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称呼语的界定与分类

称呼语的界定与分类

2024-03-06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称呼语的界定与分类

作者:王春 田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4期

摘要: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准确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解决称呼语的分类问题,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个专用名词的梳理来说,必要而迫切。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分类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132-01

近年,有关称谓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语言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不同的方法从各个侧面探讨了称谓与文化、与大众心理、与社会变迁、与语言规划等各方面的问题。然而,我们也看到,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术语,像指称语、面称语、称谓语、称呼语等。关于这些概念的界定,各家之言莫衷一是。其中,称呼语与称谓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有争议。 一、称呼语与称谓语的界定

什么是称谓语?什么是称呼语?两者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意见:

(1)一体说,即称呼语就是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均以“称呼”释“称谓”,而称呼则是指“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孙维张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1]。

(2)包含说,是两个词的概念出发: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称谓语”,“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称呼语”则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

前一种意见显然抹杀了称谓语与称呼语的区别和差异,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如“教师、学生、爱人、丈夫”等是不能用来当面称呼的,显然不是称呼语。后一种意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注意到了称谓语中有一部分不能用于面称,而没有注意到称呼语中也有一部分是并不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老曹、小黄”等,它们是“当面招呼用的”,但不是称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理论上说,称谓语是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具体表现;称谓语中的面称用语,是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而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的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是“在直接的语言交往中指称某人的方式”[2]。

从实践上看,称谓语中不属于当面招呼用的言语手段,如“教师、学生、爱人、丈夫”等,固然不是称呼语;同样,称呼语中的那部分不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如“老曹、小黄”等,固然也不是称谓语。如此看来,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合,部分相离。

我们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词汇现象:所谓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二、称呼语的分类

语言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各有不同,本文对称呼语的分类选择从内涵、功能两方面为标准进行说明。 2.1、称呼语的内涵分类

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妈妈、哥哥、姐姐、伯伯等。亲属称呼语是称呼语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往下级分类,还可以分为直系亲属称呼语和旁系亲属称呼语。亲属称谓语有时候用来称呼亲属以外的人,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拟亲属称呼”,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3]。

社会称呼语,如:教授、老师、博士、大爷、大妈、大哥、大姐等。社会称呼语可分为身份呼语和泛称呼语[4]。前者可以精确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职业、职称等,像县长、经理、记者等。后者只是象征性地指称一下对方的身份地位,离开特定的交际场景,被称呼对象就不明显地具备这种被指称的属性,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 (三)姓名称呼语,其使用情况比前两种称呼语更繁多,例如: (1)姓氏+名字。如:郭力、胡双宝等。

(2)“老”、“小”或“大”+姓氏。如:老王、老劉、小范等。 (3)姓氏。仅限于复姓。如:上官、司徒、皇甫等。 (4)名字,一般限于双名。

(5)重叠的单名,一般用于称呼孩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小”、“阿”+单名,一般多用于同辈伙伴、同事之间。 (7)单名+“儿”、“子”。一般多限于女性。如:婷儿、英儿等。 2.2、称呼语的功能分类

(一)称呼语的定位功能,是指人们在选用称呼语时,通过规定双方人际关系的角色,来选择切合本次交际目的的双方的人际关系。这样就出现了亲属称,如爷爷、母亲等;职业称,如“老师、大夫”等,职务称,如“科长、校长”等;泛交往称,如“同志、小姐”等。

(二)称呼语的表情功能,是指通过情感诉求来调节双方的人际态度,控制双方的人际关系[5]。依据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可以分为:表敬意的尊称,如“老先生”;表轻蔑的蔑称,如“小子”;表亲昵的昵称,如“亲爱的”;表一般性感情的平称,如称对方姓名等等。

(三)称呼语的定性功能,是指根据场合与正式程度控制行为性质的功能。根据场合与正式程度不同可将称呼语分为正式称呼,如“夫人”,非正式称呼,如“孩子他妈”等。 结语

关于称呼语与称谓语的界定问题,无非是个术语使用的问题而已,但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现代汉语整个称谓系统的内部关系及整体构成的认识问题。因而,在目前状况下,选取某种标准对称谓系统进行分类,对系统内的各个概念进行梳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第11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第7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 [3]、马宏基 常庆丰,《称谓语》第45页

[4]、韩志刚,《现代汉语社会面称语的组合规则及其功能》,汉语学习,2001年 [5]、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