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18 来源:乌哈旅游
第7卷第1期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7 No.1 2010年03月 Journal of Shao 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Mar.20l0 文章编号:1672—7010(2010)01—0066—04 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刘新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梅山武术是以蚩尤文化为内涵的传统武术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在现代时空条件下,已处于 濒危状态。保护和传承该体育文化项目有重要意义.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抓手””,是系统保护梅山武 术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梅山武术;蚩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号:A Meishan Wushu and the Safeguard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atge LIU Xin-guang (Hunan Institute of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 7000,China J Al ̄tract:Meishan Wushu is a long-existed but critically endangered traditional sport event.Having Chiyou cultural meaning and vivid national native features.Thus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it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To join the lis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should be a new start of our protection efforts. KeptotdB:Meishan;Chiyou;the Safeguard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时至今日,梅山人的神灵观以及武术、医药、 歌谣等民风、民俗与民间信仰仍带有古老巫术成份, 1梅山的地理文化背景 具丰富的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梅山文化 等信息,奇特的民族文化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区包括今之湖南省娄底市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 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市及涟源市等,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 自宋朝以来3000年历史轨迹中,湖湘文化的演 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一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 一变一直渗透着梅山文化余韵,主要表现为:巫文化 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梅山、大 色彩与强悍的尚武之风.梅山武术则是承载这两个 熊山是同一座山脉在两段历史中的两个地名,即宋 特点的典型代表,它是梅山文化中最古老的一束奇 熙宁(公元1072)之前称梅山,之后称大熊山. 葩,是中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中的 据《史记》、《山海经》、《拾遗记》等史书记载, 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这一文化资源进行抢 4000多年前,蚩尤做为新石器时代中华南方九黎族 救、保护与研究,是继承其精华,建设梅山区域新 (即现在的苗、瑶、侗、黎等38个少数民族)的首 文化,发展中华先进文化的必须工作. 领,凭借梅山(大熊山)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收稿日期:2010—03—08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资助科研项目(2007qn21) 作者简介:刘新光(1968一),女,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1期 刘新光: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7 与黄帝对峙13年.如今的大熊山流传着众多关于蚩 尤的传说,留下了众多古迹.李武汉、陈子艾、李 新吾等民俗文化学者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北宋时 也彰显其直接、粗旷、凶猛的特点. 自古以来,古梅山武术在强身健体、惩恶除暴、 抗击外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的 是,梅山武术信仰梅山教,与巫咒法术的密切关系 是梅山武术罕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梅山教祖师是 的梅山苗族、瑶族先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 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 梅山人秉承蚩尤遗风,一则体现为敢爱敢恨, 张五郎,相传他武功高强,是狩猎能手和抗击外侵 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人们将其雕 不怕牺牲,一则表现为练武的传统.梅山人基本都 有几手梅山拳、梅山棍的功夫,这种尚武之风对湖 湘士子影响很大,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曾国藩的湘军、 戊戌维新运动的谭嗣同、辛亥革命的蔡锷、黄兴等, 都打上了这种烙印.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以苗瑶族人和其他土著居 民为主,因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统治阶级 的封锁政策等因素,形成的土著文化保留了浓厚的 巫文化色彩.宋代之后,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 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900多年来,深厚悠远 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 和、交融、同化,形成了特殊的梅山民间文化与民 俗特色.梅山文化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研究范本, 更是蚩尤文化研究的活化石.2006年l0月,中国民 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湖南娄底市新化县为“中国 蚩尤故里文化之乡”称号. 2梅山武术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 秦统一中国后,梅山先民做为蚩尤的后裔不服 王化,顽强抗争.北宋之后,梅山土著与迁居的汉 民之间,动辄持械斗殴,斗争非常激烈,民间习武 蔚然成风,个个体魄强壮,好武喜斗,勇猛异常, 民风彪悍.时至今日,新化当地村民说话、做事直 来直去,干净利落,性格豪爽、勇猛、强悍,富地 域特色.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梅山武术,具有 蚩尤文化的彪悍特质.古梅山武术有大红、二红、 梅城拳、梅花桩等十几种拳术套路,具有“桩势稳 如山,擒拿猛如虎,进退快如风,身段活如龙”的 特点,同时注重武德修养.梅山武术拳种套路演练 风格是豪放勇猛、直来直去、朴实无华、刚健有力, 与许多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 作和门派仪式动作相比,梅山武术套路短小精悍、 动作简单、以攻为主、具较强技击性.梅山拳谚中 的“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与中原武术的 代表之一太极拳“云手”、“白鹤亮翅”等词汇相比, 像敬奉于神龛上,重要时刻,必先祭祀. 在今天,一些梅山武术套路动作仍然可以看出 梅山教的影子,如在梅山叉和流星锤的套路中,结 束动作叫“朝天三柱香”,喻告慰祖师之意.另外, 操习梅山金刚硬气功,铁砂掌、五毒掌、壁虎游墙 术等,必须念咒奉请神灵,梅山弟子在配置弩药以 制服猛兽和敌人时也需要念动符咒,学习梅山武术 的弟子数载苦练之后必须经过设坛、请神、上刀山、 过火海、下油锅、赐法名、授印牌法牌等程式,方 可出师. “搬开山”是至今仍在湖南娄底一些地方流传 的祭祀山神仪式,人们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 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乌云盖顶”、“枯树 盘根”等武术动作夹杂其中,动作粗犷,节奏自由, 且歌且舞且道白,形式与内容既诙谐成趣,又庄重 严肃,舞者全神贯注、观者津津有昧.这些都构成 了宗教形态的梅山武术活动. 梅山武术以其勇猛彪悍、奋发勇为、富于蛮劲 的蚩尤文化内蕴以及特有的外显肢体动作,成为我 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一道独特的风景,梅山地域三 面环山、一面环水的相对封闭地理地形是较好保存 这种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如今的 梅山武术经过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仍保持了浓郁 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中原武术有显著差异. 3梅山武术的生存现状 上世纪70年代,是当代梅山武术的鼎盛发展时 期,就娄底市新化县而言,有5O个乡镇成立辅导站 普及梅山武术,全县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三招两 式,其中鹅塘乡有武术队30个,武术之家100余户, 参加习武者达万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0%,1975 年该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80年代后,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 年轻人接受外来生活方式与文化娱乐方式,逐渐对 梅山武术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基本没有小孩操习 68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7卷 梅山武术,曾经的家家小孩跟着爷爷、爸爸练习梅 山武术的传统上已经看不到了.而随着时间推移, 研讨,专题报告以及论文交流共计约5O万字,却没 有一篇关于梅山武术的研究成果参与研讨.这是梅 梅山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 山文化研究的缺失,也是我们体育研究者的失责. 息的古老建筑也一处接一处地拆毁或坍塌,老一辈 视如珍宝般传下来的器具、经籍、谱牒正一批接一 批地毁坏或流失.古老珍贵的梅山武术包括民间绝 艺、风俗习惯、渊源典故和谣谚等,一项接一项地 断传或消散.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梅山武术保护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武术(少林功夫、 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 台梅花拳)收录进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1982年,当代梅山武术大师晏 西征创办“兴武拳社”,传授梅山武术中的梅山拳、 棍、板凳、铁尺套路等功夫,成为全国第一家传授 梅山武术的私人武馆,此后几十年,晏西征一直致 力于梅山武术的拳谱挖掘、整理、记载等工作,抢 救了一批频临失传的梅山武术套路.2007--2008年, 笔者主持的《梅山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课题组于在梅山地区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梅山武 术的民间传授活动较少.新化东方武馆(由晏西征 创办)、南北武馆和安化湘特武术学校等是民办的文 武学校,学校针对2—3年学制的学生开展一些梅山 武术包括梅山剑术、拳术、棍术的团体操练、对练、 梅山气功等的教学工作,目前是梅山武术普及的主 要力量 .” 目前,虽然在梅山地区有晏西征等民间力量一 直坚持于梅山武术的保护、普及与发扬,但是梅山 武术是一个包含套路种类、习练方法、技法运用、 理论体系、练习口诀、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礼节 仪式、传承制度等大量信息的体系,失去民间广大 操习者的口传身教,很难得到完善保护与传承,因 此与蓬勃开展的70年代相比,梅山武术可以说如今 已濒临断代失传的局面. 学界针对梅山武术的研究同样不容乐观.目前 以梅山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包括:新化县“梅山 文化研究会“;冷水江市“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所”以及“中国 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其中,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从1995年开始, 至2009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针对梅山文化中宗教、 民风、民俗、民情等民族特征、本土特色内容的研 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是研究梅山文化的重要阵地.但 是关于梅山武术等体育文化的研究鲜见.举例而言, 2009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来 自海内外、各大专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 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二 是处于濒危的状况,三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按照前文所述,有理由认为,梅山武术已基本 具备”非遗项目“申报的前两个条件,至于完整的 保护计划,是包括保护目标、原则、方法、手段、 步骤以及具体到操作层面的技术手段等内容的庞大 复合体系,这个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 以促成梅山武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 “抓手”,是当前我们开展梅山武术保护工作的新思 路.宏观来看,把握梅山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需从两方面着眼: 一方面,重视人的价值.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 而得以传承延续,杰出的传承人,既传承前人的遗 产,又以过人的聪慧推动创新和发展,对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延续,有着重大作用. 梅山武术的传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口传身授, 大量练习口诀、习练方法、套路种类、技法运用、 传承仪式以及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等信息散落在民 间梅山武术老艺人身上,一旦这些人逝去,很多信 息也就湮灭了.在如今的梅山地区,六七十岁的老 人基本都了解和掌握很多有关梅山武术的套路以及 相关的仪式、掌故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大多见过 或听说过梅山武术,但是操习梅山武术的人已经不 多了,而年轻一代则基本没有人操习梅山武术,对 此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 保护梅山武术民间老艺人的工作刻不容缓.梅 山武术民间老艺人的普查、认定、管理与权益保护 等工作是重中之重,应成为当前梅山武术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点. 另一方面,重视梅山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 重视梅山武术的保护,必须要从梅山武术的文 化传承着手.近来屡见关于文化是生产力的研究和 第1期 刘新光: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9 论述,更有学者提出了“未来以文化论输赢”的论 工作. 断,笔者深以为然.文化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一(3)保护梅山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为梅山武术民间老艺人的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使梅 山武术这项民间武术在乡间地头得到真正的复苏和 发扬光大. 个地区崛起的根本保证,更是其发展的灵魂和生 正如端午节龙舟竞渡中包含祭祀屈原意蕴,壮 命力的源泉. 族三月三抛绣球中隐含追求爱情的原生态含义 等.纷繁复杂的梅山武术的具体肢体动作之下蕴含 着梅山地区特有的民族特点、意识、情感、文化价 (4)通过多学科联合,加强对梅山武术文化内涵 的研究. 目前梅山武术的文化研究还很薄弱,尚未进入 值以及精神理念,这是隐藏在梅山武术肢体语言下 的一根神奇的中枢线,将看似支离破碎,甚至神秘 怪诡的梅山武术诸符号串联成一个整体,并提供源 源不断的生命动力使其得以延存. 在梅山地区,梅山武术与梅山傩舞、梅山歌谣、 “和梅山”祭祀、舞春牛、梅山水师等众多民间文 化形式一道,干百年来流传于乡野,包含了梅山人 原本的思维习惯和对世界朴素而深刻的看法,这些 东西已经完全融人了大众的现实生活当中,虽然其 表达更多依赖于感性而非理性,却承载着深刻文化 内涵,在的传承过程中极大丰富了梅山人的文化生 活,形成梅山人的凝集力,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见 证着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 宝贵财富,具有极大的研究保护价值. 5结语 (1)梅山武术是以蚩尤文化为内涵、具有浓郁 巫术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宝贵财富. (2)以开展梅山武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工作为”抓手”,实施系统化梅山武术的保护 到梅山文化研究的行列.做为体育人,我们一方面 加强关于梅山武术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 面学习、借鉴现有的梅山民俗、宗教、考古、文化 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深入挖掘梅山武术的本质内涵, 以保证梅山武术在新时期拥有更充沛的生命力,得 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 ——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I],邵阳学院学 报,2004,3(4):1—6. 【2】刘新光,杨俊军,陈勤.湖南古梅山地区原生态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U1,湖南第一师范学 报,2008,8(2):162—164. 『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所冲国第五届梅山 3]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4】新化县政府公众信息网[EB/OL] http://www.xinhua.gov.cn/20091214.html,2010—01—10 【5】周伟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