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设想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设想

2022-02-03 来源:乌哈旅游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设想

张琰 楚文一

[提要]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当今社会中愈发重要。本文通过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功能,就目前已经进入公众视线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进行调查,整理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文化云 G124 :A

收录日期:2018年6月6日

一、引言

(一)背景。2011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准确定义。至此,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正式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自改革开放至2016年底所有重点提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进行整理。1979~2016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近70项,几乎涵盖公共文化服务所有方面。早在1982年,我国就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以2001年作为分水岭,此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数量呈波动式增长,在2002年及2016年分别达到阶段性高峰。(图1)

在此,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雏形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或事业单位,着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对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一些规定;2005~2010年,属于其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了发展阶段,彻底将“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的个体,各类文化设施涌现在祖国各地;2010~2015年,属于其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上一阶段的政策进行了延续与扩充,并着重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至今,是其成熟阶段。2016年及以后所出台的政策倾向于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各种政策与技术结合,并且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立法。

(二)概念。除国家政策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定义外,不同学者对此也有多样的见解,本文举两例说明。肖希明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现代化、网络化的表现形式,借助文化机构或新兴媒体,向公众提供的的数字文化服务。胡唐明则强调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在财政的基础上,并具有公益、公开等特点的文化形式,也包括各类形式的建设。

综合各方定义并结合本文研究,笔者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向的需求,而将原有的资源载体和传播形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借助数字化的载体广泛地向公众提供丰富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服务。

二、理论研究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众多研究中,武汉大学的肖希明涉及多个领域,其论点颇有建树。

肖希明学者关于公众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做了调查,分析了公众对于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目的或使用体验等实际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在其不同论文中,就文化资源整合问题提出了与信息生态理论、信息集群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相结合的整合方法;探讨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关于技术方面的意见和设想;同时研究海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对本土的启示。除此之外的领域,其他学者也有深入的分析。

在需求调查上,许多学者以区域性的问卷调查所得结果为依据进行数据研究。如对民众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进行研究;或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看法和期望的分析。 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核心的资源建设问题并没有被学界重点关注,但在其相关领域已有一定探索。如探究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工作的定位与原则,也有一部分论文调查了其初步成果。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主要分为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和区域范围内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中,学界侧重点各有不同,此处仅举两例。张娜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博物馆数字文化服务融合的合作机制;高福安学者有关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等涉及体系建设的研究。而许多地区性的文献反射出了上述问题的区域性表现。如关于“智慧南京”的研究,虽然比较深入分析该区域内的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更为关注公众的具体反馈和服务体系的实用性;但是视野狭小,论据不充分,且问题研究不够深刻。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上,关于如何建立科学实用的政策评估体系,目前学界已经建立了一些如平衡記分卡等方式并建成了一定的考核标准,本文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学者对于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研究在内容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更偏重于研究资源整合以及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而对于概念、主体等更为基础的问题剖析甚少,有治标不治本的缺陷;并有对国情和社会性质考虑不周的情况,许多国外成果没有本土化。

而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的调查研究对象十分单一,所得结论难免片面;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中,一些学者的论文没有实践环节,导致所提意见缺乏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中,有关理论的部分还有许多空白之处等待研讨。

三、实践探索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实践数据来源于2016年7~8月在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应用商店内进行搜索,各省名称和“文化”所得的APP汇总,公众号数据来源于在微信内搜索关键词:各省名称和“文化”或者“某省(直辖市)文化厅(部)”。

(二)数据分析。笔者经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实践调查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如图2、图3所示。(图2、图3)

从图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占比最大,而中部、西部占比总和仍没有东部地区占比多,其中中部地区占比最少。可见,中部、西部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方面有待提高,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

图3是根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主体进行划分所得结论,由此可见,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占比最少,多数为一省一个;而事业单位占比最大。政府及各界社会力量应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投入更大的关注,尤其是以政府作为提供主体,对此服务有极为良好的宣传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四个明显的问题: (一)文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在用户体验方面,许多公众号存在服务质量堪忧,内容比较匮乏、许多举办的活动相关宣传报道及时性较差、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如,青海省文化厅公众号“我爱

青海”自2016年9月至今(2017年2月)仅有一篇推送文章;贵州文化厅公众号仅提供本厅概况、文化动态、政策法规三个服务方向,且至今没有推送的文章。类似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公众号还有很多。

2、而关于APP则主要是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单薄的问题,如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推出的“文化上海”,此APP主要提供上海文化遗产、名人故居、博物馆等介绍及相关服务,不涉及政策普及、文化活动等,整体服务比较单一。 (二)文化资源整合效率较低

1、数字化效率较低,受技术水平较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许多公众号和APP没有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数字化,而一些民俗、思想等,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进行传承,各地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数字化、网络化的展示。

2、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即使同一主体开发的文化服务公众号与APP之间也缺乏联系,内容大量重复,导致一些文化资源反复开发建设,阻碍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整合。而现已提供的服务方向的分类也不够科学,各地分类几乎完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统一规划整合管理。

(三)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为迟缓。提供服务的公众号、APP数量、质量等方面,中西部与东部相比明显处于较低层次。 (四)公众号以及APP的可获得性不高。调研发现,即使已开通公众号、APP的部门,也没有在相应的官网上进行标注或提示,降低了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可获得性。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各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这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流动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对地区特色文化重视度不高,很多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宣传,以及没有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整个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其次是科技發展水平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先进的科技是数字化的基础,技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无法进入手机客户端中;再次是每个地区各行其是,难以统一管理,难以促进整体发展提升;最后则是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导致在文化服务提供过程中,资源重复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

五、解决方法

(一)应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有体系,确保优秀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无障碍传播。各文化

服务手机客户端提供者应引进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确保提供的服务面向大众,多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增设新的服务内容,追求服务质量,并注重用户体验,使用户的满意度提升。

(二)应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务必重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提供者要主动学习数字化建设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其服务效率。

(三)应拟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总体规划,对各级已建成的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进行引导,确保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加强中西部建设,必要时应辅于政策的倾斜。

(四)应对资源进行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在进行服务开展的同时,应加大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学习先进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方式,创设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模型机制。

(五)应增强社会各界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建议政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提供专项资金,使其因此受到各界重视而得以发展。

(六)应着力提高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应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机客户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保证各类数字文化服务产品物尽其用。

六、相关设想

文化云促进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代化,是可以辅助各级文化单位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解决文化服务方面供需矛盾的新兴科技力量。但目前文化云的建设效果不佳,比较成功地建设典例是“上海文化云”的建设和运行,但是没有推广普及。国内目前建成的文化云数量较少,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现在已经出现在手机中的一些省级行政单位提供文化服务的APP数量并不多,服务内容多为文化资讯、文化普及、文化场馆设施介绍或预定、文化活动宣传、电子图书馆或博物馆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且与同一主体推出的公众号有大量的重复。

鉴于此类情况,笔者建议开发一款文化云APP,尽可能地发挥数字化的作用,在能够及时传递最新的文化资讯、推送文化普及类文章、文化活动宣传及网上报名或互动、便民文化设施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等文化馆的同时,可以精准文化扶贫。在文化扶贫这一板块可以包括对文化贫瘠地区的宣传,鼓励文化活动到这些地区进行举办,满足这些地区的精神需求,促进

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1]申晓娟.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肖希明,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2013(6).

[3]胡唐明,魏大威,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2).

[4]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3). [5]肖希明,李硕.信息集群理论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2015(1). [6]肖希明,曾粤亮.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5(8).

[7]肖希明,卢世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政策体系探讨[J].图书馆,2015(9).

[8]肖希明,刘巧园.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2015(9). [9]韦景竹,陈虹吕,唐川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5(11). [10]汝萌,李岱.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2). [11]陈胜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宏大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5(11).

[12]张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20). -全文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