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2022-10-11 来源:乌哈旅游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成人业余)

期末考试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试卷说明:《公共经济学》卷面成绩满分10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一种经济制度效率实现的条件是( )

A.TSC=TSB B.MSC=MSB C.TSCA.政府部门 B.特殊利益集团 C.投票者 D. 政治家 4.税收制度中的核心要素是( )。

A.课税客体 B.课税主体 C.税率 D.税法

5.假定某纳税人的所得额为3500元,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规定所得额在1000元以下者,税率为10%,所得额在1001至4000元者,税率为20%,则该纳税人应纳得所额为( ) A.600 B.700 C.800 D.850

6.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B.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C.非均衡增长模型 D.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7.下面属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的是( )

A.《赋税论》 B.《国家经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福利经济学》 8.下列不属于财产转让税的是(A) A.土地税B.遗产税C.继承税D.赠与税 9.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 )。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 10.矫正性税收的额度取决于( )的大小。

A. 外部边际收益 B.外部边际成本 C.社会边际收益 D.社会边际成本 11.公共经济学是研究( )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 A企业B私人部门C政府D公共部门

12.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 )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3.下面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享用公共产品无须采用竞争方式 B、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 C、公共产品的效用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 D、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14.下列哪项( )不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A外部效应B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私人产品C垄断 D偏好不合理

15.假定某纳税人的所得额为3500元,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规定所得额在1000元以下者,税率为10%,所得额在1001至4000元者,税率为20%,则该纳税人应纳得所额为( ) A.600 B.700 C.800 D.850

16.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 )强。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资源配置的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保证社会安定 17.关税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政策手段,现实的关税以( )为主。 A.进口税 B.保护关税 C.财政关税 D.出口税

18.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 零基预算 D. 复式预算 19.“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 )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20.下列不会对公债利息率造成影响的因素是( )

A.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政府信用状况C.社会资金供给量D.社会资金需求量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 B 11 D

多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的失灵表现在( )。

A. 无法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B. 资源不能充分流动 C. 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D. 收入分配不公 E. 所有物品或服务都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2.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 )。

A. 消耗性支出 B. 预防性支出 C. 可控制性支出 D. 转移性支出 E. 创造性支出 3.课税主体又称( )。

纳税人 B. 负税人 C. 课税对象 D. 税源 E. 纳税义务人 4.属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有( )

A. 社会治安 B.公路修建 C.环境保护 D. 商场建设 E.生产服装 5.以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划分为( )。

A.前转税 B. 间接税 C. 从价税 D. 直接税 E. 从量税 6.市场机制的失灵表现在( )。

A. 无法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B. 资源不能充分流动 C. 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D. 收入分配不公 E. 所有物品或服务都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7.下列可能属于公共物品的特性的有( )。

2 C 12 A 3 B 13 C 4 A 14 B 5 A 15 A 6 D 16 A 7 C 17 B 8 A 18 C 9 A 19 C 10 B 20 D 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E.营利性 8.公共预算决策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有( )。

A. 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 B. 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C. 确定各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 D. 进行各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E. 计算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 9.公共预算的原则有( )

完整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年度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E.公开性原则

10.根据“主观说”测度纳税能力的标准:( )

A.最大牺牲 B.自愿牺牲 C. 比例牺牲 D. 最小牺牲 E.均等牺牲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 ACD 6 ACD

名词解释题

1.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率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这是一个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3.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相联系。其优点是,若成功贯彻,就可以避免免费搭车现象;其缺点和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联合消费、共同受益,进而存在从低呈报或隐瞒所获效益现象。

4.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指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它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5.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主要为了就私人边际效益进行调整,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不同,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益的内在化。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6.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它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为经济学的工具和

2 BE 7 CD 3 AE 8 ABCD 4 ABC 9 ABCDE 5 CE 10 CDE 方法,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其代表人物有布凯南等。

7.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为弥补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称“通货膨胀税”。一般而言,它是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而发生。

8.税收公平

税收公平意味着,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对于维护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对于矫正收入分配不均、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

简答题

1.结合具体事例,比较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差异性。

首先,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是非可分割的,而私人物品效益或服务可以分割; 第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私人物品效益或服务是竞争性的; 第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是非排他性的,而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是排他性的;

2.公共预算的含义及其功能。

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它可以反映和规定政府部门在预算年度内的活动范围;它也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它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3.攸士第的税收原则的基本思想。

基本观点:征税不能妨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赋税不可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能以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六大原则:促进主动纳税,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不侵犯臣民的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平等课税,即赋税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具有明确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无不正之处;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 4、结合具体事例,比较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差异性。

首先,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是非可分割的,而私人物品效益或服务可以分割; 第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私人物品效益或服务是竞争性的; 第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是非排他性的,而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是排他性的; 5、公共收入的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容。

公共收入原则实际上就是考虑:如何把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恰当分配给其社会成员,即公共支出成本如何分摊的问题。

受益原则,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中获得效益相联系,受益原则若能成功贯彻,可以避免免费搭车现象,但是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联合消费、共同受益,进而存在从低呈报或隐瞒所获效益现象。

支付能力原则,即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它若成功贯彻,会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然而就支付能力的测度,收入标准、财产标准、消费支出标准、主观牺牲都较难界定。

现实中,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以及其他公共收入原则往往巧妙组合,互为补充,彼此衔接。

6、什么是所得税,它有何特点?

所谓所得课税,就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这一课税体系,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工薪税)。所得课税的类型主要有: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和分类综合所得税。

所得课税的特点有:(1)所得课税对象是一定的所得额,而且是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3)所得税通常按累进税率课征。

案例题

案例: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 )制度,是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 弗里德曼于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弗里德曼是针对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办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现实,希望通过教育券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教育券制度,即政府把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以面额固定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换取教育经费。教育券制度的推行,给家长和学生更多的选择,也给公立学校更多的压力。私立学校通过获取教育券,可以获得原先难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教育经费,与公立学校进行竞争可以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之上进行。

2000年11月,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考察时学到了“教育券”这一概念,这个“拿来主义”使该县于2001年夏天出台了“教育券使用办法”:向就读民办学校的新生,发放面值500元的“教育券”,向就读公办或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放面值300元的“教育券”。入学后教育局根据教育券金额将经费直接发给相应学校。2002年,“教育券”的发放范围又扩大到贫困家庭学生。当年秋天,全县351名贫困家庭的初中生、小学生,分别领到了面值300元和200元的“教育券”,贫困学生无一辍学。实行这项制度以来,长兴县已发放总额达221万元的“教育券”,共有5046 名学生受益。

长兴县教育局局长表示,推行“教育券”制度的初衷,是给予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平等的待遇和发展机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调控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他认为,民办学校实际上也承担了一部分义务教育的责任。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面向每个学龄儿童,就读民办学校同样应该享受政府的教育福利。

浙江省教育厅于2002年12月初在长兴县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已经发文在全省推广“教育券”。国内“教育券”的实施对象也从基础教育中的各类民办中小学、职业学校扩展到教师培训、市民教育等领域。

1.结合公共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服务”以及教育的外部性问题? 2.结合案例,谈谈转移性公共支出对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公共资源。非营利性是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从正的外部性(溢出效应)角度看,教育是公益品。

2.转移性公共支出通过其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转移性公共支出通过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作用,进而实现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转移性公共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转移性支出对象特定的,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用于维护日常生活标准。它侧重于社会公平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