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初学者李因笃的漕运思想
2021-01-02
来源:乌哈旅游
2014年5月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Mav 2014 第30卷第3期 VoI.30 No.3 【关学研究】 试论清初学者李因笃的漕运思想 高春艳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安710062;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李因笃是清初著名学者、关学大儒,在经学、实学、文学、音韵学方面皆有建树。运用文献分析、归纳、 比较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其漕运思想,认为李因笃系统梳理了古代漕运历史和漕运思想,并针对清初漕运现状, 提出了“三要”“五举”“六说”组成的漕运治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李因笃;实学;漕运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4)03—0031—04 收稿日期:2014—02—18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明清之陕西文学研究——以关中三李为中心 (10YJC751018) 作者简介:高春艳(1973一),女,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 要从事中国文化与传播学研究。 李因笃(1633--1692),字天生,又字子德,陕西 富平人,清初著名学者、作家,同时也是关学代表性 学者之一,与李颐、李柏三位关学大儒并称“关中三 之际陕西文学期间,著有《李因笃文学研究》一书, 系统阐述李因笃的生平活动和文学成就,肯定了李 因笃作为清初著名诗人、关中文坛盟主的文学史地 李”,享誉海内。他在经学、实学、文学、音韵学等领 域皆有相当建树,著有《诗说》《春秋说》《受祺堂诗 位,同时对其学术思想做了系统梳理。为了充分展 示李因笃的实学思想,笔者特以《漕运》《治河》《荒 政》《钱法》《人才》等13篇策论文为据,按照不同专 题详细展示其思想内涵,深入阐发学术价值。此前 已就其治河思想著文刊发,l4 现就其漕运思想详加 探析。 一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续刻受祺堂文集》4 卷、《古今韵考》《汉诗评》《杜律评语》等,《清史稿》 称其“才学富赡,博学多闻,十三经贯穿”。_】 李因笃 的学术成就在清初备受推崇,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 与李因笃情同兄弟,在学术方面互相切磋,多有借 鉴。清代古文大家汪琬《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代 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日顾 之宁人,李子天生。”视李因笃的经学成就与顾炎武 、主要观点 《漕运》一文总计四千多字,收录于李因笃《受 祺堂文集》第一卷,既是该卷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 是他呈给康熙皇帝的《乞终养疏》),也是其13篇策 齐名。遗憾的是,由于《诗说》《春秋说》等著述散佚 未传,致其经学成就隐匿不彰。新世纪以来,学者曾 对李因笃的实学思想有过探讨。如赵馥洁撰文指 论中的第一篇,堪称其策论文的代表作。综观全文, 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1.强调漕运的重要地位 出:“‘经世致用’是李因笃价值观念的基本特 征。” 着重阐述了李因笃的政治观、人才观和学术 观。方光华在其《关学及其著述》一书“李因笃”一 节中突出强调了李因笃思想的“实学色彩”,_3 并就 漕运、郊祀、用人、吏法思想予以概述。囿于篇幅所 限,上述研究成果内容较为简略。笔者在研究明清 策文首段,李因笃开宗明义,两次指出:“漕,天 下之重务也”。 直言漕运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评析司马迁论河渠不论漕的事例, 阐明了治漕必本之治河、治河应兼治渠、治渠以强国 利民的道理,再次证明漕运的重要性。 ・31・ 2.梳理漕运历史,提出“漕运起源于秦汉”的观 点 李因笃策论文的特色之一在于首先梳理历史, 继而以古鉴今阐发新见。在《漕运》一策中,他从上 古禹贡时期说起,逐一梳理秦汉、三国、隋、唐、宋、 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漕运的发展变迁,直至清初, 勾勒出古代漕运发展史,最后总结日:“此漕运之始 终也”。 在叙述历史过程中,他就漕运的起源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他不同意以禹贡时期九州之粮经河 道人都作为漕运起源的说法,原因在于,史称当时运 输距离都城不出五百里,以此推断来自九州的赋税 应是以货币的形式缴纳,并非运粮。又有一种观点 称,据《左传》记载,僖公十三年秋秦国从雍水至绛 州输送粮食,鲁哀公九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向江淮 运粮,这些史实虽未以漕运相称,但具有漕运的形 式,可以算作漕运起源。李因笃认为,前者只是因邻 国饥荒偶然发生的活动,后者则在国境之内,故不能 算作真正的漕运。他本人的观点是,汉代张良曾云: “河渭漕鞔天下”,第一次提出“漕”的概念,而且汉 高祖时期朝廷从山东运粮至都城,因此,漕运正式开 始于汉代。 3.提出“三要”“五举”“六说”构成的漕运管理 策略 针对清初漕运现状,提出应对策略,是李因笃漕 运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梳理漕运历史之后,他言简 意赅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盖漕之要有三,而 其并行者有五。三者惟何?日制用,日恤役,日议 运。五者惟何?日建仓,日开渠,日垦田,日屯籴,日 复海运。”[515随后,他逐一阐发了“三要”“五举”策 略的具体内涵。 所谓“三要”,着重从漕运自身的宏观管理予以 阐发。分别是: (1)“制用”,即节制费用。他以汉唐开国之初 与中期漕运数量对比为例,肯定汉高祖、唐太宗注重 节俭,批评汉武帝时官员过多。继而援引明代思想 家邱溶的观点:“官员多而不切实用”, 5 建议朝廷 裁撤冗员,同时强调:“国计之赢缩,在用之奢俭,不 在漕运之多寡”。_5 劝诫统治者不要铺张浪费。 (2)“恤役”,即体恤漕丁。明代之前多半实行 转运法,明代开始实行长运法,由漕丁从南方直接运 至京师。他认为,漕丁长年奔波路途,离家在外,还 要承受风浪、封闸、撞船等风险事故,遭遇沿途将官 的盘剥,境遇艰难。他建议采用周世宗给漕丁补助 路耗和宋代江南漕运允许返航时运输官盐的策略, 以此增加漕丁的收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32. (3)“议运”,即减少运输损耗,节约成本。李因 笃认为,如今漕运加兑的米粮几乎是承运数额的一 半,每年折损的数目追偿时已经所剩无几,原因在于 盘剥费用过多,漕船搁浅时间过长,一旦船沉就会一 无所有。他建议参照唐代刘晏实行的“囊米法”,以 布囊盛米,遇河浅处将米运至陆上,等船过浅滩后再 运回船上;或者分载于小船,即使沉溺尚能取出部 分。若有溃坏,可作他用。装米的囊应该选用布料, 既可使用数年,费用又相对低廉。另外,他认为前代 漕运都是雇佣民工,明代起才开始用官军运输,建议 重新采用雇佣制度,费用从运盐利润中支取,官方不 必负担月廪,佣工也可获得劳务费用。他认为,只要 认真贯彻这三项策略,则“漕之用稍余,积粟于国, 兼藏富于民矣!” 言下之意,于漕、于国、于民皆有 利。 所谓“五举”,主要是指与漕运相关的五项配套 措施。包括: (1)“建仓”,即建立中转粮仓。他列举历代建 仓的案例,援引唐代裴耀卿和明代邱溶的观点,提议 建仓,每逢水浅船滞时,可将粮食储于仓中,使得漕 丁可以休整,漕船可以回转,不必受制于长途运输, 漕粮或运或留,可以机动处理。 (2)“开渠”,即疏通开凿河渠。他援引汉代郑 当时引 胃穿渠、隋初开凿大运河、元代郭守敬修通济 河等案例,用以证明河渠畅通,漕运才能顺利开展。 (3)垦田,即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他援引汉初 漕粮山东、隋漕汾晋以及宋漕陕西等案例,同时援引 邱溶、管仲、贾谊等人的观点,建议朝廷在京畿附近 广垦田亩,增加本地粮食供应,降低对漕粮的依赖。 (4)屯籴,即自行购买粮食,减少漕粮供应负 担。他援引汉武帝造柏梁台自购四百石粮食、宣帝 时期耿寿昌奏议三辅购粮等数则历史事实,提议丰 收之年、偶有急事均可采取此法。 (5)“复海运”,即恢复海运。他简述了自秦代 起中国的海运史,认为京师地处北方,主要物资仰仗 东南,仅靠会通河漕运太过拥挤,且以官兵担当运输 人员,还会影响国家安全,而元代海运与漕运并行, 具有预防漕运不畅的功能,故而建议恢复海运。他 认为,上述五项措施与漕运相辅相成,倘若实施到 位,既可保障漕运的顺利实施,也可减轻国家对漕运 的依赖。 除“三要”“五举”之外,他还补充提出了六项具 体建议:一是在高邮湖段加高堤堰,恢复诸塘,疏浚 淮浦,使上下水道畅通,消除黄河夺淮人海倒灌清江 的水患。二是针对九月后运河断流等现状,蓄水建 坝,专人管理,船只分道上下,计量而行。三是在通 州和京城间构筑锸坝,设立专管机构,以通南北运 船。四是在都城之东关道之旁征集民田,开辟两条 宽阔的新路。旧道专供官民往来,新道专供辇运大 车。道旁百步之外方可建设民居,百姓可以在道路 两旁经营餐饮。另需建立提举司管理诸锸,召集商 户从事车船修理,按照行情酌价付费。所费民田,可 采取补偿、购买、租赁、减税等办法征用。五是疏通 彭城西与夏邑问的黄河故道,将黄河分为南北,去除 秦沟、留城、徐州一带的淤塞,保证萧山、砀山等地安 全。六是疏通黄河故道,使黄河由清浦人海。外引 沁水,使得运河从魏转折向东,方便船只通行。 综上所述,李因笃认为:“兼采六说,以三要为 纲,而徐图其五,并举之漕,其有赖乎?” ll 意即凭 借这一体系,可以基本解决漕运问题。至于官员盘 剥、仓场壅滞、节省经费、杜绝私装、核察签报、增加 廪给等问题,他认为有关部门已有种种筹划,不需自 己多言。 二、思想特征 漕运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要将粮 食输送至京师用以支付官俸、军饷以及宫廷消费,在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发挥着维系中央集权与 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堪称经济命脉。康有为曾日: “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_6 因此,历代探讨漕运的 学者官员为数不少,思想主张各有千秋。相比而言, 李因笃漕运思想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史为据考镜源流,体现清初学风 李因笃漕运思想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他将“以 史为据、以古鉴今”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贯 穿始终。由前述内容可见,他的每一观点总是追根 溯源、旁征博引,且将一些历史经验和观点继承发 扬,直接采纳。他首先系统勾勒出古代漕运的发展 历史,为其纵横捭阖奠定了宽阔清晰的历史框架。 在后续的阐发漕运治理策略过程中,大量援引了古 代漕运史上的相关事例以及贾谊、管仲、裴耀卿、吕 祖谦、刘晏、邱溶等古代著名思想家的主张,剖析实 践效果利弊得失,凭借详实的历史资料用以证明他 的观点。正是这些丰富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案例,为 他博采众长提出己见提供了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坚实 的历史资源,使其思想观点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 服力。究其原因,从宏观而言,应与明清之际的学术 风气有关。其时学术界有意纠正晚明以来空疏不学 的流弊,转向注重考据的实证学风,许多学者们喜欢 用考镜源流的方法来阐发学术观点。从微观而言, 来自于李因笃个人的学术追求。他贯通经史,博学 多知,注重经世务实,反对空谈。因此,他能充分调 动知识积累,熔古铸今,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者本 色。 2.推陈出新,自成体系 李因笃以史为据,却不泥古。他统筹规划,推陈 出新,从“三要”到“五举”“六说”,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治漕策略体系。这一治漕策略体系具有三个特 征:一是宏观与微观结合。既有河漕并举、恢复海运 等高屋建瓴的宏观纲领,也有“囊米法”怎么应用、 何处设锸、何处开挖故道,如何收购民田等具体的细 节规划,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二是多管齐下。从其 涉及的领域而言,从消费层面提出节制漕粮需求,从 运输层面提出改进运输办法、改善漕丁管理、仓库建 设、航道疏浚、冗员裁撤、设关修闸、修路招商等建 议,涉及运输业务、人员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 营管理等多个方面,从需求、效率、成本三个角度保 障漕运畅通。三是内外结合。他并没有局限于就漕 运言漕运,而是从整体出发,提出屯田、修渠、恢复海 运以及黄河治理等配套措施,谋求对漕运进行综合 治理,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代人, 也曾有李塔、靳辅等数位学者专家将治漕、治河、海 运等问题相互联系,但是,以漕运为中心,将诸多相 关因素统筹规划,形成完整清晰的体系者殊为少见。 3.体恤民生,利民便民,体现关学的“民胞物 与”精神传统 漕运关乎国家政经大局,也与百姓民生息息相 关。李因笃的“治漕”策略非常重视对民生的保障 和维护。治漕“三要”中的“制用”“恤役”,一是劝 诫统治者节制漕粮需求,二是改善下层漕丁的境遇, 调动漕丁的积极性。他建议改漕丁运粮为雇佣民 工,旨在减轻国家财政支出的同时,也能让百姓有机 会增加收入,具有利国利民的双重功效。策论篇末, 他忧心忡忡地希望:“人主授一官,兴一役。费一物, 必以此为念,痛自裁抑,渐求其丰。愚终以节用为拳 拳焉。” 儿 再次呼吁统治者要节俭理政,首尾相应, 言之谆谆,体现了关怀民瘼的民本主义进步思想倾 向,也是对关学鼻祖张载所倡导“民胞物与”这一关 学精神传统的继承发扬。 三、理论价值和意义 李因笃漕运思想既有对漕运发展历史的梳理、 前代漕运思想的评析,也有自己的治理漕运策略,具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朝初年, 由于王朝新建、战争不断,漕运作为经济命脉地位非 ・33・ 同寻常。顺治二年即恢复漕运,康熙皇帝亲政后,更 是将漕运和治河、平三藩一并视为朝廷三大政,书于 宫柱之上,“夙夜廑会”(《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李因笃将漕运视为天下重务,并将漕运与黄河治理、 运河开凿相提并论,表明他对清初漕运的重要地位 具有清醒的洞察。 李因笃的漕运策略是否得到当政者的采纳,不 得而知。但是,漕运发展实践充分印证了李因笃漕 运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嵇建琴认为,中国古代 漕运思想呈现出四个演变趋势:一是河运漕粮方式 由直运为转运;二是在河运漕粮中运用商业原则,其 一为改征夫制为雇佣制,调动百姓积极性,其二是官 船、商船并行,促进商品经济。三是以海运代替河 运,旨在降低成本,逐渐向先进的商人承运体制过 渡。四是实行“常平仓”和“田赋改征折色”,减少漕 运的烦劳和耗费,体现经济简便原则。 李因笃的 漕运策略多半符合上述四个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是 他恢复海运的主张。南粮北运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陆路、河漕和海运,三者之中,海运最为经济。海运 起源很早,但是直至元朝仍是偶尔为之。明初实行 海运未久复告停止。清初沿用河运漕粮,屡因黄河 水患受到冲击,耗费巨大。当此之时开通海运,既能 新增漕运路线,保证漕粮供应,还可减轻河运的压 力,节省费用消耗。与李因笃同时代的颜李学派思 想家王源、李蜷等人也都主张恢复海运,其中李塔认 为“海运必宜服”, 继而让漕粮经天津北上,会通 河废弃,既便于治河,也可通漕。康熙三十九年 (1700),运河要隘清口淤垫,康熙下谕“海运交部臣 议奏”,¨9 J(《海尉己》’后来清口被疏浚,漕运复行,海运 遂罢议。直至一百多年后,嘉庆皇帝见河运困难重 重,方诏漕督商议海运,实学思想家包世臣提出了 “海运南漕”的主张。_1。。至道光六年(1826),江苏巡 抚陶澍改河运为海运。于是海运逐渐取代了河运成 为漕粮的主要运输方式。除海运外,与李因笃同一 时代的著名治河专家靳辅从康熙十六年起主持治 河,在下游实行疏浚并举的办法,中有部分措施与李 因笃提出的治漕与治黄河、运河疏浚相辅并举的策 略相吻合。至嘉庆年问,实学思想家包世臣面对漕 运耗费巨大、积弊丛生的状况,提出了“以屯代 漕”lJ 的主张,意即停止漕运,在北方水源充沛之地 屯田,从根本上废除南漕北运制度。与李因笃的屯 ・34・ 田之策所见略同。当然,李因笃的一些主张也有一 定的时代局限性。例如,他提出了雇佣漕丁制度,却 未能更进一步提出让商人参与漕运。 四、结语 李因笃的漕运思想是其实学思想的代表性成果 之一,与其治河思想、屯田思想等相辅相成,突出体 现了关学学派的“经世致用”精神,是清初漕运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学者饶玉成主编的《皇朝经 世文续编》(清光绪八年(1882)第47卷)一书第四 十七卷《户政二十二漕运》中收录了李因笃的《漕 运》一策,前后录有林则徐《筹划漕务折》、曾国藩 《会议海运交米折》、贺长龄《严禁旗丁刁难示》等六 位清代经世名臣关于漕运的奏折和规定,足见李因 笃漕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地位。笔者不揣浅陋,略 作论述,希望对关学大儒李因笃学术思想研究有所 裨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109. [2] 赵馥沽.试论李因笃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J].西安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7—89. [3]方光华.关学及其著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164. [4] 高春艳.清初陕籍学者李因笃治河思想论析[J].理论 导刊,2009,(3):106—108. [5]李因笃.受祺堂文集:卷一[G].清道光七年(1827)刊 本. [6]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1:354. [7]嵇建琴.中国古代漕运思想的演变[J].中国经济史, 1999,(3):131—137. [8] 李埭.平书订・河淮[G]//丛书集成初编:卷十二. 0761.北京:中华书局,1985:90. [9]高培源.海运记[G]//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2. [10]包世臣.海运南漕议(并序).包世臣全集[M].合肥: 黄山书社,1997:11. [11]施立业.包世臣《说储》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7,(6):67—71. [责任编辑兰一斐] (下转第64页) On“Postmodern”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David Ray Griin(Autfhor),ZHOU Bang—xian(Trans) (Center ofEino—US Postmodern Research,Los Angeles 91711, S) Abstract:As Cobb says,the reasons why Whitehead’s philosophy is taken for‘‘postm0dem"even“radica11v dif- 。ferent postmodern”are mainly as followings:1his epistemology doesn’t regard sensory percepti0n as primary;2.. his ontology says that the basic units of which the world is composed are actual occasionsor dIl0ps of experience, ,instead of,as materialism says,timeless“elementary particles"which have no experience,no freed0m at all:3. a儿hls theories are based on modem science,particulrlay quantum theory. Griin’fs smart summary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as pan—experientialism and his insightful expansion of it solve some long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such as the problems of mind—body relationcausation,God.World relation.and so forth. ,Key words: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Whitehead;perception in the mode of causa1 eficacy;peI.fception in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al immediacy;materialism;pan.experientiliasm (上接第34页) On Li Yin-du’S Thought 0U Cao・yun GAO Chun—yan , (1・Postdocf0ral Progra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 7 10062; 2・School 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No ̄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Li Ying‘du, a famous scholar of Guan Schoolhad valuable contribution on the asDects 0f Confucian ,classics,practical learning,literature and phonology.The paper discusses his thought on Cao-yun(water transp0r ting of grain by cana1).The basic conclusions are shown below:he briefed the hist0ry of Ca0一yun systemica11v: drawn lessons broadly from ancient Cao—yun’s though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uggested a thought svstem com. bined of“three guiding principle”practical significance. , “five measures",and“six act’’which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Key words:Li Ying-du;practical learning;Cao.yun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