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2021-08-15 来源:乌哈旅游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答: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

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栋梁之材.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断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内心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 “面面俱优”。相反,这 “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而另一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从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树立学生自信心出发,让更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一定发展。

三、信任学生的价值能力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出师表》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中为我们提供了信任对象的品格。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更广阔的生命。学生有老师的信任,才能信心百倍,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方面面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目标价值。教育者就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发展,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其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欲望,他自然就求进步了。当然,这是始终离不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只有相信一个人,才会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四、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教师常常就是这样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运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学。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更为主体、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者经过长时间与学生们的相处,就不难发现学生的素质不一,性格各异,也自然会发现学生们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而且是热情的激励。如果别人说这孩子没有优点,那么我们就要去发掘他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激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

激励不仅是要表扬、也不止是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们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激励。

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处处主动关心学生,对他们宽容与耐心,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宽容他们,那么学生才会在你的行动中受到启迪、感染,从而达到如期的教育效果。

学生们是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个体。他们渴求知识,渴望关爱,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

质,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端正态度,教育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在教育导行时应该随时随地地激励、宽容、提醒学生们.只要做到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处处以学生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学生快乐成长,就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