上。在立杆底部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上横下的顺序设扫地杆。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

现以标准段为例,进行模板和支架统设计及计算,图示如下:

图5-1 主体结构模板支撑系统示意图

说明:

1、红色实线表示剪刀撑,包含水平剪刀撑、横向剪刀撑和纵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分上中下三道,横向剪刀撑沿着线路方向每4.5m一道,纵向剪刀撑沿着垂直线路方向每6跨即3.6m布置一道,纵横剪刀撑均从最外排碗扣架开始设置。

2、水平白色实线表示碗扣架横杆,横杆纵向步距为1200mm。

3、白色点画线表示碗扣架立杆,垂直线路方向立杆间距600mm,平行线路方向立杆间距900mm。立杆均从腋角底开始设置。

图5-4 横向剪刀撑立面布置图布置图

5.2 侧墙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侧墙模板采用6015组合钢模板,钢模板之间采用钢质锁扣固定。后竖向安放断面为Φ48*3.5双钢管,间距为60cm。横向仍采用断面为Φ48*3.5双钢管,间距60cm。侧墙支撑采用与碗扣支架联成一体的通长钢管对口撑(加顶托),间距为60cm,步距60cm,用十字扣件与横向所有立杆可靠相连,支架步距为1.2m,在立杆处加设横杆保证侧墙支撑与加设横杆采用十字扣件可靠连接3跨,如图5-4所示。端头墙模板支撑采用钢管和支架连为一体,支架两横杆中间增设一道通长钢管对口撑端头设置可调支托,间距为60cm×60cm,考虑到墙体水平受力对架体稳定性的影响,侧墙与板分开施工时于需设置钢管抛撑,抛撑顶端安置可调支托,抛撑钢管和架体立杆、水平杆可靠连接,间距为120cm×120cm。

图5-4 侧墙模板支撑系统示意图

图5-5 6015模板示意图

5.3 立柱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立柱的模板由四面侧板、柱箍、支撑组成。柱子四边侧模都采用竖向侧板,则模板横缝较少。

为承受混凝土侧压力,侧板外应设置10*10cm木楞作为竖梁,柱箍采用Φ48*3.5双钢管,间距为0.6m。并沿纵向在每层柱箍处设置三道Φ12对拉螺栓,对

拉螺栓两侧架设燕尾钩,以加强对拉螺栓的调节能。立柱拆模后沿立柱竖直方向1.2m步距用Φ48*3.5 设置“井”字形柱箍并外沿与整体支架体系用十字扣件连接,形成刚性连接,保证支架的稳固性,如下图所示:

图5-7 拆模后立柱与支撑系统连接布置图

图5-8 立柱与支撑系统连接立面布置图

5.4 下翻梁模板及支架配置说明

顶纵梁尺寸为1000×2000(900×1800);中纵梁尺寸为900×1000(800×1000),按照最大受力工况设计支架体系,即取顶纵梁为例进行模板和支架的验算。顶板下翻梁底模板采用1.8cm胶合板,模板下铺10*10cm的方木作为纵梁,间距为200mm;在支架顶托上设置10*10cm的方木作为横梁,横向间距为450mm。梁下设置2立杆,立杆纵向间距为450mm,横向间距600m。梁侧模板设置双钢管为纵梁,加固体系为对拉螺栓,间距为300。

中板下翻梁底模板采用1.8cm胶合板,模板下铺10*10cm的方木作为纵梁,间距为200mm;在支架顶托上设置10*10cm的方木作为横梁,间距为450mm。梁下设置2立杆,立杆横向间距为600mm。

顶板梁及中板梁底面支架立杆和腋角处立杆均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架形成整体,纵向间距均为450mm,并与顶板、中板整体支架体系连为一体。梁侧模板设置双钢管为纵梁,加固体系为对拉螺栓。

顶板下翻梁模板及支撑体系示意图如下:

图5-9 顶板梁横剖面模板加固系统布置图

图5-10 顶板梁底模板支架平面布置图

图5-11 顶板梁、腋角和支撑体系连接布置图

5.5 特殊部位模板支设

(1)倒角模的支设方法

底板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模板底部利用压筋和锚筋互焊成固定三角,阻止模板的移动。压筋和锚筋纵向间距60cm,压筋和锚筋采用Φ28钢筋,采用Φ20钢筋将锚筋同侧墙钢筋焊接在一起,确保模板不上浮。见下图所示。

图5-12 底板倒角模板示意图

(2)横向施工缝端头模板支设方法

在底板、中(顶)板及侧墙横向施工缝处,均有端头模板。端头模板采

用木胶合板(15mm厚),止水带两侧各一块;纵向内楞采用150×150mm方木,置于止水带两侧;端头横向支撑采用100 ×100mm方木,纵向间距600mm,横向支撑固定用φ12mm水平拉杆实现,φ12mm水平拉杆焊接于底板、中(顶)板及侧墙的水平钢筋上。详图如下:

钢板止水带100×100mm方木150×150mm方木围护结构φ12水平拉杆

图5-13 施工缝端头模板示意图

(3)变形缝端头模板支设方法

变形缝内设中置式橡胶止水带,为保证止水带位置准确,必须严格按要求支立端头模板。采用箱型挡板包住止水带外露部分,箱型挡板为胶合板(15mm厚)拼做而成;纵向内楞采用150×150mm方木,置于止水带两侧;端头横向支撑采用100 ×100mm方木,纵向间距600mm,横向支撑固定用φ12mm水平拉杆实现,φ12mm水平拉杆焊接于中(顶)板及侧墙的水平钢筋上。详图如下:

图5-14 变形缝端头模板示意图

(4)上倒角支撑构造大样见下图

图5-15 上倒角支撑构造大样图

6 荷载计算

6.1 板的荷载分析及验算 6.1.1 板的荷载分析:

图6-1 顶板模板示意图

按最不利荷载效应考虑,以0.8m厚顶板为例进行荷载分析组合。 1、模板:Q1=0.5kN/m2;

2、新浇混凝土自重:Q2=25 kN/m3;

3、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Q3=5kN/m2; 4、浇筑混凝土时冲击荷载:Q4=5 kN/m2

5、纵横木楞自重:8KN/m3,每平方米立杆所承受的方木重量为: Q5=(0.050×0.10×8×6+0.1×0.1×8×2) =0.4KN。(按照6根50*10次楞和2根100*100主楞考虑)

竖向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如下:

N1.35NGK1.4NQK

式中 NGK—模板及新浇钢筋混凝土自重产生的轴向力总和(忽略支架自重);

NQK—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标准值、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

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产生轴向力总和:

N1.35*(25*0.9*0.6*0.80.5*0.9*0.60.4*0.9*0.6)

1.4*(55)*0.9*0.622.796kN6.1.2 板底模强度验算

顶板底模采用高强度胶合板,板厚1.8cm。底模背肋为10*10cm方木,间距300mm,故取300宽为模板强度计算单元。

Q(Q1Q20.8)1.35(Q3Q4)1.4 (0.5250.8)1.35(55)1.4

41.67KN/m2图6-2 模板受力模型图(单位:mm)

(1)模板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E=0.6×104 MPa 抗弯强度:ƒm=15MPa 截面抵抗矩:W=

121bh= ×100×1.82=54cm3 66惯性矩:I=

13134 bh=×100×1.8= 48.6cm1212截面积:A=100*1.8=180cm2 (2)强度验算

底模板均布荷载(包含模板自重):Q41.67KN/m 转换为均布线荷载:q=Q×b=41.67×1=41.67KN/m

跨内最大弯矩:Mmax= 0.1ql2/8=0.1×41.67×0.3×0.3= 0.375KN.m

2弯应力为:满足要求

max

=M/W=0.1*103/54*10-6=6.94Mpa< ƒm=15Mpa

(3)刚度验算:

根据模板的受力特点,可将其简化为三等跨均布荷载作用的连续梁进行计算,如下:

ql441.670.340.6770.677100EI1000.610448.6108

0.78mm[]l/2501.2mm通过计算1.8cm厚胶合板满足受力要求。 6.1.3 纵向方木验算(次楞)

纵向木方采用100*100mm的木方,木方间距0.3m,跨度0.9m,木方的材料性质参见DBJ/T13-181-2013,具体如下表.:

根据顶板底模设计方案,纵向方木的受力模型如下图:

9150.00( 1 )900.0012

图6-3 纵梁方木受力模型图(单位mm)

则每根方木承受荷载转化为均布线荷载为: q=41.67×0.3=12.5KN/m 截面抵抗矩:W=

11 bh2= ×10×102=166.7cm3 66惯性矩:I=

131bh=×10×103= 834cm4 121211弯矩:Mmax= ql2=×12.5×0.9×0.9=1.265KN.m

88剪力为:Vmax=

1ql=0.5×12.5×0.9=5.625KN 2(1)强度验算 =M=1.265×103 /166.7=7.59MPa<13 MPa W(2)刚度验算

5ql4512.590041.85mm[]l/2503.6mm34384EI3840.91083410 通过以上验算得知,纵向采用50×100mm方木可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6.1.4 横向方木验算(主楞)

横向采用10*10cm方木,间距为0.9m,跨度0.6m,抗弯强度为ƒm=13Mpa,顺纹抗剪强度为:ƒv=1.3Mpa,弹性模量为E=9×103Mpa。

横向方木分配梁所受的力为其上纵向间距为30cm的10*10cm方木传下的力。根据主楞的受力特点,其受力模型见下图: 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9186.0080.0080.0080.0080.0080.00EI=83330EI=83330EI=83330EI=83330EI=83330EA=100000000EA=100000000EA=100000000EA=100000000EA=1000000001( 1 )0.602( 2 )0.603( 3 )0.604( 4 )0.605( 5 )0.606

图6-4 纵梁方木受力模型图(单位mm)

截面抵抗矩:W=

11 bh2= ×10×102=166.7cm3 66惯性矩:I=

131bh=×10×103= 833.3cm4 1212横向方木上平均承受2根纵木重量,单根木方重量为:0.1*0.1*0.9*8*1=0.072KN。

纵向次楞所承受外力施加在横向主楞的力也为集中力:

P =0.072*1.35+【(Q1+ 0.8Q2)*1.35+( Q3+ Q4)*1.4)】×0.3×0.9 =0.072*1.35+【(0.5+0.8*25)*1.35+(5+5)*1.4】×0.3×0.9=11.4KN 纵向木方所承受均布荷载是自重q=0.1*0.1*1*8=0.08KN/m

将结构受力模型简化为受均布载的五跨连续梁,受力简图如下:

-1623.03-1217.27-1217.27-1623.031( 1 )495.432191.11( 2 )393.993( 3 )495.43496.29495.434( 4 )393.99191.115( 5 )495.4361306.94图6-5 受力简图

跨中最大弯矩Mmax=1.623KN.m

(1)强度验算

=M=1.623*103W /166.7=9.74MPa< [f]= 13MPa (2)刚度验算

1( 1 )2( 2 )3( 3 )4( 4 )5( 5 )6

x

0.39mm[]600/2502.4mm

通过以上验算得知,纵向梁采用100×100mm方木可以满足要求。 6.1.5 支架稳定性验算

支撑系统整体结构分析所得的支撑立杆最大的内力设计值,可按照一般轴心受压构件进行验算。支架采用Φ48×3.5焊接钢管,鉴于市场上Φ48×3.5钢

1306.94

管的壁厚基本都在2.7mm,为确保计算的准确性,钢管的相关力学特性按照壁厚2.7mm的钢管取值(后面计算均同此处)。由于本工程模板支撑系统主要应用基坑内部,故在计算时可不考虑风荷载对系统的影响,按下式验算:

σ=

Nf AΦ48×3钢管:A=(482-42.62)×π÷4=3.84cm2,

42.6414.844814D40.383.14530.8I9.9cm4

646464 i=I/A=9.9/3.841.6cm。

立杆计算长度:l0=h+2a=1.2+2×0.3=1.8m(a为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 杆件的长细比:λ= l0/i=180/1.6=112.5 查表得稳定系数ψ=0.502

(1)稳定性验算:

N22.796*103118.26MPa<205MPa(稳定) F=

A0.502*3.84*102(2)强度验算:

N22.796*10359.36MPa<205MPa σ=A3.84*102经计算,该碗扣支架可满足承载力及稳定要求 6.2侧墙支撑、模板体系验算

本工程侧墙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拼装,墙高为6.95m,厚度为900mm,钢模板采用P6015(1500mm×600mm)横排拼成。内钢楞采用2根φΦ48×3.5钢管,间距为600㎜,外钢楞采用同一规格钢管,间距为600㎜。 6.2.1 侧压力计算

F10.28ct0V1/2

F2cH

式中 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取25kN/m3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当缺乏实验资料时,可采用t=200/(T+15)计算;t=200/(25+15)=5

T------混凝土的温度(°)取25°

V------混凝土的浇灌速度(m/h),取2.15m/h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取

5.95m

β-----混凝土塌落度影响系数, 130—180mm时,取1.0; F10.28ct0V1/2

=0.28×25×5×1×2.151/2 =51.31kN/m2

F2cH=25×6.95=173.75N/ m2

取二者中的较小值,F=51.31kN/m2作为模板侧压力的标准值,并考虑倾倒混凝土产生的水平载荷标准值5kN/m2,分别取荷载分项系数1.35和1.4,则作用于模板的总荷载设计值为:

砼侧压力设计值:F1=51.31×1.35+5×1.4=76.27KN/m2 6.2.2钢模板验算

1)强度验算:

钢模板计算简图单位mm 为均布荷载:

q1= F1×0.6/1000=76.27×103×0.6/1000=45.76N/mm(用于计算承载力) 弯强度验算,以下为6015钢模板断面图,钢材材质为Q235B

图6-6 钢模板断面图

45760.00EI=118000EA=5070000001( 1 )0.60245760.00EI=118000EA=507000000( 2 )0.60345760.00EI=118000EA=507000000( 3 )0.304

图6-7 钢模板受力图

模板断面面积A=600*3+4*55*3=2460mm2

计算钢模板的中性轴以便求得其截面惯性矩。以模板下边为X轴,中心对称轴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460*Y=600*3*1.5+55*4*3*(55/2+3) 得Y=9.28mm

对中性轴Y=9.28mm求其惯性矩。

4553I3455125539.2823

260033260039.281.5573866mm412EA=206000*2460=5.07*108N

EI=206000N/mm2*573866mm4=1.18*1011N*mm2=1.18*105N*m2 钢模板所受弯矩如下图(单位N*m):

-1734.06-1300.551( 1 )2( 2 )541.893( 3 )4758.651283.21

图6-8 钢模板弯矩图

σ=M1/W=1734*103*(55+3-9.28)/573866=28.04N/㎜22)刚度验算:

1( 1 )2( 2 )3( 3 )4

x

w=0.324mm<600/250=2.4㎜(满足要求) 6.2.3 内钢楞验算

图6-9 内钢楞计算简图(单位:mm)

(1)强度验算: 竖向内楞承载力: q1=0.6×76.27=45.76kN/m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钢管材质为Q235B,E=2.06*105MPa

Φ48×3.5钢管为安全起见按照2.7mm有效壁厚进行计算: A=(482-42.62)×π÷4=3.84cm2,

42.6414.844814D40.383.14530.8I9.9cm4

646464EA=206000*3.84*102*2=1.58*108N EI=206000*9.9*10*2=40788N*m

45760.00EI=40788EA=1580000001( 1 )0.60245760.00EI=40788EA=158000000( 2 )0.60345760.00EI=40788EA=158000000( 3 )0.6044

2

-1647.361( 1 )1317.892( 2 )411.84-1647.363( 3 )1317.894

Mmax= 1.647 kN.m

WD41432D442.633.14481484124mm3

32抗弯能力:σ=Mmax /W =1647×103/(2×4124)= 200N/㎜2(2)刚度检算:

1( 1 )2( 2 )3( 3 )4

w=0.98mm<600/400=1.5㎜(满足要求) 6.2.4 外钢楞及对撑钢管验算

竖向外钢楞承载力:

支撑侧墙模板外楞的顶托支撑于内外楞相交的地方,此时无需验算外楞的强度和刚度,只需验算水平对撑的强度和稳定性。

单根水平对撑所承受轴向压力为P。 P=F1*0.6*0.6=76.27*0.36=27.46kN σ=

Pf AΦ48×3钢管:A=(482-42.62)×π÷4=3.84cm2,

42.6414.844814D40.383.14530.8I9.9cm4

646464i=I/A=9.9/3.841.6cm。

立杆计算长度:l0=h+2a=0.9+2×0.3=1.5m(a为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 杆件的长细比:λ= l0/i=150/1.6=94.65 查表得稳定系数ψ=0.626

(1)稳定性验算:

N27.46*103F=114.23MPa<205MPa(稳定) A0.626*3.84*102(2)强度验算:

N27.46*10371.51MPa<205MPa σ=2A3.84*10经计算,该碗扣支架可满足承载力及稳定要求 6.3 梁模板

以最不利荷载效应考虑,选取顶板纵梁KL1-1(1000×2000)为计算对象。 6.3.1 竖向荷载分析

钢筋混凝土自重: q122550KN/m2

施工人员及小型机具活载: q25KN/m2 浇筑砼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q35KN/m2 模板自重:q40.5KN/m2

6.3.2 底模验算

纵梁底模采用高强度木胶合板,板厚t=18mm,木胶合板背楞间距为200mm。故模板的强度验算取b=200mm为计算单元体。受力图如下:

图6-10 梁底模受力图(单位:mm)

(1)模板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E=0.6×104 MPa 抗弯强度:ƒm=15MPa 截面抵抗矩:W=

11 bh2= ×100×1.82=54cm3 66惯性矩:I=

131bh=×100×1.83= 48.6cm4 1212 截面积:A=100*1.8=180cm2 (2)模板受力计算: 1)强度验算

底模板均布荷载:Q= 1.35(q1 +q4)+1.4(q2+ q3)=82.175KN/m2 转换为均布线荷载:q=Q×1=82.175KN/m

跨内最大弯矩:Mmax= 0.1ql=0.1*82.175*0.2*0.2=0.33KN.m

弯应力为:σmax=M/W=0.33*103/(54*10-6)=6.11Mpa< ƒm=15Mpa(满足要求)。 2)刚度验算:

根据模板的受力特点,可将其简化为三等跨均布荷载作用的连续梁进行计算,如下:

2

ql482.1750.240.6770.677100EI1000.610448.6108

0.31mm[]l/2500.8mm通过计算1.8cm厚胶合板刚度和强度均满足要求。 6.3.3 底模次楞验算

底模次楞采用100*100mm木方,次楞间距0.2m,主楞跨距0.45m。 每根次楞所受的线荷载为q=0.3*82.175=24.65KN/m 截面抵抗矩:W=

11 bh2= ×10×102=166.7cm3 66惯性矩:I=

131bh=×10×103= 833cm4 1212弯矩:Mmax= 0.1ql2=0.1×24.65×0.45×0.45=0.5KN.m (1)强度验算 =M=500×103 /166.7=3MPa<[f]= 13 MPa W(2)刚度验算

0.677ql40.67724.6545040.91mm[]l/2501.8mm 34100EI10091083310通过以上验算得知,纵向采用100×100mm方木可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6.3.4 底模主楞验算

横向采用10*10cm方木,间距为0.45m,跨度0.6m,抗弯强度为ƒm=13Mpa,

顺纹抗剪强度为:ƒv=1.3Mpa,弹性模量为E=9×103Mpa。

横向方木分配梁所受的力为其上纵向间距为20cm的10*10cm方木传下的力。根据主楞的受力特点,其受力模型见下图:

6-11 下翻梁主楞受力模型图

截面抵抗矩:W=

11 bh2= ×10×102=166.7cm3 66惯性矩:I=

131bh=×10×103= 833.3cm4 1212横向方木上平均承受2根纵木重量,单根木方重量为:f=0.05*0.1*0.45*0.8*9.8=0.018KN。

纵向次楞所承受外力施加在横向主楞的力也为集中力: F=0.018*2*1.35+ (50.5*1.35+10*1.4)*0.3*0.45=11.14KN 跨中最大弯矩Mmax=FL/4=(11.14*0.3)/4=0.835KN.m (1)强度验算 =M3

=0.835*10 /167.7=5MPa< [f]= 13MPa W(2)刚度验算:

EA=9000*106*0.1*0.1=9*107 EI=9000*106*833.3*10-8=7.5*104

1( 1 )2( 2 )3( 3 )4

x

跨中最大变形为0.07mm<600/250=2.4mm。 6.3.5 支架承载力验算

每根立杆承受的荷载为:

1.35*500.51.4*55*0.45*0.582.175*0.45*0.520.54kNN[1.35*(q1q4)1.4*(Q2Q3)]*0.45*0.5

立杆计算长度:l0=h+2a=1.2+2×0.3=1.8m(a为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 杆件的长细比:λ= l0/i=180/1.6=112.5 查表得稳定系数ψ=0.502

(1)稳定性验算:

N20.54*103F=106.55MPa<205MPa(稳定) A0.502*3.84*102(2)强度验算:

N20.54*10353.49MPa<205MPa σ=2A3.84*10经计算,该支架可满足承载力及稳定要求。

6.3.6 侧模验算及对拉螺栓强度验算

对拉螺栓竖向间距为0.3m,水平间距0.3m螺栓采用M12型。

螺栓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N82.175*0.3*0.37.4KN<M1212.9KN

螺栓拉力满足要求。

因为侧模受力小于底模受力,且侧模的内楞与底模的内楞布置间距相同,均为0.3m。底模的刚度和强度均能满足要求,侧模用胶合板能满足要求。

侧墙高度远高于下翻梁的高度,梁的内外楞与侧墙内外楞用料相同,且梁的内外楞布置间距均小于侧墙的布置间距,所以下翻梁的内外楞强度能满足要求。

6.4 柱模板

选取负一层柱作为计算对象,柱子断面尺寸为600mm*1000mm。计算高度为,H=6.95-1=5.95m(注:除去顶板梁下翻高度)。

结构柱断面尺寸为600×1000mm,本工程柱模板采用18mm厚木胶合板,柱箍为2根φ48钢管,竖向间距为600 mm。内楞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为300 mm。

6.4.1 侧压力计算

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侧压力,根据测定,随混凝土的浇筑高度而增加,当浇筑高度达到某一临界时,侧压力就不再增加,此时的侧压力即位新浇筑混凝土的最大侧压力。侧压力达到最大值的浇筑高度称为混凝土的有效压头。通过理论和实践,可按下列二式计算,并取其最小值:

F0.28ct0V1/2

FcH

式中 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取25kN/m3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当缺乏实验资料时,可采用t=200/(T+15)计算;t=200/(25+15)=5

T------混凝土的温度(°)取25°

V------混凝土的浇灌速度(m/h),取3.065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取

5.95m

β-----混凝土坍落度影响系数, 130—180mm时,取1.0;

F0.28ct0V1/2

=0.28×25×5×1×3.0651/2 =61.28kN/m2

FcH=25×5.95=148.75kN/ m2

取二者中的较小值,F=61.28kN/m2作为模板侧压力的标准值,并考虑倾倒混凝土产生的水平载荷标准值5kN/m2,分别取荷载分项系数1.35和1.4,则作用于模板的总荷载设计值为:

砼侧压力计算值:F1=61.28×1.35+5×1.4=89.73KN/m2 6.4.2 模板验算

计算简图及计算模型的确定

结构柱宽度为0.6米,方木肋净间距150mm,板面取其中两跨计算,计算距0.3m如图所示。计算简图如下:

153840.00EI=2916EA=108000000( 1 )20.3053840.00EI=2916EA=108000000( 2 )30.30

图6-12 柱模计算简图(单位:mm)

(1)强度验算: 取600mm板宽计算

截面惯性矩: I=bh3/12=600×183/12=5248800mm4 截面抵抗矩: W=bh2/6=600×182/6=583200mm3 为均布荷载:

q1= F1×0.6=89.73×103×0.6= 53.84KN /m(用于计算承载力) EA=0.6*1010*0.018*0.6=1.08*108N EI=0.6*1010*(0.6*0.0183)/12=2916N*m2

-605.701M1=606 N.m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σ=M1/Wxj=606/0.000583=1039451N/m2=1.04MPa( 1 )339.192( 2 )339.193

1( 1 )2( 2 )3

w=0.77㎜<( w)=L/250=1.2满足要求) 6.4.3 内楞验算

117950.0017950.0017950.00EI=83333EI=83333EI=83333EA=100000000EA=100000000EA=100000000( 1 )( 2 )( 3 )2340.600.600.60

图6-13 方木内楞计算简图(单位:mm)

(1)强度验算:

竖向方木内楞承载力:q1=0.2×89.73=17.95N/mm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截面惯性矩: I=bh3/12=100×1003/12=8333333mm4 截面抵抗矩: W=bh2/6=100×1002/6=166667mm3

本方案采用的木材抗弯强度为ƒm=13Mpa,顺纹抗剪强度为:ƒv=1.3Mpa,弹性模量为 E=9×103Mpa。

EA=0.9*1010*0.1*0.1=9*107 EI=0.9*1010*8333333*10-12=75000

-646.201( 1 )516.962-646.20( 2 )161.553( 3 )4516.96

弯矩:M=646.2N.m

σ=M/W=646200/166667=3.87MPa 1( 1 )2( 2 )3( 3 )4

x

(2)刚度验算:

w=0.19mm<600/250=2.4mm(刚度满足要求)。 6.4.4钢管柱箍验算

拉杆固定于木方与钢管柱箍交汇的位置,无需计算柱箍的抗弯承载力和变形,只需计算钢管的抗剪承载力。

4308.00( 1 )15385.00( 2 )2-6462.006462.00( 3 )3-5385.004-4308.00

柱箍采用Φ48×3.5双钢管布置形式,为安全起见按照2.7mm有效壁厚进行计算,在竖直方向上间距0.6m。单根钢管所受剪力最大为Vmax,剪应力为τmax。

A=(4.82-4.262)×π÷4=3.84cm2 Vmax=(5385+6462)/4=2962N

τmax= Vmax/A=2962/384=7.71Mpa<[fv]=120Mpa(满足要求)

6.4.5 对拉螺栓验算

对拉螺栓以及柱箍竖向间距为0.6m,横向布设6道对拉螺栓,螺栓采用M12型。按最大侧压力计算,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为5kN/m2(供料方式为导管)。

螺栓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N=(6462+5385)/2=5924N=5.924KN<[M12]=12.9KN

螺栓拉力满足要求。

7 构造要求

7.1 支架构造要求:

(1)立杆纵横距不应大于1.2m,支撑架步距不应大于1.5m,混凝土梁和板的支撑立杆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关系。

(2)立杆顶端必须设置可调顶托座,保证立杆中心受力,可调顶托座外径不应小于36mm,支托板厚度不应小于5mm,其螺杆插入钢管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螺杆外径与立杆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5倍的螺距。

(3)立杆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及木垫板,垫板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150mm,长度不小于2000mm或三跨;

2)混凝土梁下及楼板下的支撑立杆应通过纵横向水平杆件连成一体。 (4)水平杆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立杆底部距地面200mm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上横下的顺序设扫地杆。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

2)在立杆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杆,最上一道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顶托面的距离不应超过0.5m。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必须设置双向水平拉杆;

3)所有水平杆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当无处可顶时,应在水平拉杆端部和中部纵横向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

(5)剪刀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支撑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设置竖向连续剪刀撑,竖向剪刀撑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5m,每幅剪刀撑宽度应不大于6m。剪刀撑杆件与立杆、水平杆交叉处均应用旋转扣件固定。竖向剪刀撑杆件的底端应与支撑面顶紧,夹角为45°-60°;

2)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扫地杆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沿支架高度方向的水平剪刀撑的间距不应超过6m,每幅剪刀撑宽度应不大于6m;

3)水平剪刀撑杆件与纵横向水平交叉处均应用旋转扣件固定;

4)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用对接或搭接。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0mm,并应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

(6)支架高宽比不宜大于3;当支架高宽比大于3时,应架设保证整体稳固性的构造措施。

(7)端头井和标准段高差处,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2跨,高低差不得大于1m,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0.5m。 7.2 支架搭设应满足以下使用要求:

(1)有适当的宽度(或面积)、步架高度、离墙距离,能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置和运输的需要;

(2)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承载能力,能保证施工期间在可能出现的使用荷载(规定限值)的作用下不变形、不倾斜、不摇晃;

(3)与垂直运输设备及其作业面高度相适应,以确保材料垂直运输转入水平运输的需要;

(4)搭设、拆除和搬运方便,能长期周转使用。搭拆进度能满足施工安排的需要。

8 支架、模板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8.1 模板施工技术要求

(1)选择的木胶板及其支撑体系不得是脆性大、严重扭曲和变形的木材。 (2)能够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的位置、形状、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荷载,做到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

(4)构造力求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并满足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要求。

(5)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严整、不漏浆,支立前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 (6)配制好的模板应按部位进行编号,按编号堆放,以免用错。 (7)模板上预埋件及预留洞的位置必须准确。

(8)模板的安装与钢筋的绑扎应密切配合,以方便施工,提高工效为准。

(9)模板支撑体系的下支撑面必须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10)模板初步安装完毕后,用全站仪校正轴线,校正完毕后固定牢固。 (11)内衬墙的顶面应找平,并且按测量放样的位置设置牢固的定位体系,靠紧、垫平,向高处安装时,严格控制其接缝处的平整度及模板的垂直度。 (12)模板的接缝处使用双面泡沫胶带密封。 (13)顶板底模预留沉降量3/1000Lmm。

(14)不同施工段的模板水平缝隙应设在一条直线上。

(15)顶板的底模安装,应先按设计尺寸计算好模数,如不够模数要对称铺设。

(16)模板安装完毕,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8.2 模板工程质量标准

模板安装和预埋件、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 表

7-1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5 尺量检查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尺量检查 2 底模上表面标高 基础 ±5 ±10 +4,-5 6 3 截面内部尺寸 柱、墙、梁 不大于5m 4 层高垂直度 大于5m 8 2 5 3 3 5 +10,0 经纬仪或吊线、量尺监测 5 6 7 8 9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表面平整度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插 筋 中心线位置 外露长度 用直尺和尺量检查 用2m的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拉线和尺量检查 中心线位置 10 预埋螺栓 预 留 洞 11 尺寸 外露长度 中心线位置 2 +10,0 10 +10,0 8.3 支架、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法 8.3.1 脚手架搭设

脚手架搭设顺序:搭设前按照脚手架设计要求放线,然后沿纵向铺设通长脚手架,标定好立杆位置,搭设时交错安装立杆,调整立杆底座,使同一立杆接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组装顺序:立杆底座→立杆→横杆→斜杆→接头锁紧→上层立杆→立杆连接销→横杆→顶托。

组装时由中间向两边推进,不得从两边向中间合拢组装。必须注意的是搭接头两步脚手架时,必须保证立杆的垂直度和横杆的水平度,使碗扣接头牢靠,待前两步调整好以后,将碗扣接头锁紧,再继续搭接上部脚手架。剪刀撑等整体拉结杆件应随搭升的架子一起及时设置。顶(中)板预留孔洞处脚手架搭设高度与板脚手架搭设高度相同。 8.3.2 脚手架拆除

(1)脚手架拆除前,应对脚手架做全面检查,清除所有多余物件,确认可以拆除后方可拆除。

(2)拆除脚手架时,必须划出安全区,设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看管拆除现场。

(3)脚手架拆除时应从顶层开始,先拆横杆,后拆立杆,逐层往下拆除,禁止上下层同时或阶梯形拆除。

(4)拆除的部件均应人工搬下,禁止从高空往下抛。

(5)顶板混凝土同条件试块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拆除底模及支撑。 8.3.3 模板的安装

模板安装前对前一道工序的标高、尺寸、预留孔及预埋件按设计图纸进行技术复核,以免遗漏及差错。

模板安装的工艺:搭脚手架→模板主梁安装→调平支撑顶面→模板次梁安装→铺设木模板→面板拼缝粘胶带→刷脱模剂→模板预检→进行下道工序。

模板安装完以后,先由质检工程师自检,负责进行模板的轴线、标高、垂直

度、截面尺寸、支撑牢固度的复核,并做好书面记录,然后报检监理。

模板每周转一次均应铲除表面残余混凝土,涂刷脱模剂后方可使用,发现有变形和损坏的应及时修整。 8.3.4 顶托和底座设置

底层纵横向水平杆作为扫地杆,距地面高度不大于200mm,立杆底设置可调底座或固定底座;上端螺杆外露长度不大于25cm、下螺杆外露长度不大于15cm。 8.3.5 模板支撑架斜杆设置

模板支撑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不大于5m。

剪刀撑的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0~600之间,斜杆每步与立杆扣接。 模板支撑架高度大于6m,顶端和底部设置水平剪刀撑外,增设中间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大于6m。

模板下方放置内楞与外楞,内楞与外楞按受弯构件设计计算,支架立杆上端采用U形托撑,支撑在外楞底部。

保证上下层支撑立杆在同一轴线上; 保证架体组装质量符合下列要求:

立杆的上碗口能上能下串动、转动灵活,不得有卡滞现象; 立杆与立杆的连接孔处能插入φ10mm的连接销; 碗扣节点上载安装1~4个横杆时,上碗口均能锁紧; 整体脚手架每一框架内横杆与立杆的垂直度偏差小于5mm。

可调底座底板的钢板厚度不得小于6mm,可调托撑钢板厚度不得小于5mm。 可调底垫及可调顶托丝杆与调节螺母咬合长度长度不少于6扣,插入立杆的长度不小于150mm。 8.3.6 模板的拆除

拆除模板时,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再拆除承重部分。侧墙的模板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即可拆除,顶板模板的拆除必须待顶板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的100%才可以进行。顶(中)板模板拆除时应根据模板铺设方向分块分区域拆除,先把顶托松动,拆除模板下方木,再拆下顶板模板,拆除过程中不得损坏模板,严禁破坏已浇注混凝土的棱角,并且派专人看护。拆下的模板要清理干净,重新修整后,按原编号堆码整齐。在拆除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

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除,经过处理后,方可继续拆除。 8.3.7 模板支架预压

模板支架搭设完成后,对模板支架进行检查,保证所有连接杆件,全部连接有效,检查完成后,进行支架预压,预压载体主要采用钢筋原材进行预压,堆载钢筋后对支架进行标高测量,待无沉降后,清除载体,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 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9.1 底板施工

底板底面配筋保护层垫块@1000。底板内部结构的插筋严格按放样的尺寸安插,不得遗漏、错位,插筋规格、数量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并检查预埋件数量;位置是否牢固。经验收合格后,浇注底板混凝土。底板一次浇到侧墙部份底板以上30cm。

混凝土按设计要求控制好配合比,为满足混凝土早期强度,可加入早强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随意加水,混凝土到现场后应做好塌落度试验,做好抗压及抗渗试块,并进行标准养护。

混凝土开浇前全面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并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混凝土浇筑部位的次序和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混凝土浇筑前清除各种垃圾,施工中严格控制层差,杜绝冷缝出现。底板混凝土浇注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水平输送混凝土采用硬管,布到所需位置。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动器插点均匀排列,以免造成漏振。振动时做到快插慢拔,混凝土分层灌注时,每层混凝土厚度不超过振动棒长的1.25倍,在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层中50m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使用振动棒时,振动捧距离模板不大于振捣器半径的0.5倍,也不能紧靠模板振动,避免碰撞钢筋、预埋件等。

钢筋工、木工加强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正常施工,交班时应交清振捣情况后才能离岗。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须覆盖塑料薄膜或麻袋覆盖洒水,保温养护,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拆除模板。 9.2 侧墙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浇筑前,做好清仓处理。要求同板梁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2)混凝土浇筑方向纵向由新旧的混凝土接触面处向挡头板方向浇筑,竖向分层浇筑,层高为30cm左右,两侧边墙对称浇筑,控制好两侧混凝土面的高差,避免侧墙模板因偏压变形而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3)混凝土的浇筑方式,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自由下落的高度差大于2m时,设置串筒防止混凝土离析。

(4)墙施工完毕,按规范要求进行封模养护。 9.3 板梁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浇筑前的清仓处理。将仓内各种杂物、纸屑、铁丝、土石块清理干净,积水抽干,混凝土浇筑前对地模进行润湿处理。

(2)混凝土浇筑方向的确定,纵向由车站端头向中部浇筑,横向中间向两侧浇筑。梁板的浇筑顺序为先梁后板,每层的浇筑层厚度为50cm左右,在沉降缝端模止水带处分两层浇筑,先浇筑止水带以下部分混凝土,填满捣实后,将止水带理顺找平,防止其出现窝气空鼓现象,然后再浇止水带以上部分、混凝土浇筑带每条宽度为2m,每条混凝土接茬时间不超过40min。

(3)加强板梁相交部位的混凝土入模及振捣控制。梁部位可从其侧面插入振捣,对钢筋密集的节点可使用φ3.5cm的细振捣棒振捣,在梁与板结合部位采取二次振捣措施,防止由于截面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引起裂缝。使用振捣棒做到快插慢拔,每处振捣时间不少于30s,振捣点梅花状布置,每点的振捣范围为50cm。特别注意两条浇筑带接茬部位必须振捣、不能遗漏。

(4)混凝土表面的压光处理。顶板表面成活后先用木抹子抹平,赶走多余水分,待混凝土终凝后,人能够踩上去不陷脚时再用铁抹子抹平压光。浇筑混凝土8h后,上压光机将顶部表面进行压光处理。在人工抹面成活时要在顶板混凝土上铺木板,人踩在木板上工作,其它人员不要在混凝土面上走动,以防止踩出脚印。

(5)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按要求进行养护。 9.4 砼施工措施及要求

(1)熟悉施工图纸,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及设计要求,做好技术交底,落实岗位责任制,执行好“三检”(自检、交接检、专检)。

(2)底板施工前,将基坑底部受水浸泡后形成的软土或泥浆清除干净,局

部超挖的地方严禁用虚土回填,采用砂砾石或素砼填充。垫层砼施作标高应考虑至少3cm的地基隆起量,以保证底板结构厚度能满足设计要求。

(3)板、墙施工时与连续墙的接触面按施工图要求进行桩间找平。对墙面有漏水的地方需要先进行堵漏处理。

(4)主体结构混凝土选用与设计等级相适应的商品混凝土,并须具备高流态的特点,以适应结构混凝土灌注工艺需要和确保结构混凝土质量。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送至灌注地点,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输送至灌注面。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min)

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高于C30 高于C30 不高于25℃ 120 90 气温 高于25℃ 90 60 (5)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②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③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当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④在泵送过程中,罐车出料口、泵车受料斗口设专人负责,控制送料速度快慢,保证应有足够的混凝土泵送,以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 并注意在进料口及时拦捡大石块、砼结块及杂物,以防堵管;⑤当遇到砼压送困难时,泵压力升高、管路产生振动时,不得强行压送,应对管路进行检查,并放慢压送速度或使泵反转。⑥加强砼的级配管理和坍落度控制,确保砼的可泵性,施工中应按规范严格进行坍落度检查,若有偏差不合格时,及时与搅拌站联系并处理。

(6)混凝土浇注

1)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若超时应按有关防水要求留置施工缝。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注,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灌注方法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以及加大浇筑强度以缩短浇注时间等措施防止产生浇注冷缝,提高结构混凝土的防裂抗渗能力。

2)侧墙混凝土的灌注必须分层对称地进行,使模板对称受力均匀,避免模板变形移位,以保证结构尺寸的准确性。对于内衬墙,模板的安装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见模板支撑验算方案,符合使用要求。并采用砼输送泵车软管将砼输送至灌注面,保证砼自落高度不超过2.0m,防止石子堆积,影响砼质量。采用超长型号的捣固棒捣固内衬墙下部砼。

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h,再继续浇筑,避免由于柱、墙砼下沉产生裂缝。并注意在接缝处加强捣实。若砼顶表面有积水,应排出后方可继续浇灌。

3)每节段均采用纵向分幅灌注,根据施工经验及现有施工技术设备水平,以每节段混凝土的灌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控制,组织两套浇注设备及两个作业组同时浇注。板每小时浇注数量不小于80m3,侧墙分层高度为0.3m,1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层位施工,可以保障连续不间断施工。

(7)捣固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每点振动20~30秒,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层砼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以砼表面不再显著下降,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砂浆为准。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插入振捣器避免碰撞钢筋,更不得放在钢筋上,振捣机头开始转动以后才能插入砼中,振完后,徐徐提出,不能过快或停转后再拔出来,振捣靠近模板时,插入式振捣器机头须与模板保持5-10cm距离。

砼振捣均由专业振捣手负责,并防止漏振,班前对振捣区域进行责任承包,施工员给振捣手讲解注意事项,相对分条块浇筑时,振捣人员在分界处振捣过界线不小于50cm。

在钢筋密集区可采用φ32小型捣固器,设专人捣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要依次捣固密实,应避免漏捣、欠捣及超捣。要注意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同时又减小内部裂缝,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从而提高抗裂及抗渗性,避免产生渗漏水的路径。

(8)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防止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过大,混凝土表面产生有害裂纹。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28℃,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20℃。在夏季尽量采用夜间浇筑。板体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温升监测,以便及时准确地采取保证措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温度系指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50mm~100mm深处的温度。)

(9)每节段施工缝在混凝土浇注前必须凿毛及清洗干净。侧墙纵向水平施工缝在续浇前,应灌注与原砼相配的至少10cm高的水泥砂浆,防止接缝处烂根。不能在浇注前灌注同等标号水泥砂浆的施工缝,如板横向施工缝,都采用涂抹YJ-302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处理,以提高混凝土接缝处的粘接力。

(10)顶板混凝土基面应保证2/1000的平整度,且不允许做找平层。因此必须采用多次收水、多次压平,用木蟹打成细毛面,并要求从速覆盖湿草包(或先铺塑料薄膜)作湿养护,以满足粘贴、涂抹防水层时混凝土基面坚实、平整的要求。

(11)混凝土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为确保混凝土不产生有害裂缝,应在浇筑砼完毕后的12h以内进行养护,并设专人养护。顶板混凝土灌注后在砼初凝后采用覆盖湿草包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d,如可能,养护至顶板附加防水层施作前,然后及时做附加防水层与其保护层,并及时回填土。中柱、端头井侧墙用薄膜覆盖喷雾养护,底板采用蓄水养护,中板采用喷淋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

(12)混凝土缺陷修整

1)面积较小且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

2)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和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细骨料混凝土填塞,并仔细捣实;

3)选择修补用的砂浆、砼配合比时应进行配色比较;

4)对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必须会同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9.5 砼质量控制标准 序号 1 2 3 4 5 6 项 目 砼抗压强度、抗渗强度 建筑物轴线位移 净空限界 层高(全高) 底板中板顶板 纵坡 层高垂直度 全高垂直度 8 截面尺寸 位移 9 侧墙 垂直度 平整度 位移 10 立柱 垂直度 平整度 预埋设施中心位置 预埋件 预埋管 预埋螺栓 ≤5m >5m 标高 平整度 允许偏差(mm) 不低于设计要求 <15 满足设计要求 ±10(±20) ±10 10 ±0.1% 8 10 H/1000且≤30 +8,-5 ≤15 8 10 10 8 10 10 5 5 15 无渗漏点 渗迹点(1点/3m长钢尺检查 观察及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检验方法 砼试块 全站仪或钢尺检查 全站仪或钢尺检查 水准仪或钢尺检查 水准仪及2m靠尺检查 水准仪测量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全站仪或钢尺检查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及2m靠尺检查 7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及2m靠尺检查 11 12 13 预留洞中心位置 渗漏水 顶板 侧墙 9.6 混凝土的养护

防水混凝土浇筑完毕,待终凝后及时养护。结构养生期不少于14d,以防止硬化期间产生干缩裂缝。在混凝土结构适当位置设置测温孔,确保养护期间混凝土内外温差低于25℃,并采取有效温控措施,以防止水化热过高,使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温度裂缝。

养护方法为洒水养护。梁板结构采用草袋或塑料布覆盖、洒水养护,墙体采用挂草袋或设置淋水装置,间隔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润湿。 9.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注意点

底板、顶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需进行分层浇筑,且每层的浇筑层厚度不大于50cm,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并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减少其内外温差。温度应力的大小,又涉及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厚度、约束条件、含钢量、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的特性等多种因素。所以,必须采用温度差和温度应力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根据整体性、结构大小、钢筋距离、混凝土供应情况,采取分层分段方式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混凝土应在室外温度较低时进行,混凝土50—100mm深处温度不宜超过25℃。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捣上一层混凝土,不使上下层之间产生施工缝,并采用二次振捣法,提高密实度,保证接槎。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为30cm,浇筑采用踏步式的分层推进,推进长度为1~1.5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