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盛唐边塞诗教案

4.盛唐边塞诗教案

2022-10-07 来源:乌哈旅游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比较法·简编) 主讲及拟稿:刘南平 第一节 边塞诗派的基本知识

一、边塞诗的概念及形成、发展、兴盛 (一)概念之争

1、只要与边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统统算作边塞诗。 2、不宜将其内涵无限扩大,应在地域和时间上有所限制 时间:

⑴ 只以盛唐为界

⑵ 至少在梁代已有大量边塞诗存在(钟嵘/诗品序) ⑶ 应指盛、中唐 地域:

⑴ 应限制在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至安西四镇

⑵ 长城限制不了边塞诗的地域,东北边疆、西南边塞也应算在内。 我认为,与其争论时空界限,不如先理清其发展过程。 (二)边塞诗的形成、发展、兴盛

先秦两汉的战争诗开后世边塞诗的先河,只因其是民间创作而未被称作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乐府,以边塞行旅为题材的创作不断出现(三曹、七子、刘琨、鲍照),并有所发展;经隋及初唐的转变(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杨炯、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终于兴盛成熟于盛唐,主要指文人写边地风光,征人生活情感 乃至民族矛盾等内容的诗。由此可见,边塞诗的概念涉及是否约定俗成而已。

二、边塞诗繁兴于盛唐并形成流派的的原因

(一)安边或开边战争所显示的盛唐国威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二)文人从戎到边塞的风气(入幕与漫游边塞相结合)是促成边塞诗派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风气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和向往军功的尚武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需要加可能的产物。

唐朝吏制:边将可以入为宰相,僚属亦处高位。所以邀功边关成为将帅仕进之路;一些将帅不仅自己能武喜文,而且需要文人学士入幕辅佐之,因此,文人也将立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之一,不管失意与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已成为一种思潮。有诗为证:

1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 不甘皓首穷经。

“万里不惜死,一朝及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这种需要和可能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使不少文人学士有机会投笔从戎,有机会出使边塞,有机会感触边塞景物风光,这便有了横槊赋诗的充分条件。 (三)盛唐以前的同题材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诗派成员

第二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创作个性

一、高、岑边塞诗同具强烈的时代精神,同具悲壮诗风(胡应麟/诗薮:“高

岑悲壮为宗”①),但:

(一)高适富于现实性,是慷慨悲壮,所以“尚质主理”(《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主理,指其反映现实的深度及发表政治见解于诗中。

(二)岑诗富于浪漫情调,是奇丽悲壮②,所以“尚巧主景”(《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奇、巧、意、语、调②

①“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②“岑诗能作奇语”(沈/别裁)

“奇峭”、“奇气益出”(翁方纲 /石州诗话)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清新奇逸”(诗薮)

二、高、岑同以七言歌行和七绝见长,但:

(一)高吸收律诗特点写歌行,四句一转韵,随之传达出不同的气势和情感;

(二)岑则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一转韵,随之转换画面,刻意求奇。 三、高岑创作个性与生平、思想的密切关系 (一)高岑生平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1.都自幼丧父,家道中落; 2.都聪明早慧,热衷功名;

3.都曾于20岁时赴长安献书求仕未果; 4.又都因此而开始了漫游生活结交了很多诗友; 5.都有过出塞的经历;

6.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创作受到影响。 (二)但是,他俩也有很多不同: 1.家庭背景不同。

2

高父(丛文)仅仅是岭南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小官吏出身而已; 岑却出身相门——曾祖父文本相太宗;伯祖父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2.家庭遭受打击的程度不同。

岑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虽然,这时岑还没出生(684,高宗李治死,睿宗李旦登基同年就被武则天取代)。但是,如此惨重的家族变故必然会对其每一成员产生深刻影响。 3.父亡后,生活道路不同。

高寓居宋中(河南商丘),“求丐取给”,躬耕、读书、自养;

岑隐居五岳之一的嵩山东西两峰间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东西两峰各有太室——嵩阳、少室——颍阳,相距七十里,结有草堂)。

4.仕历不同。

岑30岁进士及第,但晚年仕途不顺;

高虽直到50岁才入仕,但安史乱后官运顺遂,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官位最高且被封侯者,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实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5.游历不同。

高适有将近50年漫游和躬耕相交替的生活。 6.出塞的背景和经历不同。

高出塞三次,于进士前便有出塞经历(为请缨无果);进仕后于54—65岁期间挂帅边塞,直到临死前一年才解职返京;《旧唐书》本传:“因国难以捐躯”,“以诗人为戎帅,艰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

岑则于30—44岁间有过两次,总共长达6年的为官出塞的经历。但他与此前的骆宾王、陈子昂,同时的王之涣、王昌龄一样,都不曾做到独当一面的戎帅。“虽都在天宝后期,但安西北庭所在的西域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民族关系尚融洽。”(章77)

7.上述种种不同,引出其思想性格、气质作为之种种不同。

高适始终不曾灰心仕途,具有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将近50年躬耕和漫游交替的生活,使他既被盛唐开放昂扬的政治气氛所感染①,又对民族疾苦有深刻了解,两相结合,形成了他根深蒂固的经世济民的思想,养成了他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他为政不同于一般的达官贵人,也不同于一般的科举进仕者,恪尽职守,正直练达,颇有建树;为人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盛行的佛道思想的影响,从无消极遁世(求仙访道,面向空门)之念。即使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也看不惯士大夫阶层颓废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从不提时髦的狎妓,或其他无聊的生活,也不写什么艳情诗。他苦闷的时候也曾想到喝酒,但绝不是想以一醉忘掉现实,

3

“他不使酒骂座,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他是一位‘人世间’的诗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种积极入世的潜意识,使他的诗总是饱蘸政治家的激情与忧患,既不象王昌龄那样常以戎卒的口吻抒情,又不象岑参那样以诗人的浪漫写景抒情,而是将政治家的眼光融进诗人的才情中,通过诗歌传达他作为布衣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关注与感受,发表他的种种意见,所以古人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形成了“尚质主理”,慷慨悲壮,极富现实性的诗风。

① “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怀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幸逢明圣多招引,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留别郑三韦九兼寄洛下诸公)

同时也决定了他的200多首诗多创作在安史乱前,乱后虽“以诗人为戎帅”(旧唐书本传),但主要精力在戎不在诗,自然影响了创作。

地位:“朝野通赏其文”。杜甫:“独步诗名在。”“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生平、创作的概括。

岑参的早年经历奠定了他的两个人生情结:

1、江湖魏阙的思想矛盾始终贯穿在他的生平和创作中,既热衷功名,勇于进取,甚至自信“云霄坐致,青紫俯拾”,又时有全身远祸之念,向往闲适淡远的生活情调。

2、对自然景物有特殊的敏感,形成了好奇的浪漫气质。

所以其诗也闪烁着盛唐气象的光彩,但他不是以政治家的敏感,而是以诗人的敏感体悟之,表现之。这种敏感就是“好奇”,正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形成了他“尚巧主景”,奇丽“悲壮”,富于浪漫的特色。

四、作品赏析及其创作个性阐释 (一)高适《燕歌行》

1、创作背景及动机看高适诗歌“主理”和现实主义特色 2、从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看其创作特色

说《燕》代表了高适“尚质主理”的创作特色,是因为这首诗就内容和表现手法而言,基本没超出前代和同代的同类作品,古朴的似曾相识,代表了高适“尚质”的创作特色。

但是,这首诗又决非前人同类诗的翻版,因此于“质朴”中见诗人作为平民政治家的理性判断。

3、从诗歌形式看其七言乐府旧题的成功改造。

《燕》是乐府旧题,经常被前代诗人用来写边地征戎之情,但多是征人思妇的离情别恨(曹丕),格调往往是低沉哀怨的。高适的这首《燕》虽然没有改变乐府旧题古朴的特质,却突破了旧日多咏征戎之情和离情别恨的主题,

4

寓“主理”的深刻内涵于“尚质”的外壳中,诗风也变低沉、哀怨为慷慨悲壮,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

其成功改造还在于吸收律诗形式写七言歌行。

总之,这首诗从创作动机到思想内容,乃至艺术形式,无一不自然融会地体现了高适的一贯风格——“尚质主理”,慷慨悲壮,现实性很强。凡是一流作品都具这种浑融完整性。这是我们分析代表作不可忽视的思路和理念。所谓“知人论事,以意逆志”正是这个意思。“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也是这个意思。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背景:玄宗天宝13载(754),岑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清的判官(唐朝协助节度使等地方官处理政务和文书的官员),在轮台幕府雪中送武判官(或岑之前任)归京。系客中送客。

主旨:这是一首以奇制胜的雪中送别之作。诗人以奇巧瑰丽的雪景描写,传达对边地、对友人炙热真挚的情感,格调昂扬乐观,特别能体现岑诗尚巧主景、奇丽悲壮的浪漫风格。

首先立意新奇高远。化奇寒为奇丽,变哀景为乐景;造客中送客之奇格,格调昂扬乐观。

思考题1:唐边塞诗多以边地哀景传情,岑参这首《白》是怎样突破这个一般思路的?

思考题2:其立意高远还表现为造客中送客之奇格,为什么? 思考题3:为什么说《白》比喻新奇?

思考题4:《白》造语奇巧还表现为“语奇情浓”,请阐释。 总之,《白雪歌》景奇、语奇、调奇、情奇、意奇、奇中见新、见丽、见伟;见悲壮(严寒大雪的残酷环境),见浪漫。是不可多得的奇诗!

高岑诗作中还有两首绝句值得我们注意,即高适的《别董大》和岑参的《逢入京使》。

思考题5:高适的《别董大》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景?后两句表达的是怎样的别情(任其所去?依依惜别?缠绵悱恻?豪迈豁达)?暗含着怎样的劝慰(力量和信心)?请举出一首与这首诗格调相似的唐人送别诗。

思考题6:高适的《别董大》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这两首送别诗有何异同?

思考题7:谈谈高适、《别董大》诗中的“吹”字在情景表现中的作用。由此谈谈这首诗的基本语言特色是炼饰?还是质朴蕴籍(质朴而有气骨)? 学习研究资料: 高适:

1.刘昫等/旧唐书卷111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

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3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 3.高适/高常侍集/四部丛刊本 4.周勋初/高适年谱/沪古

5.彭兰/高适系年考证/文史第三辑

6.肖涤非、余正松/高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 岑参: 1.唐书卷70

2.新唐书卷102;卷72宰相世系表 3.计有功/唐时纪事卷23/中华书局沪编辑所 4.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

6.闻一多全集丙集/岑嘉州系年考证/开明书店 7.岑嘉州诗集/四部丛刊

8.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沪古,唐人选唐诗(十种)本 9.沈德潜/说诗晬语P536/中华书局沪编辑所《清诗话》本 10.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沪古

11.彭兰/岑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