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德育思考
2022-10-06
来源:乌哈旅游
国吨力毅1;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31.098 2o13年第31期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德育思考 刘兆磊 摘要:学术不端相伴学术行为而生。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被频繁披露,在一定范围内对大众心理和学术尊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 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恶化、研究生培养及学术评价制度的缺陷、导师的指导不力、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等皆可诱发学术越轨行为。德育视角下防范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强教育引导、重建制度文化、重视导师育人,在提高研究生的 学术道德、学术能力和学术自觉上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德育 作者简介:刘兆磊(1967-),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部)副院长、部长,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实践”(项目编号:lGZZ13 02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0—02 学术不端现象究竟何时产生,至今无从考证。不过,就像科 学无国界这种信念所标示的那样,学术行为自然也是跨越国界 的,因而与之相伴而生的学术不端也就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 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研究院组 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又将学术不端行为修订为在申请课题、实 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篡改或抄袭行为,即不 端行为主要被限定在伪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和 抄袭(plagiarism)三者中。 现象。诸多的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不仅为整个学术共同体带 来信任危机,也把高校研究生群体推到舆论的前沿。研究生的 学术道德及伦理信任面临质疑,人们甚至对学术不端者的不良 20世纪9O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政府和社会 大量的科研资源向高校倾斜,促使高校大规模开展科研活动、 招收大量研究生,努力向研究型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这在 人格缺陷提出追问。虽有放大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研 究生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学术不端的概念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客观上为“拜金”现象在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学术不端现 象开始引起国内关注。特别是一些知名学者的不端行为被频频 曝光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对中国学术共同体内部集 早期的学术界对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甚少,这是因为在学术 共同体内部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伦理规范制度、学术成果发表程 序和技术规范,一定程度上对学术不端起到了防范和抑制作 体操守提出了怀疑。我国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 列相关文件,有的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和细化的条例。 用。二战后,《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以及前苏联卫星上天促使 美国重视教育投资,美国联邦政府开始与大学建立紧密的科研 合作关系。大学在政府巨额财政支持下开始与外部世界接触, 大学的工具主义成为学者新的信念。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 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因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来争取研究项目 2007年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对 学术不端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 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9年教育部针对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将其列为七种表现形式:抄袭、剽窃、侵吞 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或应付课题检查的现象。因是个别偶发事件,故长期以来并没 有引起社会的关注。直 ̄1]20世纪70年代,学术不端现象开始在 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被逐渐披露。“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15 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一个类似的丑闻被披露,且多发生于美国 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包括耶鲁、哈佛等。”【2 1989年经过对来1 ̄132 个国家的学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并不支持在科学领域学术不端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 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Il 我国白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至今已走过 三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博 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专业学位培 养单位达509家,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53.84万人,其中博士生 25.9万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17万人。l6】研究型大学逐渐成为研 仅仅是个别现象的观点。 英国爱丁堡大学丹尼尔德・范尼利等 在网络期刊《第一科学公共图书馆》上也介绍,通过对1986年至 2005年间的21项学术不端行为的统计分析发现,科学研究的学 究生培养的主导学校,占比6%的“2l1工程”大学,承担了全国 五分之四的博士生、三分之二的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研究生学 术不端行为可能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近50%的科研人员表 示知道自己的同事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学 术不端绝非是个别或偶发现象。 术不端现象被频繁披露,在一定范围内对大众心理和学术尊严 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果因个体的不端行为被群体效 仿,将对多年来构建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倘若十年前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被 曝光,还会自受道德的谴责。但眼下许多人除了抱怨时运不济之 外,似乎并无羞愧悔改之意,旁观者的态度似乎也是事不关己, 漠然视之,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的关注。 这不仅动摇了人们传统上对科学家的伦理信任和对大学 的尊崇,更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甚至是政府对学术 体制运行和监督的关注。美国联邦政府于1988年发布了《联邦 登记手册》,将学术不端定义为“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 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200 总第290期 尽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有众多明确的规章予以防范和 震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不端行为也绝非易事。毕竟,诸如 简单的剽窃、抄袭等行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伪造数据或 更改实验条件等的学术欺骗就很难被发现,且调查起来也需要 专门人员介入并要重现实验过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快速 发展。与此同时,负面的影响因素也随之而来,大学校园也未能 幸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等观念的冲击。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越 来越突出,不恰当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引导着大学严重向科研及 论文等倾斜。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内部浮 躁之风和功利行为逐渐盛行。在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 多样化的多重压力下,催生了_一些带有功利色彩的“新文化”, 大学的原生文化濒临衰微,日渐稀薄的象牙塔精神被进一步损 伤。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学术道德每况愈下,那种甘于远离 利益诱惑、面对清贫寂寞而不懈追求学术之路的心气也是渐行 渐远,投机取巧的心态在研究生中滋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社 会环境日益复杂。 2.研究生培养制度因素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研究生培 养质量控制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程序化要求,如设置课程学 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学位论文预答辩、 双盲评审及正式答辩等环节,并对各环节的开展时间及其间隔 作出明确规定,各类高校几乎是大同小异。这在研究生小规模 培养阶段,对其质量控制的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招 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数量的急剧膨 胀,面对大批研究生的集中答辩申请,这些看似严密的程序化 要求往往会演化为一种“形式”,甚至埋下学术不端的隐患。比 较突出的是预答辩到学位论文外审、双盲评审到正式答辩、正 式答辩到论文最终提交学校存档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致使申 请者对评议人的意见和建议无法完全消化和吸收。有的高校甚 至规定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将永久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并 且答辩申请一旦通过还不能撤销,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 后续过程。既然僵硬的制度无法改变,短时间内又根本不可能 对论文的修改大动干戈,在实验结果有偏差或不如意的情况下, 通过伪造数据以求蒙混过关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3.研究生学术评价因素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或质量的 学术论文作为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并对论文发表的专业核心 期刊进行人为分级,规定了论文发表期刊的范围和数量。不少 学院又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求博士生在校 期间必须发表SCI论文,甚至对单篇或多篇的影响因子进行下 限规定。有的高校干脆将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要求一 视同仁。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一关卡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功力,提 高学位论文质量。但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与核心期刊 数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收58. -人, 其中硕士生51.7万,博士生6.7万人。而中国大陆学术期刊(包括 扩展核心学术期刊)总量为6448个,其中核心期刊为1939个, 可见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在各校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也非 党建思政德育 易事,调查表明,有64.4%的博士生认为必须发表科研成果的规 定对按期完成学业有明显影响。『9 研究生的学制多在2—3年,达 到规定的学习年限而不能按期毕业,其理想的就业职位势必落 空,学习与生活也将陷入困境,因为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是 按照其学制拨付的。不尽合理的制度缺陷和过于激烈的就业竞 争,很容易导致研究生心态失衡,在缺乏有效的道德和制度约束 机制的环境中,少数人有可能出现铤而走险的不良行为。 4.导师因素 在高度强调科研的导向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越来越指标 化和定量化,部分导师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其研 究兴趣不再是从学术劳动中获得精神满足,而更多是为了高校 的业绩考核需要,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目前,导师的 科研项目基本由研究生完成,科研成果还被算作导师的成果, 而指导研究生的多少还可以计作工作量,所以多数导师对研究 生招生指标的需求是多多益善,很少考虑自己的指导能力。调查 发现,37%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为“每月1次或更少。”_1”导师 的主要精力忙于拉项目,研究生负责完成项目,以致师生间异化 为“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教而不师、师而不导”、“重使用轻 培养”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科内部导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因人而异,又导致学科文化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没有学科文化的 内在熏陶与渗透,科研就会失去育人的功能,研究生的学术道 德意识也会日益淡薄。 5研究生自身因素 我国实行硕士生统一招生,笔试成绩在录取中占有很高的 权重,有的高校甚至不惜牺牲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时间,忽视 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学生较早开始准备考 研,高分低能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出于对招生指标的渴求,学术 声誉不高的学校还存在着即便生源质量再差也不得不降格以求 的现象。对于博士生而言,不少高校规定博士生在报考时就要 确定所选导师,而且“从一而终”。由于师生间在前期缺乏深入 了解,现实中很容易造成部分导师与学生间的不适应,继而导 致博士生学习缺乏动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一旦丧 失,其学术自律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必然淡化,为了尽.陕毕业以 抢先占领心仪的职位,学术不端行为就很难避免。 三、德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 治理学术不端,防范教育应先于惩戒。尽管学术不端行为 与研究生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但长期以来,高校对研 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是导致部分研究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 神缺失以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底线失守的主要原因。社会主 义核 价值体系能为道德建设指引方向、创设价值动力、提供精 神源泉、奠定心理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荣辱观,是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明是非、辨善恶的道德评判 准绳。高校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它融入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加深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理解,强化研究生在多样化环境下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并进一步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求。同时要严格学术制度,着力强化研究生 的学术道德,通过课堂讲授、载体宣传、典型案例警示及建立在 学研究生信用档案等方式,进行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及学术诚 (下转第203页) 201 总第290期 党建思政德育 以将教学中的德育很好地体现出来。 (3)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有些学科的一个 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也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一条重 要途径,它为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难得的条件。 在实践课上,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些,在纪律上更难管理与把 信心”的情感,学生才会对教师回报情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 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良好的智育和 德育的双丰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乏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 老师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兴趣的例子。 三、结束语 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是非 常必要的。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好习 惯。在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自制力不 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教 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认识到 自己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 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就必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苑.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正在进行时[JJ|中国科技创新,2008, (16). 强的学生玩手机,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书,学习偷懒的学生复制 抄袭作业等。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个发生了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 时把握德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适时地进行引导,实施德 育,力求实现最好的德育功效。同时在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中, 善于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 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 3.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韩传信.论课堂道德生活的建构[J1.中国教育学刊,2007,(8). [3】袁彬.实践生活化课堂深化生活德育观【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 教学决不是单纯地把教师头脑中的思想、技能搬到学生 头脑中去的机械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和思想双向交流沟通的过 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投入具有“爱心、关心、诚心、细心、耐心和 (责任编辑:刘辉) (上接第20t页) 实验室轮转,并在轮转过程中认识和选择导师,改善导学关系, 信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恪守学术道德的舆论氛围。 2.重建制度文化,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实行岗位薪酬制,取消导师在研究生 培养活动中的计工分现象,控制导师的招生规模,提高师生间 的互动交流频率和交流质量。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体系,合理分 配导师教书与育人权重,把导师培养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 制度文化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 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背离基本道德的制度设计很容易使 人们走向制度的反面,出现越轨行为。高校要重视制度文化建 设,营造学术至上、自由宽松、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的学术氛 围,使高校学术回归本真,创造条件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尽 快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 立。”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前台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引领 社会前进的使命,在开放中要守住自己的边界,而不是沦为经济 术道德、人格人品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引导研究生导师 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lJEB/OL]. (2009-03-21)http://www.gov.cn/gzdt/2009-03/21/content一1264527.htm. [2]Fox MF.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Processe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3). 社会的附庸。要在学校、学院、学科等不同层面给研究生提供高 水平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扩大知识视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 氛围。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上,要弱化管理者的权限而强化 导师的责任,如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外审及是否需要预答辩等环 节可由导师负责;因培养目标不同,要取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针对研究生规模扩张与杨 期刊总量有 限的矛盾,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考核也要适当扩大范围至在报 【3】王建华.英国调查显示全球学术不端行为普遍[J].教育情报参 考,2009,(7—8):11. 【4]Steneck NH.RC Search Universitie s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History,Policies,and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3). 纸、非核心期刊、学术会议、网络在线等发表的学术成果或对社 会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专利等。 3重视导师育人,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自觉 研究生学术越轨行为与个别导师的职业道德缺失、学术 精神淡漠、指导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高校要重视对导师队伍 的规划和教育,落实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 时要创设良好的育人条件,重构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对 研究生的感化和熏陶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研究生的学术 自觉。在人才招聘中要克服近亲繁殖的现象,改善学科学缘结 构,重塑各学科的价值观,发挥学科文化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完 [5]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 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 61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 1[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 1. 【7】吴启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报告及会议主要议题的说明[J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6. 【8]邱均平,吕红,余厚强.中国学术期刊地理分布不均[N】.中国社 会科学报,2013—03—20(03): f9】李海生.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12,f5):9—15. 【1 0]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6l一64. 善招生选拔机制和办法,尝试建立博士生选拔“申请—审核”机 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让具有学术潜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生脱颖而出。完善导学互选机制,尝试对新入学的博士生进行 (责任编辑:刘辉)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