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文言翻译的能力。 (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答司马谏议书》
1.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2. 写作背景
1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二)初读文本,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自行圈划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二、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学习目标
1、学习说理,掌握论证技巧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责任与担当。
任务探究一 学习说理,义理兼具
任务设计
一.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探究思想内容
(1)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3.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4. 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见可欲” “将有作” ② “十思”实质 戒奢侈 ① 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 ③ “乐盘游” “忧懈怠” ④ ⑤ ⑥ ⑦ 戒小人 “恩所加” “罚所及” ⑧ ⑨ 5.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①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②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3
二.梳理《答司马谏议书》,探究思想内容
1.阅读课文第1段,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阅读课文第2段,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本段是怎样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
3.阅读课文第3段,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具体说了哪些内容?
任务探究二 体味语言,刚柔之间
1.句式特色 整散结合
这两篇文章都是骈体文,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4
2.写法指导
整散结合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整句是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3.这两篇文章本质上都是书信,书信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沟通。但结果大相径庭,号为刚直的魏征说服了唐太宗,而执拗刚强的王安石从此与多年老友司马光分道扬镳。究其原因,当然有立场和性格的因素,但有没有语言的使用问题在其间起了作用呢?请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5
任务探究三 评文品人,以史为鉴
1.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2、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即使新法弊病丛生,王安石也决不回头。司马光也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无视新法合理之处,一旦掌权便尽废新法。对于这两位政治家的行为,你怎么看?
6
《谏太宗十思疏》测试题
1、给加线的字注音
塞源 殷忧 懈怠 壅蔽 谗邪 黜恶 谬赏 .......2、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鲜克有终 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 载舟覆舟 长治久安 竭诚待下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能克终者盖寡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4) 则思虚心以纳下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居域中之大 (7)简能而任之 (8)择善而从之 (9)则思正身以黜恶 (10)居安思危
(11)必固其根本 (12)则思止以安人 (1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4)何必劳神苦思 (15)乐盘游 (16)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7)鸣琴垂拱
4、牢记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则思三驱以为度 (4)凡百元首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解释重点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浚其泉源 ..(3)人君当神器之重 (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5)永保无疆之休 (6)承天景命 ..(7)能克终者盖寡 (8)其可忽乎 ...(9)虑壅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11)简能而任之 (12)代下司职 ..(13)役聪明之耳目 (14)亏无为之大道哉 ..(15)塞源而欲流长也 (1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7)则思谦冲以自牧 约束,修养。 (18)虽董之以严刑 .........6、一词多义
危 1)居安思危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诚 1)诚能见可欲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7
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以 1)戒奢以俭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3)震之以威怒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5)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 1)则纵情以傲物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之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4)简能而任之 安 1)不念居安思危 2)则思知止以安人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7、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4)则思三驱以为度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欲流之远者, ; ,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 ; , 。 (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将有作, ; 念高危, ;惧满溢, ; 乐盘游, ;忧懈怠, ; 虑壅蔽, ;想谗邪, ; 恩所加, ;罚所及, 。
(4)则智者尽谋, , , 。
8
《答司马谏议书》测试题
1、读准字音
强聒( ) 卤莽( ) 壬人( )怨谤( ) 胥怨( ) 会晤( ) ......2、辨识通假
(1)不复一一自辨 ( ) (2)于反覆不宜卤莽 ( ) 3、一词多义
教( (1)蒙某启:昨日蒙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黄生借书说》) .
( )
故今具
.
道所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核舟记》)(2)具(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
利、拒谏((3)征生事、征
.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壬人,不为拒谏( (4)难辟邪说,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朝廷士大夫而已( )(5)特非特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 .
( )
9
) )
)
此也( )则固前知其如.
(6)如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有司( )(7)于以授之于.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故今具道所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
于反覆不宜卤莽( ).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
授之于有司( ).以
兴利除弊( )(8)以以 .
不恤国事( ).士大夫多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4、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 .5、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0
6、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
(2)终必不蒙见察。 译文: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译文:
(4)以谓受命于人主。 译文: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文:
(6)至于怨诽之多。 译文: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②《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③《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攻击新法。
④《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
11
( )
( )
( )
( )
( )
( )
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⑤《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与王介甫书(节选)
司马光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12
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1)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历史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劝谏君王积其德义
5.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①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②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13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地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答案:①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②念高危 惧满溢 ③戒骄傲④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⑤戒纵欲⑥虑壅蔽 惧谗邪,⑦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⑧⑨戒赏罚不公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2)终:形作动坚持到底 (3)傲:形作动,轻视 (4)虚:使动用法,使心虚。 (5)重:形作名,重任 (6)大:形作名,重大地位 (7)能:形作名,有才能的人 (8)善:形作名,好的意见 (9)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0)安、危: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时候
(11)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12)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13)远:形作动,流得远 (14)劳、苦:使动用法,使……劳,使……苦。 (15)意动用法,以……为乐 (16)长:形作动,流得长远。 (17)鸣:使动用法,使……鸣,弹奏。 4、牢记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放纵情感
(3)则思三驱以为度 把……作为
(4)凡百元首 帝王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5、解释重点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高 (2)必浚其泉源 疏通 ..14
(3)人君当神器之重 主持 (4)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安定 ....(5)永保无疆之休 美好,福祉 (6)承天景命 大 ..(7)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8)其可忽乎 副词,难道 轻视,怠..慢
(9)虑壅蔽 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排斥 ...(11)简能而任之 挑选、选拔 (12)代下司职 管理 ..(13)役聪明之耳目 役使、劳损 (14)亏无为之大道哉 毁坏、减..损
(15)塞源而欲流长也 堵塞 . (1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深切的忧虑 臣民 .(17)则思谦冲以自牧 谦虚。 约束,修养。 ...........(18)虽董之以严刑 督责 .6、一词多义
危 1)居安思危 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危险 ..诚 1)诚能见可欲 果真,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 ..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以 1)戒奢以俭 连词,相当于“而” .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
3)震之以威怒 介词,用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来 .5)则思知足以自戒 连词,用来 .则 1)则纵情以傲物 连词,就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连词,就 ..
之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主谓间,不译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助词,的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代词,天下 4)简能而任之 代词,他们 安 1)不念居安思危 安逸的环境 2)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定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怎么 .六、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式 2、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式 4、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式
15
《答司马谏议书》
1.阅读课文第1段,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阅读课文第2段,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本段是怎样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
[答案]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3.阅读课文第3段,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具体说了哪些内容?
[答案]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是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个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证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请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参考示例】中国的茶文化封存在历史中。温文儒雅的谈吐行止,笔墨飘逸的居室布置,轻烟缈缈的茶室座谈。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中国茶文化构成和谐。中国茶文化的生命行为,整个散发着清香。
中国的茶文化在闽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不是这里的豪气。小口啜饮,三口为品,轻啜一口含在两腮,细品慢转到舌尖,顿觉满口生香,舌尖生津;第二口依旧细品慢咽,倍感香中有韵,韵中回甘;第三
16
口满嘴幽兰花香沁入心腑,留香回味无穷。
[答案]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当然,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但法治和德治并不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政治非理性令人感到极度不安。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同时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答司马谏议书》测试题
1、ɡuō lǔ rén bànɡ xū wù
2、 (1)“辨”同“辩”,辩解 (2)“卤”同“鲁”
3、 (1)承蒙 / 遮蔽,覆盖 / (2)详细 / 具有,具备 / 工具 / (3)求 / 出征 / 显示、表现 / (4)排斥 / 与“易”相对 / 困难 / (5)仅仅 / 三岁或四岁的兽 / (6)动词,像 / 连词,如果,假如 / (7)介词,在 / 介词,从 / 介词,给 / 介词,对,对于 / 介词,向 / (8)介词,原因 / 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 连词,同“而”,表顺承 / 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 介词,把 / 介词,拿,用,凭借 / 以为,认为 4、名词作动词,办事
5、 (1)书信往来。(2)谦辞,用于自称,指区区之心。(3)写回信。(4)大吵大闹。
17
6、(1)判断句 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被动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3)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4)状语后置句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宾语前置句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6)定语后置句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7、①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④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⑤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