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为2007年1月21日下午 2:00-5:00. 启封前为机密. 一.选择题.(2*20=40分)
[在下列人名和学术观点/论著或景观作品之间建立联系.] 1.Rachel Carson A.\"田园城市\"理想 2.Frederic Law Olmsted B.有机疏散理论 3.In McHarg C.“光明城市”理想 4.Patrick Geddes D.植物学家 5.Ebenezer HoWard E.《寂静的春天》 6.Le Cobusier F.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师 7.Patric Abercrombie G.纽约中央公园 8.Walter Burly Griffin H.英国风景园林 9.Kevin Lynch I.《景观生态学》 10.Le Norte(雷偌) J.澳大利亚首都规划 11.伊利亚.沙里宁 K.《城市印象》 12.Daniel Burhnam L.美国首都规划 13.Charles Eliot M.\"城市美化\"运动 14.朗方(Pierre charies L'Enfant) N.波士顿大公园系统 15.Capability Brown万能的布朗 O.凡尔塞宫设计 16.Peter Walker P.《景观设计学》 17.Lewis Mumford(芒福德) Q.《设计遵从自然》 18.John simonds(西蒙兹) R.城市发展史学家
19.Carl steinitz(施坦尼兹) S.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先驱 20.Richard Forman T.\"大伦敦\"规划 答
(3) R(17) S(19) T(7)
二.名词解释.(5*10=5分) 1.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2.场所精神(Genius loci)
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 service) 4.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 5.绿道(Greenway)
7.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8.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9.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10.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答案:
1.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指居住在其土地上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景观。文化景观的空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即使同类文化景观占据的空
案
:
A(5) B(11) C(6) D(4) E(1) F(16) G(2) H(15) I(20) J(8) K(9) L(14) M(12) N(13) O(10) P(18) Q
间大小也不同;(2)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性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2. 场所精神(Genius loci):茫茫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与灵,这便是现象学派所谓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种精神是大自然和文化历史所给定的、人们所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外在力量。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这种精神蕴含在场所的性格和空间之中,前者是由自然和文化的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是环境的全部,后者是三维空间结构。要使设计具有场所性,同样需要符合两个方面基本标准,即认同(Identity)和定位(Qrientation)。认同即使人类及其活动归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认同人类拥有外部世界,使人的设计与广阔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定位则是对空间的结构和秩序的认知和适应。一个有意义的地方,必须是具有结构和秩序的。设计的过程即是解读场所结构和秩序的过程,也是重建结构和秩序的过程。
3.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 service):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
4. 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 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
5. 绿道(Greenway):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 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 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7.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尽管比较早的时候,在《大西洋月刊》、《旅游与休闲》等杂志上都有这一浪潮的讨论,但是真正在建筑界确立的标志是1992年皮特•康兹(Peter Katz)编辑整理的阐述新都市主义的专门论著――《新都市主义 The New Urbanism》的出版。新都市主义提倡兴建密度比较高的社区,强调社区关系的重建,讲究步行距离,集中努力于少开车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新城镇开始普遍发展,主要的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自然:如果区内原来有水流、高坡、沼泽等自然条件,尽量不扰动它们,保持原始面貌,为整个社区提供自然娱乐的资源。 •中心:新城镇社区内部设计中心区,为本社区的住户提供生活、工作的方便,包括办公、商业、交通枢纽,形成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社区,减少对外部的依靠,从而减少交通流量,在区内创造就业机会。•交通:强调步行道路系统,在工作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之间,建立人行道联系网。做到居民能够步行到区内的任何一个功能空间;根据自然地形状况,内部道路采用弯曲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和人情味,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机动车的车速;内部道路设计好象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树干是通往外部的干道,树枝是区内部通往住宅的不贯通车道。即用“尽端路”( cul-de-sacs)的方式,减少交通流量和噪声干扰。 •风格:新城镇的设计,是自始至终贯穿一个特定的风格,通过建筑、布局、户型、材料、标志、色彩设计等因素强烈地反复强调主题风格,强调品味感,使整个居住区的形象得到突出的表达。 新城市主义有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一,在郊区建立具有传统城镇式的新住宅区,比如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市;其二,在市中心荒废的旧区重新开发,比如洛杉矶的帕萨迪纳市的老城。
8.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它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判别、保护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或阻止某种景观过程。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辩护策略。这种通过尽量少的土地和景观空间的控制来实现对景观过程最可能大的调控的规划途径,就是景观安全格局途径。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城市空间研究,遗产保护及旅游规划等不同领域都有一些探索和应用。
10.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三.问答题.(15*4=60分)
1.试阐述景观规划与设计在解决城市水问题中的作用和途径. 2.试阐述你对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理解.
3.试阐述景观设计学视野下中国新农村建设.(问题/挑战与对策)
4.论述景观设计学在相关学科群中的定位(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环境艺术等的关系)
1.答:水是所有环境规划的中心环节,场地规划通过它可以统一起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与水相关的主要有九大问题:地下水保护、雨水治理、流域水网与土地利用、河川径流与洪水治理、雨水污染、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河流生态恢复、海岸带管理。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受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控制和影响。 就地下水问题而言,以往规划师过多的关注水源位置和规模问题,而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以及地下水污染关注不够。地下水保护的关键是对土地利用的地点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以杜绝潜在的威胁。
土地利用往往会使排水网络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合理的景观规划与管理取决于对土地开发引起的径流变化所进行的准确评价,使土地的开发不会引起场地暴雨水排放的净增长。成功的洪水管理项目都需要尽量避免使用传统的工程措施,综合利用地形、土壤状况和开发计划的特点和布局等策略实现高效的雨洪管理。同时,规划设计师们应该分析场地在排水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其中所暗含的风险、责任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样还应该从区域角度来考虑流域的涵养水源以及关于河流水量、水质和洪水管理等问题。对于雨洪问题,人们以往的工程技术方法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逐渐明显。在实际中应该首先对河谷及河漫滩的大小和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将水流量数据资料、高水位海拔高度以及河流河谷的地形联系起来,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法。
作为环境控制的一部分,由暴雨所引发的水质和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缓解暴雨水体污染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设法减慢暴雨水流系统总的反应速度。组团开发,采用过滤护道、过滤盆地、植被缓冲带、阻滞盆地等措施都是常用的暴雨水水质控制方法。对于土壤侵蚀问题,有效的解决途径应该从对系统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已有的或是规划中的土地开发提案进行土壤侵蚀和潜在土壤侵蚀的评估。BMP方法在雨洪治理方面非常有效,它的作用在于使场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及完工后都能够模拟开发前的水流系统状态,尽可能少的使用大型的、结构性的控水措施。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以一种完全的功利主义的方法进行河流的管理,如今一种整合了环境、文化、土地利用等因子的河流生态恢复规划方法正日益受到关注。这种全新的规划包括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如修建受损的栖息地、重新规划开放空间系统,以及滨水生态环境的管理等。
此外,海岸带的规划与管理也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职责。海岸地带的岸线侵蚀、洪水问题突出,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理解海岸的物理组成以及作用其上的各种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岸线的相对稳定性对其进行用地适宜性分类。
2.答: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 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面对新时代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以及世界的景观设计学急需转变。在重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是这个专业站出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时候了。为了扮演好这个神圣的角色,景观设计学必须恢复自己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造园艺术;必须珍视乡土,关注普通人的需要;必须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和框限势不可挡的城市扩张,这样景观作为一个界面,作为天地、人、精神之间的纽带被建立了起来。
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将在人类可持续的国际行动中发挥作用,也只有从生存艺术出发,才能回到人与土地的真实联系,在国际化的时代里找回民族的文化身份和地域性,也才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3.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技术路线:即保证场地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乡村人地共生体生命的危机体现在两个方面:(1)原本脆弱的乡村人地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村落从选址开基,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这种平衡变得非常脆弱。因此,来自城市规划师们的“手术刀”对这样一个脆弱的人地共生体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以建设新农村名义进行的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会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对大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服务功能带来严重的损害。(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将面临灭顶之灾,草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破坏所谓乡土文化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乡村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诸如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等等。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
提出以下两大策略:1.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在各个尺度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包括宏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及乡村的微观生态安全格局。这些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安全格局,共同构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 2.建立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中华民族民间信仰基础。 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古老的龙山圣林、泉水溪流、古道驿站、祖先、前贤和爱国将士的陵墓遗迹,等等。它们应该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形成连续、完整的景观网络。成为人民教育后代和开展游憩的永久空
间,并与未来遍布全国的自行车和步行网络及游憩系统相结合。 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而对于外在者来说,这些景观元素可能都被视而不见,以致于在建设过程中、和国土整理中彻底破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