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语言视角下的称谓语差异研究

社会语言视角下的称谓语差异研究

2020-06-09 来源:乌哈旅游
语言YUYAN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7.02.024

社会语言视角下的称谓语差异研究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言的发展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文化的呈现,它

疏、血缘等关系背景;社交称谓直观地反映了地位、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重要的社会因素和身份认同因素。故而称谓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称谓语言有明显的差异性,并具体地表现在多个方面,对中英称谓语言差异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明确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及社会结构差异。

社会语言学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是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社会科学的角度对语言的本质和差异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研究应该以语言为重心,通过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进行研究;第二,研究中语言和社会并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通过语言学的材料对社会学的行为进行阐释和描述,并且通过

语言对社会进行研究。两个学派的研究都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社会生活因素引起语言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对语言要素的影响;第二,从语言因素的变化来研究社会因素的变化。第一个研究领域强调社会第一性,只有社会有了变化才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研究领域中,社会性仍然是第一性,但并不是任何语言模式都有相对应的社会模式。社会语言学派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进行研究,其中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制约、作用和接触,进而引起彼此的变化。

二、汉语和英语中称谓语特征1.汉语称谓形式

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宗族制度的沉淀,所以汉语称谓的形式十分丰富。大体来看,汉语的称谓形式大概分为以下类别:一

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称谓语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标示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地位、价值等外在身份特征。称谓语建立在人的语言习俗的基础上,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称谓语定义及作用所谓“称谓语”,通俗地讲就是对他人进行称呼的语言,一般指的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的语言项,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与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切入点。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社交语词典》,对称谓语进行了单独的收录。称谓语建立在人的语言习俗基础上,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称谓语的作用非常明显,亲属称谓语直观地反映了老幼、亲

2017.0174

是亲属称谓,如姐姐、妹妹、舅母、姑母、伯母、哥哥、弟弟、婶婶等;二是相对而言较为特殊的称谓,如爷爷、奶奶,另有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如叔叔、阿姨等;三是关于姓名的称谓,包括了完整的全名、小名、别名、学名等;四是广泛的通用称谓,如老师、师傅、同志等;五是对不同职位和头衔的称谓,如经理、部长等;六是对正在发生动作的人进行称呼,如开车的、钓鱼的等;七是爱称,如亲爱的等;第八是带有贬义的侮辱性称谓,如傻瓜、笨蛋等。

2.英语称谓形式

英语称谓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等;二是姓名称谓,可以是全名,也可以是姓氏;三是社会泛称,如女士、先生等;四是职位称呼;五是职业称呼,如服务员、教师;六是爱称,如亲爱的;七是侮辱性称谓。综上,英语称谓总体来说要比汉语的简单,缺少血缘关系中的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的区分,在英语中可以直呼长辈名字,在汉语中则不可以。

3.亲属称谓语言对比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宗族的形式和家庭的地位,不仅注重对外礼仪,而且对家里人的长幼尊卑定位要求极高,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亲属称谓语言系统。我国亲属称谓语,具体包含了对辈分、年龄、性别以及父系、母系等不同亲

缘关系的区分。

在普通称谓方面,汉语非常详细地区分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在年龄上也十分明确。我们可以绘制一个简单的对长辈的家庭称谓语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其妻子是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其妻子是婶婶;父亲的姐妹被称为姑姑,其夫被称为姑父。在此基础上,根据年龄顺序又详细地分为大伯、二伯、三伯、二叔、三叔、小叔,大姑、小姑、大姑父、小姑夫等;同样道理在母亲一方也适用,诸如母亲的兄长有大舅、二舅,母亲的弟弟可以是小舅,其妻都是舅母。

与此同时,在同辈的人之间,父系网络和母系网络所使用的称谓也有差异:在同辈人里,“我”的父系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都用堂”

来称呼,如堂哥、堂姐、堂弟、堂妹,用来表示和自己形式相同的“本族人”,堂哥或堂弟家的孩子则是侄子或者侄女;而对于母系亲属一个支系中的同辈人来说,虽然也有亲属关系,但是则被划分为“外族人”,使用“表”作为称谓前置,一般有表哥、表姐、表弟、表妹,这些表亲所养的孩子对于“我”来说是外甥或者外甥女。

在英语称谓方面,汉语称谓的这一特点被简化,根本没有如此复杂的区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及其分支的网络,更没有关于

家族、姓氏、内外的区分。在称呼兄弟的时候,无论是否比本方大,都称为兄弟,姐妹也同理,对于叔叔的称谓不分长幼称为叔叔,对于父亲一方及母亲一方的姑姑、婶婶、舅妈等都称为阿姨,对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统称为祖父母。英语称谓在家庭的使用中被简化很多,但难以区分血缘关系及亲属的亲疏关系。

4.社交称谓对比

社交称谓语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称呼。中国人的姓名往往是姓前名后,与西方相反,从姓名构成上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同时在通用的社交称谓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先生”一词,中英文中都有这一称谓,但中国自古将“先生”用作对老师的称呼,具备完全的威严性与尊重。随着商业社会发展,中国也用“先生”来表示对男性的一般称呼,但对老师称为“先生”的习惯得以沿用;在英语中,“先生”是一种加在男性姓氏前的习惯,表现性别差异,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尊重的态度。此外,在社交称谓方面,上下级对于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上级往往都被称为某总、某经理、某部长等,但在英语称谓中,下级可以直呼上级姓名,对于社会精英则出于礼貌与尊敬,大都加上该人的职业,如某博士、某医生、某教授等。

75

ywjszxk@163.com“语言YUYAN三、差异分析1.社会结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封建社会,注重一种生活方式对家庭的支撑与维系。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中国特有的宗族制家庭组织制度与形式。这种形式注重长幼尊卑,不仅规定了血缘关系,还要求从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选出“长者”为继任者。中国文化注重伦理纲常和家庭观念,通过亲属称谓形式来表现,区分权威与低下,长幼与尊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差异下,中文的称谓语言必然十分繁杂且要求颇高;相较而言,西方社会注重人性的解放与个人享受,推崇个性发展与自由发挥,甚至希望脱离束缚,因此称谓的主要用途并非区分宗族内部的关系与长幼,而是在区分血缘与非血

缘、年龄大小的前提下更多地运用于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其主要表现是社会称谓的运用要重于亲属称谓运用。

2.人际关系差异

人际关系是区分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并非贬义,而是说中国社会习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虽然在当今社会中,单单依靠血缘关系已经很难缔结有效而广泛的人际关系,但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机制仍然基于一种类似于“血缘关系”的脉络。年幼的尊重年长的、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由此形成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即使在交际称谓中也依然明显存在;西方的人际关系不分老幼尊卑,推崇平等,他们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故而亲属中晚辈可以

直呼长辈姓名,下级也可以称呼上级姓名。这种人际关系缔结方面的差异反过来佐证和加强了中英称谓语言的形式,使得中国的称谓语越发显得遵守秩序这一主线,而西方则逐渐削弱类似的范式,形成一种陌生人之间相对亲密的关系。

称谓语言的诞生与发展和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文化的差异自古就从观念和形式上导致了中英称谓语言的差异。中国称谓语言更加注重一种自然的秩序,诸如长幼、上级与下级,这样的伦理秩序侧重更多地来自于观念中的家族及宗族网络观;而英语中的称谓则更多地侧重于社会交际与商业活动中,在表示尊卑方面,主要是在社交称谓上加以区分体现身份、地位,而对于亲属称谓则采用近似泛指的形式。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7.02.029

《黄厚江教语文(中学卷)》

黄厚江著

本书是真语文丛书的课例系列之一。该书精选了真语文大师黄厚江执教的15节初、高中语文示范课的课堂实录,并附有“听者思语”与“教者思语”,使读者在学习其语文教学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他老师的听课体会以及执教者自己的教学反思,从而加深对真语文教学的思考与理解。

2017.01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