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
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10)竟陵派:明后期文学流派、以钟惺和谭元春为首、因二人都是竟陵人而得名,反对拟古、要求抒写性灵,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同、却又不满其浮浅而力求幽深孤峭、难免失于艰涩。
11)公安派:以“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为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因三人是河北公安人而得名,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
12)白宁派:嘉靖年间昆曲的出现大大刺激戏曲发展、也促进散曲改革,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宁》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称为“白宁派”,从其产生至明末、南散曲一直占据散曲主流地位。
13)茶陵诗派:茶陵人李东阳、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茶陵诗派”、其风格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主张以杜甫诗风来匡正。
14)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15)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带市民色彩的观念意识、淡漠政治、大胆追求物质享乐。吴中四杰:指高启、扬基、张羽和徐 四位诗人、其中以高启成就最大。
16)前七子:指明弘治、正德时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提倡文学复古和拟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指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文学主张与前七子同。
第八编——清代文学(诗歌、词、散文、骈文、小说、戏剧)
1)南洪北孔:指清代著名戏剧家钱塘的洪升和曲埠的孔尚任,因洪的《长生殿》和孔的《桃花扇》齐名而得此称谓。
2)南施北宋:指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因施为南方人而宋为北方人而得名,二人思想皆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和敦厚的诗风“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
3)虞初系列:自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小说类著作《虞初周说》起、“虞初”便成为古代“小说”代名词,明代吴仲虚将唐以后的传奇小说辑为《虞初志》,入清后、张潮将当时著名文人的传记散文和传奇小说辑为《虞初新志》,此种将传记散文与小说混淆虽是清代求实文学观念的反映、却也是小说观念倒退的表现。
4)聊斋系列:自《聊斋志异》问世以来、模仿者蜂起、形成以聊斋笔法为楷模的小说
系列,有沈起凤的《谐铎》、浩歌子的《萤窗异草》以及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它们代表了文言文小说的主流和正确方向。
5)浙西六家:清初浙西词派的六为词人、即朱彝尊、李良年、龚翔麟、沈皋日、李符和沈登岸,因龚将六人词集合为《浙西六家词》而得名。
6)性灵说:指袁枚诗论主张,吸取李贽和“三袁”的观点并加以发展,主张诗歌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反对程朱理学对诗歌的束缚、也批评了“神韵说”和“格调说”。
7)格调说: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格律声调学古、提倡格调,至清代沈德潜又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虽主张“言之有物”、其内容却是为政治教化服务。
8)肌理说:清人翁方纲的论诗主张、提倡诗歌创作“必以肌理为准”,肌理指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诗歌、以考证充实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9)神韵说:清代王士禛的论诗主张,吸取唐司空图和宋严羽的诗歌理论,强调“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所谓“神韵”是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是种纯艺术的诗论。
10)子弟书:八旗子弟首创流行的讲唱文学,清初戍边旗籍子弟为抒思归之想或反映军中之事而作词演唱,后传入北京、约乾隆初年发展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其曲调分东韵、西韵,代表作
家分别是韩小窗和罗松窗。
11)弹词:流行于南方、用琵琶和三弦琴伴奏的讲唱文学,源于宋陶真和元明的词话,明中叶出现、至清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形式,由说、噱、弹、唱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有“国音”、“土音”之分,有人形容它为韵文体长篇小说。
12)鼓词:流行于北方、以鼓板击节的讲唱文学,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二是艺人自弹三弦琴说唱,形式上散韵相间,唱词多为十言、亦有七言、句式较弹词灵活,主要有《大唐秦王词话》、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呼家将》、《杨家将》、《二贤传》等。
13)苏州派: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因交往密切、合作频繁、形成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得名。“一人永占”:指明清之际戏曲家李玉写于明末的四部传奇、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其中以“一”和“占”最具盛名。
14)常州词派:清中叶兴起的词派,创始人张惠言不满浙西派主张、强调词贵有比兴寄托、推尊词体、编有《词选》以宣传主张,后经周济弘扬、最终取代浙西派。
15)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由 敬和张惠言等创,因 敬为阳湖人而得名;此派是桐城派分支,但主张为文取法儒典、参以诸子百家、文风恣肆。
16)阳羡派:清初词派因代表人陈维菘乃宜兴(古称阳羡)人而得名,陈作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词风,此派其他词人相互唱和、并辑有《今词苑》和《瑶华
集》、但成就和影响有限。
17)桐城派:产生于康乾时期、是请代占统治地位的散文流派,由方苞开创、提倡“义法”,后由刘大 、姚鼐进一步发展、提出“义理、考证、文章”的理论,他们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18)“艳情”系列:明代后期出现的 一批编选前代爱情故事的文言文小说集,受《剪灯新话》和话本小说影响、内容形式与当时拟话本有关、多写男女爱情、文字通俗、穿插诗词,主要有陶辅的《花影集》。
19)“世说”系列:明清两代以《世说新语》为范本、采摘文人逸事、按内容分类的世说体志人小说,有的采择旧事编撰成书、有的近人和当朝遗事。
20)公案小说:南宋说话人“小说家”就有“说公案”、如《错斩崔宁》,到了明代后期、其内容已不再是暴露政治黑暗、而转向歌颂清官的明察与清廉,清代沿袭明代传统、亦没有反映民间冤苦和政治腐败、而是加强宣传封建道德,到了清中叶、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逐渐合流。
21)才子佳人小说:指明末至清、以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情节: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主张存情去欲,代表作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22)才学小说:清中期、考据学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反映揭露一定社会现实的、如《镜花缘》,有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的、如《燕山外史》。
23)“阅微”系列:自《聊斋志异》问世后、以纪昀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从传统小说观念出发、认为《聊斋》用的传奇小说虚构手法来描写志怪题材违反生活真实,并以《阅微草堂笔记》的质朴简淡文笔与《聊斋》抗衡,追随模仿者甚多。
24)“剪灯”系列:明洪武年间、 佑编创《剪灯新话》、后有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内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有歌颂男女爱情的、亦有宣扬封建道德成分的,形式上韵散结合、骈散相间,不仅重振了传奇小说、也为《聊斋志异》出现作了铺垫。
第九编——近代文学(志士之诗、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1)宋诗派:始于道光、咸丰,作诗 “宗宋”或“学宋”,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概指苏轼、黄庭坚为主的诗风,同时还上溯韩愈、杜甫,大体提倡以学问补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晚清宋诗运动一般认为分三期:一、道、咸之际,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咸、同之际,三、同光体。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第三期、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流派,代表有陈三立、陈衍和沈曾植等,其作品在艺术上模仿江西诗派,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而得名。
2)“新小说”:一是使小说新,一是新样貌、新样式、新质的小说,前者是“小说界革命”任务之一、后者则是其直接产物和主要结果,它是相对于“旧小说”而言的、专指拥护“小说界革命”的作者创作的各种类型和面貌小说的统称。
3)“诗界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国外、提出并发动文界全面革命,“诗界革命”最先被提出,衡量标准是“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兼具。
4)“姚门四杰”:指道咸时桐城派姚氏门生刘开、管同、方东树和梅曾亮,后曾国藩以姚莹取代刘开为“姚门四杰”。
5)谴责小说:鲁迅治小说史时与《儒林外史》比较提出的小说类型概念,其命意与讽刺小说相似、都在于对社会时政和风俗之弊恶的揭露与纠弹,但其“度量技术”不如讽刺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
6)鸳鸯蝴蝶派:辛亥革命后兴起,因作品内容主要描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犹如鸳鸯蝴蝶一样(鲁迅语)而得名,著名作家有包笑天、周瘦鹃等。
7)南社:建立于清末,以高旭、陈去病和柳亚子为主创人和核心,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其文学思想是以振兴国魂和保存国粹为旨,革命诗潮兴起推动其诞生、而其诞生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
8)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结合,“虽意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代表作《儿女英雄传》与《三侠五义》、特点是“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9)报章体:19世纪70年代随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业发展而生,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报章体亦随之而生,开拓者是王韬。
10)湘乡派:曾国藩改造复兴桐城派后、其古文理论成为该派门人弟子的衡文标准,因曾乃湘乡人而得名。“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张之文雄健,黎文论经世之务而“颇得坚强之气”,薛之文最具湘乡派文风——记叙文周密而有波澜且人物性格生动传神,议论文则恢弘雄劲、谨严有序、论理透彻;薛、黎二人皆不重义理、
考据、辞章而主要以经世要务、当代掌故为文,不求清洁淳雅、但求动人听闻而有补于世,吴则笃守桐城义法、后推动湘乡派复归。
11)逻辑文:民国肇始产生的新文体,当梁启超“新文体”被仿效而流于排比堆砌之时、章士钊之逻辑文“异军突起”、“文理密察、而衷以逻辑”、被称为“政论文章最完备的境界”,其论调既无“华夷文学”自大之心、亦无“策士文学”的浮泛气、格外精密,民国初年一批学者文章风格多受其影响。
12)域外游记:同治年间、作者或出使或旅居或考察而目睹了域外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和新事物后为文以记之的新文体,体现了转变观念后的新文风。
【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七实三虚”】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绝”】
《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
曹操。
【繁本和简本】
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金本】
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神魔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所谓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所谓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
【词话本与崇祯本】
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两个主要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一百回,所谓“词话”是指书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统称词话本。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
【三言二拍】
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今古奇观】
“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灯丛话】
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四声猿】
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清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三大传奇】
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临川四梦】
指的是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即《紫钗记》、《牡丹亭》(亦名《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台阁体】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
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