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合肥地质的范文

合肥地质的范文

2023-03-04 来源:乌哈旅游
 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黄棕土壤普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黄土。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降雨时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又变干,出现龟裂。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关也差。此土壤俗称黄泥或“黄泥板子〞。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水稻土呈黄白色或青灰色,下部有细砂层、砾石层,其成土母质为下蜀黄第四纪堆积物。原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水稻后,逐渐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该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旁中间。该土壤在上旁地肥力较差,下旁地及十阶地平坦地带,肥力较高,低洼地带,土性冷,团粒结构差,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性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紫色土质地较轻,结构疏松,含有砂粘、砾石,成土母质为大别山红砂岩,含水性差,有机质贫乏。砂黑土〔又称黑土〕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上部为黑土层,下部为砂石土层,故又名砂石黑土。黑土层一般厚度30厘米,颜色浅灰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无石灰反映,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石层局部出现在70厘米左右浅土层,多数在两米以下深土层。砂黑土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上到下划分为黄土、灰白土、黑粘土三个亚类。三亚类土都是质地粘重,土性冷,耐旱,易涝渍,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此类土壤亦是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以耕种。

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二〕植被

合肥市境内土地,大面积已开垦为农田,植被覆盖主要是农作物,林木甚少。建国前,山峦多为荒山秃岭,自然景观极差,水土流失严重;波状丘陵地带无成片林,只是村屯宅旁有少量林木。灰色和黄褐色,是旧合肥城乡的两大主色块。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人工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逐步在扩大。现全市陆地垦植指数为52.3%,其中农作物覆盖占垦植数92.9%,森林占垦植数7.1%。

农作物方面,以稻、麦、菽类为主,其次为薯类、玉黍、棉、油料、瓜蔬等。历史上合肥地区农耕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即以一季中稻为主。建国后,耕作制度有所改变,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南部低洼圩畈区,1964年以来,推广油菜或紫云英和双季稻轮作,实行一年三熟耕作制。

森林方面,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主要森林木植被类型。常绿树种主要有:女贞、松、柏、广玉兰等40余种;落叶树木主要有:椿、枫杨、槐、柳、榆、桐等30余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桃、李、柿、杏、枣、苹果、枇杷、桑等20余种。

庐江地质

第一节 地质 〔岩层分布〕

庐江地质构造古老而复杂,地层有南北两相之分。城北丘阜区出露有上元古界到中生界较全的沉积岩系;砖桥丘陵区拥有庐枞盆地广泛的火山岩系堆积;县境西部柯坦、浮祥山一带,隐伏着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兹分述如下:

一、变质岩 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有白云质大理石,含磷片麻岩、石墨片岩等,分布在西部浮祥山、柯坦一带,但大部被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火山岩系所覆盖。其中浮祥山穹折断束一带断续出露,在白石山北坡经罗家埠到青龙山西北有零星露头,洪家山出露较广。 二、沉积岩

1、震旦系下统张八岭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上统灯影组硅质层,灰岩夹页岩及上部含硅质白云岩,零星分布于城西、盛桥——东顾山褶皱带之西,郯庐断裂带以东。

2、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含泥质结晶灰岩及硅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东顾山、二蛟子山东侧,直到盛桥南零星出露。

3、志留系高家边组黄绿色泥质页岩夹粉砂岩,在城东部及东北部出露。茅山组和坟头组灰色中厚层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下部夹页岩,在鲢鱼山、二十里铺、十里茶亭及盛桥西南地区和东顾山东坡,多呈低阜和洼地状。

4、泥盆系五通组灰色石英砂岩、石英岩、夹页岩及粘土层,含鱼骨化石、磷木化石,出露在城东北的东顾山、磨盘山、龙池山、夏砾山。

5、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局部夹泥灰岩。出露于石山到东顾山、黄金凹一带。孤峰组为灰黑色燧石层及硅质页岩、含磷结核页岩。其上统龙潭组上部含碳质板岩,下部棕色板岩夹粉砂岩。大隆组为深灰色页岩、碳质页岩夹硅质页岩、粉砂岩常出露于钻孔中,地表少见。

6、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头尖组,下部为钙质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灰岩。上统拉犁尖组,下部为灰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碳质页岩,上部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含泥砾和硅质,分布在岳山、龙桥一带。 7、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在庐枞火山岩盆地边部及岳山和城北丘阜区两侧,下部磨山组下段为浅灰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细砂岩,含砾石层,有时夹粘土;上段为杂色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碳泥岩,含植物化石。上部罗岭组下段泥质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碳质,有砾石层;上段为紫红色铁锰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上统为火山岩系(另述)。

8、白垩系下统杨湾组,为砖红色细砂岩夹细中粘砂岩,砂岩上部含石膏。分布在七桥、

泥河一带。上统浦口组为红色角砾岩夹薄层细砂岩互层,分布在龙王顶一带。

9、新生界第三系,以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砂岩和砾岩相互成层,夹有薄层页岩,分布于庐北的魏家老屋、许家墩,西南部的石榴山、龙王顶、岱鳌山一带,广泛出露在罗昌河以北、菖蒲山以南地区。

10、第四系上、中、更新统,在各丘阜区边部呈现为棕红色网纹状粘土夹砾石层。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在黄屯南山至马鞭山一带,出露为砾岩卵石及红土、红黄土堆积,以次生石英岩与火成岩碎块为主,砾石大者1米以上,一般均碗口大小,形状不等,多出现单面刻划擦痕。

第四系全新统,呈现黄褐色亚粘土及砂质粘土、浮泥、沙卵石。广泛分布在县境低洼区、平坦地区岗垄地带及河谷地带。

三、火山岩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到白垩系下统。境内燕山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的火山岩系多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庐枞火山盆地。其次有牛王寨低山丘陵区、沙溪、巢湖岸边同春等地。庐枞盆地火山岩系,以其喷发旋回,可归纳为四组七段,自上而以下表分述。另外,沙溪、柯坦以及巢湖岸边同春等地,见有安山质、粗面质熔岩及碎屑岩等,因研究程度低,分布零星,统归毛坦厂组。

2、中垾~塔山纵断层 北东向,南段和郯庐主断裂平行,北段以40度方向和盛桥~菖蒲山断裂相交于巢湖中。

3、盛桥~菖蒲山纵断层 北北东向,北段沿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侧,南部发育在菖蒲山复式背斜轴部,构成沙溪矿区导岩、导矿通道。

4、罗河~善厚集纵断层 北北东向,在本县罗河~金湾段纵向切割了庐枞火山岩盆地。东边大部为庐枞盆地主体,蕴藏有多种矿产;西边小部断陷下降。

5、乌江~蜀山纵断层 北东向,南段在本县砖桥~黄屯一线东北入无为县境。

6、庐江~土桥横向断层 北西向,西段南盘下降,切割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段控制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

7、泥河~黄梅尖横断层 北西向,西段自菖蒲山南,再次切割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南盘下降;东段在黄梅尖一带为控岩构造通道。 〔岩浆岩活动〕

侏罗系末白垩系初,剧烈的宁镇运动造本钱区断陷和破裂,给岩浆活动以通路。境内的岩浆岩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一、侵入岩 一次侵入体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次为辉石闪长岩、辉石闪长斑岩及其它变种。主岩分布在沙溪的福泉山、凤台山一带,面积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矿物成份简单。次岩分布在矾山、砖桥东、焦冲、缺口及冶父山一带。分布在矾山2平方公里,主要矿物为正长石,次为酸性斜长石、辉石,副矿有磁铁矿、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分布在焦冲约11平方公里,主矿为正长石,少量石英,副矿为磁铁矿,蚀变有黄铁矿化;分布在缺口北三公里处为辉石闪长岩和二长岩等杂岩体,钻探控制北东西南向长5000米,宽1800米,矿物成份为中长石、更长石;分布在冶父山,面积约3~5平方公里,岩体结晶较好,有少量黄铁矿化。

二次侵入体为二长岩、二长斑岩,多为小岩株,岩脉分布在巴家滩、青山水库、岳山等地。其中主要分布在巴家滩,面积约3平方公里。矿物成份为拉、中斜长石,钾长石,少量

辉石、黑云母,岩体边缘有轻微铜矿化。

三次侵入体为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闪长岩,以岩株、岩脉为主。主要分布在枞阳的黄梅尖、浮山、大岭脚等处。县境为牛王寨岩体,罗河、砖桥一带有脉岩。牛王寨正长岩体在县之西境,跨桐城县境,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矿为钾长石和少量熔蚀状石英斜长石,副矿为磷灰石、绿帘石等。在郯庐断裂的西侧安山岩、粗面岩中,接触带蚀变有硅化、角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二、脉 岩 境内脉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盆地,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为北西向和北东向。 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安山玢岩、微晶闪长岩主要分布在砖桥一带,其中微晶闪长岩分布在牛王寨岩体内,咏宽0.5~10米,长几十米到千米。此类脉岩形成较晚,不伴生金属矿化。

正长斑岩、粗石斑岩,脉宽1~5米,长几十米1米左右,长几十米,主要产于牛王寨岩体和黄梅尖岩体。

玄武岩、粗玄岩、拉斑玄武岩数量少,规模小,仅在何家冲一带见到,常和含铜石英脉相伴生,可作脉状铜矿找矿标志。

煌斑岩规模小,主要分布在牛王寨和黄梅尖岩体中,在雾顶山和獭猫尖之间,岩脉和含铜石英脉平行或穿插其中。

三、次火山岩 或称超浅成侵入岩,也称潜火山岩。其形成多发生在火山旋回的末期。隐伏于盘石岭、罗河大包庄地区和何家大小岭地区,也有出露地表。

砖桥旋回次火山岩,岩性单一,为粗安玢岩,分布最广,呈岩床、岩舌状出露在山间沟谷。

双庙旋回次火山岩,为斜长粗安玢岩,暗色矿物较少,分布在庐枞盆地中偏南。

浮山旋回次火山岩为粗石斑岩,多充填在火山管道中,呈柱状突出地表。其分布地区已出县界,在枞阳北部、庐枞盆地之南沿。 地貌

境内地形复杂。西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绵延而南;东挟黄(陂)、白(湖)二湖、北襟巢湖,圩畈相连;中多丘阜,纵横起伏,冲塝相间。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最低为境北同大圩的同大浦5.8米,相对高差589.2米,一般海拔为20~40米,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在全县总面积(含巢湖水域12.4万亩)中,山区、低山区面积422平方公里,丘陵区1270平方公里,圩区400平方公里,湖泊260平方公里,大体是山、圩各两分,一水五丘陵。 〔山区丘陵区〕

一、牛王寨低山丘陵区 位于县西境。地括果树、马槽、长冲、水关、柯坦、汤池、石桥、岳庙、葛庙、陈埠等10乡39个村。西与舒城、桐城毗邻,为大别山东伸余脉,呈西南西北东走向,面积约52平方公里。该区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其东北向丘阜起伏,顶阔谷浅;浮祥山、白兔山一带已成老年残丘。一般山峰标高在199~438米之间。

主峰牛王寨(又名刘郎寨),海拔595米,是县境最高点。峰北老和尚包583米。峰西荒草尖545米,南与桐城交界。三山301米,三峰尖326米,两峰之间有大小马槽山(山上有石槽、旁有人马迹,相传为曹操屯兵饮马处)。主峰东侧为龙池山(又称檽山,顶有龙池,水常不涸)438米。主峰外围有平顶山,脉自起风尖,上有老虎洞,下有关山(又名冷水关,相传为曹操拒吴守隘处立关而名),明设巡检守隘并设驿站。其东北闸山,有半山亭迹,黄蜀

山座落在芮岗乡,海拔199米。鸭池山202米,巅有石池,边有鸭嘴迹,在岳庙乡境。 牛王寨外围东侧有浮祥山106米,座落在金桥乡境。

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相对湿度大,植被良好,适宜林茶,是本县主要茶叶产区。 二、沙溪至龙王顶丘阜区 在县城南境。地括大化、乐桥、杨岗、桂元、沙溪、小墩等乡及庐城南侧。该区山低谷浅,多为残丘小阜,地势起伏,冲沟罗列。

区内以龙王顶为最高,海拔265.4米,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圆8平方公里。龙王顶西有老虎洞,双层可容数十人。龙王顶之北也有个平顶山,在桂元乡境。龙王顶南马鞍寨山,上有风洞岩,连脉绵亘的便是岱鳌山,海拔245米,南为枞阳县境,西北为庐江县境。峰间石婆岭有仙女岩,三石峭立,称谓石公、石婆、石小姐。

区内菖蒲山117米,在盔头乡境。福泉山175米,在沙溪乡境,传山下有泉,饮可愈疾。山之东有凤台山156米,以“五峰并列,中高如台〞而名,“凤台秋月〞昔为庐江八景之一。与之相连的铜坑山,旧曾冶铜,今探为铜矿产地,介于马厂、沙溪、胜岗三乡之间。沙湖山89米,在胜岗乡境。

三、砖桥丘陵区 位于县境东南部。地括砖桥、天桥、店桥、洋河、双凤、矾山、黄屯等乡、镇45个村。东南与无为、枞阳接壤,南北走向。该区山势陡峻,谷底切割较深,多成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地形属壮年期,出露地貌多随水流向呈南北或北西向纵列。区内有釜顶山、寨基山、獭猫尖、双顶山、钟子山、黄山寨等山峰,其中釜顶山(486米)、寨基山(463米)、獭猫尖(462米)较高,(黄梅尖657.6米在枞阳县境),其余数峰在342米至422米之间。

釜顶山形如覆釜,山西为西峰岩。峰西南有黄山寨406米,山巅凸起,高耸云际,上有石牛、仙人洞胜迹。釜顶山南与香炉尖(294米)相峙,东为獭猫尖(又名三公山,462米)处庐江、无为、枞阳三县交界。东北为寨基山,山顶四围如城,有金华寨址和饮马池迹。 钟子山(又名钟鼎山)418米,顶上有龙池,泉水常流。矾山的东西山分别为238米和303米,产矾,为古今矾矿开采地。双顶山海拔344米,在双凤乡境。郎官山,原名栏关山,又名南宫山,山下有黄演冲,山上有寨址,相传黄穰屯兵于此。

四、城北丘陵区 地括晨光、庐北、冶山、迎松、顺港、魏岗、田埠、五里、石山、盛桥、七里、东岳、许桥等乡及金沈、戴桥、同春等乡一局部,其间丘陵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间显陡峭,是巢湖与黄陂湖、白湖的分水岭。

区内有冶父山,海拔375.4米,传为春秋越人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而名,山上有伏虎洞、诸葛岭和实际寺等胜迹。冶父山南有东顾山,海拔(286米),又名马家山、铅山(以出铅锌矿得名),东南为独山(208米)。冶父山东为二蛟子山,又称栖凤岭(219米)。东北为龙池山,山之东麓有高岭土矿。再东北为夏砾山、三山(207米)。 五、其它低山 还有不属于以上山区的独立山峰。县境西北20公里的金牛山,海拔107.8米。白石山距治东北30公里,滨临巢湖,海拔134.8米,山之东临湖尚有牙山、双山等小山丘。姥山有二:一在白湖中,高136米,峰南有将军庙;另一在巢湖中,高105米。梅山(又称梨山)高70米,位于境东南30公里的杨柳圩西北隅。 〔圩畈区〕

城北丘陵区和牛王寨丘陵区以北的广阔区域多呈圩畈,地势较低,河网交错。庐北大圩,位于县北,东滨巢湖,南临白石天河,西界马槽河,北濒杭埠河,圩田面积122617亩,内含同大、石大、牛广圩,地括北闸、南闸、新河、常丰、黄道、古圩、新渡、牛首、广寒等

乡。金同圩滨巢湖,地括金沈、同春乡,圩田面积12055亩。金牛、白山、盛桥一线,傍山有局部岗塝田地,沿河流是平畈和圩田。

城北丘陵和砖桥丘陵之中,东有黄陂湖和白湖,地势低凹,为河湖平原和近湖圩区,河网纵横。座落在盛桥乡的盛桥联圩,面积11570亩。座落在杨柳乡的杨柳圩,面积43000亩。裴岗联圩介于白湖和黄陂湖之间,面积20248亩。黄陂湖南岸天井乡的天井圩,面积15000亩。丘陵间的城关、盛桥、缺口、泥河区,山岗冲畈相间,共有14个千亩以上圩口。 其它丘陵、丘阜区间,除罗河乡的千亩同心圩外,多为岗塝冲畈,有自然河流及人工水利设施,利于农耕。 〔湖 泊〕

光绪?庐江县志?载:南有五湖,即沙湖、黄陂湖、后湖、排子湖、白湖,北有焦湖(巢湖)。今只有黄陂湖(含沙湖)、巢湖,余湖均围垦。

一、巢 湖 位于治北35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积820平方公里,跨巢湖市和肥东、肥西、庐江县界。本县自白山、盛桥两区临湖南畔,拥有巢湖水域12.4万亩,纳杭埠河、兆河、白石天河诸水,岸阔水丰,航运畅通。

勘查巢湖姥山、孤山皆系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流,南北两岸皆出露火山岩系地层,又为郯庐断裂带所通过,应为断陷火山岩盆地,成湖当在史前。

二、白 湖 位于县境东,距治16公里,周围长约61公里,东西两岸相距14公里,湖面积200平方公里,湖面标高4~6米,由断层下陷形成。地处庐江县境,东连无为县,北接巢湖市。历史上起蓄洪、灌溉、运输作用,是天然淡水湖,水产甚丰。圩区为深灰、蓝灰色粘质粉砂,厚0~10米,白湖东南本层内含劣质泥炭,厚约30~60公分,当地居民常挖作燃料。此湖自1957年起,开始围垦建成国营农场。

排子湖位于白湖姥山西北,与白湖相连,湖名久已湮没。白湖围垦后,统称白湖农场。 三、黄陂湖 位于县城东南6~15公里,纵径10公里、宽3.5公里。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积37.9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围湖造田建圩占原水面10余平方公里,使湖面积减少约三分之一。该湖纳瓦洋河、失槽河、黄泥河、县河诸水,过缺口大桥后分流:东流入西河,北流经塘串河过白湖、兆河入巢湖。

沙湖位于治东南,径7里,与黄陂湖相连。康熙?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15里,面径8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沙湖在历史上位置清楚,现统称黄陂湖。 后湖位于黄陂、白湖之间,湖面0.8平方公里,1955年围垦,1972年并入裴岗联圩。 四、城北丘陵区 地括晨光、庐北、冶山、迎松、顺港、魏岗、田埠、五里、石山、盛桥、七里、东岳、许桥等乡及金沈、戴桥、同春等乡一局部,其间丘陵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间显陡峭,是巢湖与黄陂湖、白湖的分水岭。

区内有冶父山,海拔375.4米,传为春秋越人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而名,山上有伏虎洞、诸葛岭和实际寺等胜迹。冶父山南有东顾山,海拔(286米),又名马家山、铅山(以出铅锌矿得名),东南为独山(208米)。冶父山东为二蛟子山,又称栖凤岭(219米)。东北为龙池山,山之东麓有高岭土矿。再东北为夏砾山、三山(207米)。 五、其它低山 还有不属于以上山区的独立山峰。县境西北20公里的金牛山,海拔107.8米。白石山距治东北30公里,滨临巢湖,海拔134.8米,山之东临湖尚有牙山、双山等小山丘。姥山有二:一在白湖中,高136米,峰南有将军庙;另一在巢湖中,高105米。梅山(又称梨山)高70米,位于境东南30公里的杨柳圩西北隅。 〔圩畈区〕

城北丘陵区和牛王寨丘陵区以北的广阔区域多呈圩畈,地势较低,河网交错。庐北大圩,位于县北,东滨巢湖,南临白石天河,西界马槽河,北濒杭埠河,圩田面积122617亩,内含同大、石大、牛广圩,地括北闸、南闸、新河、常丰、黄道、古圩、新渡、牛首、广寒等

乡。金同圩滨巢湖,地括金沈、同春乡,圩田面积12055亩。金牛、白山、盛桥一线,傍山有局部岗塝田地,沿河流是平畈和圩田。

城北丘陵和砖桥丘陵之中,东有黄陂湖和白湖,地势低凹,为河湖平原和近湖圩区,河网纵横。座落在盛桥乡的盛桥联圩,面积11570亩。座落在杨柳乡的杨柳圩,面积43000亩。裴岗联圩介于白湖和黄陂湖之间,面积20248亩。黄陂湖南岸天井乡的天井圩,面积15000亩。丘陵间的城关、盛桥、缺口、泥河区,山岗冲畈相间,共有14个千亩以上圩口。 其它丘陵、丘阜区间,除罗河乡的千亩同心圩外,多为岗塝冲畈,有自然河流及人工水利设施,利于农耕。 〔湖 泊〕

光绪?庐江县志?载:南有五湖,即沙湖、黄陂湖、后湖、排子湖、白湖,北有焦湖(巢湖)。今只有黄陂湖(含沙湖)、巢湖,余湖均围垦。

一、巢 湖 位于治北35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积820平方公里,跨巢湖市和肥东、肥西、庐江县界。本县自白山、盛桥两区临湖南畔,拥有巢湖水域12.4万亩,纳杭埠河、兆河、白石天河诸水,岸阔水丰,航运畅通。

勘查巢湖姥山、孤山皆系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流,南北两岸皆出露火山岩系地层,又为郯庐断裂带所通过,应为断陷火山岩盆地,成湖当在史前。

二、白 湖 位于县境东,距治16公里,周围长约61公里,东西两岸相距14公里,湖面积200平方公里,湖面标高4~6米,由断层下陷形成。地处庐江县境,东连无为县,北接巢湖市。历史上起蓄洪、灌溉、运输作用,是天然淡水湖,水产甚丰。圩区为深灰、蓝灰色粘质粉砂,厚0~10米,白湖东南本层内含劣质泥炭,厚约30~60公分,当地居民常挖作燃料。此湖自1957年起,开始围垦建成国营农场。

排子湖位于白湖姥山西北,与白湖相连,湖名久已湮没。白湖围垦后,统称白湖农场。 三、黄陂湖 位于县城东南6~15公里,纵径10公里、宽3.5公里。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积37.9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围湖造田建圩占原水面10余平方公里,使湖面积减少约三分之一。该湖纳瓦洋河、失槽河、黄泥河、县河诸水,过缺口大桥后分流:东流入西河,北流经塘串河过白湖、兆河入巢湖。

沙湖位于治东南,径7里,与黄陂湖相连。康熙?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15里,面径8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沙湖在历史上位置清楚,现统称黄陂湖。

后湖位于黄陂、白湖之间,湖面0.8平方公里,1955年围垦,1972年并入裴岗联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