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1)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1)

2024-05-08 来源:乌哈旅游
 一、名词解释【1-3章】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1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9、成就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平崔克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6、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10、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应。 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7、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的、间接的反映。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3、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5、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6、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催眠: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1、韦伯定理: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名词解释【4-6章】 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2、陈述式记忆:所谓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 3、程序式记忆: 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也被称作组块。 5、精细加工: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

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语言。 名词解释【7-9章】 1、情绪: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如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7、驱力: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1 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名词解释【10-12章】 1、人格: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的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 二、简答题【1-3章】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答:(一)描述和测量 (二)解释和说明(三)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答: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2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答:(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注意的转移 答: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致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性。创造性思维包含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答: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验证阶段。 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答: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一)语言的结构性(二)语言的产生性(三)语言的意义性(四)答: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1)感觉通道的特性。(2)一定时间语言的社会性 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3)人们的兴趣和动机。 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二)交流和表达的功能(三)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答: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生理变化。3.无关动作停止。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特征? 答: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如果说直接兴趣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那么间接兴趣则对随意注意有巨大影响。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排除各种干扰,对活动对象保持随意注意。例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外语时,常常觉得背单词、学语法很枯燥乏味,但一想到学好外语就能直接阅读国外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在学习时,就能克服困难,刻苦攻读外语了。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征上,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类似于随意注意,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随意后注意实际上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开始从事某项生疏、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时,随意注意就发展成了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几种注意的品质?

答:这类线索包括:(1)线条透视(2)相对大小(3)阴影(4)遮挡(5)纹理梯度 简答题【4-6章】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答: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答: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答:遗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编码和提取失败;(二)消退说;(三)干扰说;(四)压抑说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理论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一)及时复习 (二)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三)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答: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有: 1.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2. 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 代替的功能。4. 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那些步骤? 答: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2 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答: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11、语言产生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语言产生包括(一)构建阶段(二)转换阶段(三)执行阶段 简答题【7-9章】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答: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答:情绪体验都在两个维度中,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后来人们称之为詹姆斯—兰格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c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d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a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c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e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 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3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 b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c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d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答: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师生沟通 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良好的师生沟通有助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学生对自己所尊敬的老师的一切言行往往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友谊,也能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果缺乏同伴沟通,儿童的社交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足,常常会引发一些不正常的问题状态和行为表现。研究发现,在学校环境中,社交状况不良的儿童会表现出高焦虑、低自尊、情绪不稳、出现回避行为或攻击行为等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伴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演习、观摩及模仿的机会和场所,提供了榜样和强化的作用,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学习、巩固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则。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影响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有效地获得信息,有效地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人际间冲突,有效地解决团体中的问题,能与人合作。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许多研究表明,同学之间的友好或敌对的交流,对学习有很多影响。在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伴关系中,同学之间相互得到支持和鼓励,更能发挥学习的潜力。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教学目标,体会彼此交流、指导与支持的重要性;组织课外的兴趣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他们优势互补。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答:a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b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c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 种智力。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个体8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 d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概括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答: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下: 1.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2.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4.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个方面。 简答题【10-12章】 1、人格有哪些特征?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有哪些成分组成? 答:(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四)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 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答: 胆汁质 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黏液质 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 、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 抑郁质 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答: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a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性格最直接的表现。它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 3 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4、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方法? 答: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b人格特质学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 c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d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塞利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5、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答:(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现实自我与假定自我 6、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答:1、知觉到需要2、个人责任3、权衡成本与收益4、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7、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答:1. 习性学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著名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采用习性学观点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攻击性行为之所以被以遗传的形式保存下来,原因在于它具有“护种功能”。 2、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博克维茨修正了挫折—攻击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那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答:1、相似性与互补性2、熟悉与邻近3、外貌4、人格品质 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9、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乐观的意义? 答: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四) 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 乐观的意义1、乐观有益于健康2、 乐观与成年时期良好的学业成绩、职业适应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3、 乐观具有保护作用 10、什么是沉浸体验?那些活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 答:沉浸是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用来描述人的高度投入状态的概念,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气呵成”、“才思如泉涌”的状态都可称为沉浸体验,它是个体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看电影等活动最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而闲逛、休闲等活动中出现沉浸体验的时候非常少。 11、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几种?发展性辅导包括那些内容? 答:心境障碍、应激性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发展性辅导的具体内容可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发展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论述题【1-3章】 4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组织原则以及学习、注意、思维和记忆等心理过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感觉记忆不只局限于视觉,其他感觉通道如程的研究中做过积极的贡献,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打下了良好听觉、触觉和嗅觉等也存在感觉记忆。 的基础。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于1分钟的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答: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与幻觉不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转站,这同,前者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歪曲的知觉,后者则是在没些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只有那些经过复述的信息才有可有相应的外部刺激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无中生有的知觉体验。例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否则就会消失。 如,人们如果听见并不存在的声音就是幻觉,而将放炮的声音听做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雷声就是一种错觉了。 来。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生;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对象的具体内容是: (1)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人们通过感觉与知觉获取外界的信息,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或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红的颜色、高的声音等。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爱、厌恶、满意、不满意等主观体验就是情绪。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支持、家人的聚会使人感到愉快和喜悦;而工作的失利、朋友的不和、家人的争吵使人感到难过或愤怒。情绪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它又对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例如一个人想成为一名医生,为大众解决病痛之苦,这种内部的动力成为推动他学习的动机。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性质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人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使人们之间形成差别。这些心理特征有的是暂时的、偶然的,有的是经常的、稳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像,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暴躁,有人反应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软弱等这是人格差异。 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2)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人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的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团体和个体一样,有团体的需要、利益、价值、规范、舆论、意志和目的等心理特征。一个团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它团体。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它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他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答: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它的意思是“完形”、“模式”、“结构”、“组织”。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知觉和思维的组织结构,考察知觉意识的心理历程,而不是分解。格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有的是对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所处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人们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要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产生也有一部分来自这种影响。比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以潘佐错觉为例,由于两条相交直线提供了线条透视,夹在它们中间的两条横线在深度上被分开了,上方的线条应该比下方的线段远些,而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实际上相等,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按照知觉恒常性的原理,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看起来离得更远的线段看得更长一些。 论述题【4-6章】 1、论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答: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问题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3种由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 字形:这个词是大写还是小写的? 语音:这个词与WEIGHT(重量)押韵吗? 语义:这个词能否填入这个句子:他在街上碰到______。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论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征? 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感觉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保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不4 它的容量没有限度;它存储着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我们的一切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得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虽然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以及个体的个性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都遵循共同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人对问题熟视无睹,有人则善于发现问题。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在其他人普遍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到问题。“苹果成熟后会掉落到地上”,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多少年来没有人对此加以注意。牛顿却从这个普通的现象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呢?为什么苹果不向外侧或向上运动,而总是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牛顿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如前所述,问题一般都包括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火车站相距100千米,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当火车头开始行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飞去,鸟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解题者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分析鸟在两个火车头间飞了多少个来回,每个来回飞了多长距离。虽然这样最终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解题者能够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就能够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计算两个火车相遇前行驶了多长时间,将这个时间乘以鸟飞行的速度。 (三)选择策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例如,指挥官为了完成某个作战任务,需要在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候不是一下就能确定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提出策略、验证策略的过程逐渐形成的。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 (四)检验策略 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答: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5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a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福。 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例如,高兴和兴奋时“眉开眼笑”,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气愤时“怒目而视”,恐惧时“目瞪口呆”,悲伤时“两眼无光”,答:a.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惊奇时“双目凝视”等等。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b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感。在教学中,要使学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 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不安”等等。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能力感。其次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咿呀学语阶段 6个月-1周岁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 1-1.5周岁 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 1.5 -2周岁 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 2周岁后 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 (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但是,有些语言获得现象却是后天学习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儿童在3岁左右就初步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的说出各种句子。如果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通过强化而获得,那么要把词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句子所需的工作量就太大了。这似乎说明,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受外部学习条件影响的。因此,仅用后天的强化理论是难以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规律做出完善的解释的。 (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先天因素说也有局限,关于儿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及普遍语法的存在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人类的几种重要语言中,英语、汉语、日语、俄语等语法构造极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儿童只需学一种语法就可以具备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能力。 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忽略后天的学习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 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题【7-9章】 1、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答: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

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手势,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 c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 2、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答: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a.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在面临冲突、愤怒、恐惧、尴尬、窘迫等情绪时,运用这种策略非常有效。儿童在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研究指出当儿童可以爬行或走路时就采取接近或回避等方式调节情绪。 b.控制和修正策略 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表现出用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给哭叫的小弟弟、小妹妹玩具等。 c.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注是对情境中的某一个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卓越状态。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开始通过用转移对陌生人的注意,注视母亲等方式来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 d.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认知重评是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不需要耗费许多认知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e.表达抑制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f.合理表达策略 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并不全是压抑自己的表情,而是能够在瞬间迅速改变自己的不利情绪,如把愤怒转换为笑,把悲伤转换为动力等,这种策略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情绪转换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5 励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等。 b.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c. 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六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对学生行为的反馈可使之持续并增强。 d.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当讥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e.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它对调节人的行为很重要,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答:内在动机的激发 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课堂中要创设较多的学习中心,这样学生可以选择任务。优先权是给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与教育任务,什么时候做,尤其是怎样解决他们产生的问题。 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的必要的。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明确地指出“不准说话”,“保持课桌干净”的原因。通过教师交流这些社会控制的合理性,学生会内化和接受教师 6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提出的规则、约束、和限制。 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要具体指出可以提高和进步的地方(例如,我注意到你的“横”比以前写得更平了,你能把你的“钩”写得更清楚吗?)。 2.培养学生胜任力 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保学生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为此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创造更象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现。 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可采取变化刺激,通过用不定期的小组讨论、电影、客座教师、变化座位安排、实地考察、提问与回答、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 另外,在课堂上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困惑”,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得到真正的结论。心理挣扎并不一定总是非常有趣。这时冲突、不确定性问题可能包含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答案、解决、发现和回答在情绪上是令人愉快的。 (二)外部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一般激发学生的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 根据目标定向理论,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必定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同伴成功又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3.正确运用奖励 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对肚子饿的孩子而言,其增强效果一定比饱食者更佳;一个“小红花或小红旗”的贴纸,可能深受幼儿园儿童的喜爱,而高中生则对它不屑于顾;可见,奖励是个别化事物,要提高奖励的效果,对奖励诱因的选择要慎重考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如果忽略儿童或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过分强调一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针对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奖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和获得奖励的乐趣,可以给那些“总是落后的孩子们”更多的信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4.慎重使用惩罚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规表现,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手段。不过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惩罚。那么,如何实施惩罚是最有效的呢? 首先,惩罚要即时,一旦发现违规,应尽可能迅速地开始惩罚工作。一些研究者指出,延迟几小时之后的惩罚基本上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再度发生。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惩罚之前有义务事先给予警告。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让人们了解到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其次,惩罚应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如果教师对同一种违规行为时而给以惩罚,时而熟视无睹。惩罚应该与特定的过错相联系,而不应与违规者的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惩罚应该指向不良行为而不是学生自身。 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在教育环境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实施的强化措施是通过社会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其它行为进行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的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批评当然不如表扬容易受学生的欢迎,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助于使外来的动机及时转化为内在的动机。而对缺点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虽然这种进步在一般学生中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肯定,使后进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尊、自爱的需要产生。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有些后进学生,由于过去长期受到奚落,已经对奖惩产生了淡漠的态度。因此,表扬与批评,都起不到外来动机的作用,这时,除了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公正的评价外,还需要“动之以情”,或从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入手,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教师,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重视,不然,就会产生意义障碍,使批评与表扬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无论对哪一类学生,如果评价不公正,不实事求是,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态度的不公正,往往是引起学生发生意义障碍的重要原因。 5、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6 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 6、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也就是说,能力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多年来,心理学家曾对影响智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 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个体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如天生的盲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先天失聪的人也无法培养高水平的音乐能力;而唐氏综合症患者则很难智力超群,等等。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否定遗传的作用不是科学的态度。同样,夸大遗传的作用,认为能力可以直接通过生物学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也是不正确的。遗传的作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二)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无数事实证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 1. 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酗酒及遭受过多的辐射或营养不良等,可能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研究还发现,母亲怀孕的年龄也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将会造成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早期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者都强调早期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期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早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供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很多画家、音乐家、书法家都是出生于艺术世家,很小就受到了艺术方面的启蒙教育;同样,儿童在四五岁时学外语,也会比成年人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少很多。 2.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则与家庭教育不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首先,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学校普遍地教育青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其次,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能力的个体差异。第三,学校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多种设备器材,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能力而言的公平教育。学校在 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开设的各种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写作小组等,到学校所在地区里的各级校外辅导机构,乃至把学生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里去接受训练,使特长不同的儿童少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 实践活动的影响 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比如,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倒油能力,宇航员高超的平衡能力,职业经理人出色的管理能力等。人格特征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殊兴趣能够促进能力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性格特征,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拼搏进取和勤学苦练的精神,能力发展7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等形式的沟通。其优点是针对性强、互动效果突出,能够切实引起b家庭环境因素 人的思考与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其优点是它可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养育以迅速将信息传达到许多人,容易产生群体效应。但是来自与大众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孩子通过随时随地模仿传播媒介的信息有时因为缺乏系统全面的解释,容易让人产生误父母的言行,因而也形成了某些与父母相似的人格特征。 解,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c早期童年经验 (4)信息接收者特征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 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要等。智力水平高的人更容易理解信息的意义,但他们接受新信息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的程度受信息复杂性调节。对复杂而合理的信息,高智商的人更容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易被说服,对比较简单的信息情况则不然。另外,新的信息能否被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接受,与信息接收者原有态度与新信息的距离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的水平就会比较低。 总之,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无法精确估算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历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论述题【10-12章】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时把某些性格特征说成是气质,有时又把某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其实,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第三,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a生物遗传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个体的遗传因素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

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d学校教育经验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的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e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成员人格的社会存在。按社会文化的功能和其对社会成员影响力的差异,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等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和促进人格的发展。社会主流文化造就社会成员人格特征的趋同性。因受不同亚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的人格特点表现出差异性。正是因为生态文化对人的人格塑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我们在研究社会文化对人格影响时,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应加以重视和关注这一因素,并设法有效地对其加以控制和优化。 综上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人格是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到底遗传与环境分别决定了人格的哪些方面?它们又是如何起作用的?目前心理学界还很难确定,相关研究仍在继续。 3、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答:(1)宣传说服者特征 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等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说服者的高可信度能够更多地转变被试的态度,研究者认为,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往往比信息本身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更重要。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越是信息不明朗,来自专家的观点比来自于非专家的观点就越有说服力。态度改变的这一原理常常被广告商所运用,在很多药品、保健品广告中经常冠以“某某权威机构授权”、“某某专家推荐”。 (2)信息特征 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容易诱发的恐惧体验的信息会促进态度改变。大量实验表明恐惧、害怕有助于态度改变。例如,多向青少年宣传吸引的危害,可以提高青少年对香烟的拒绝态度。其次,信息的组织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果信息中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即接受该信息后所产生的结果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或可期待的,该信息就容易引起态度改变。虚假广告常常利用这一点,宣称 “药到病除”、“神奇效力”等等,都是在“产品使用与疾病去除”之间建立了明确了因果关系链,以此诱导人们接受他们的药品。 (3)渠道特征 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个体间的说服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书信、电话、网络7 距离越大,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超过一定范围,态度改变的可能性也会变得很小。态度转变还与个体的认知需要有关,具有高认知需求的个体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认知加工倾向,如果说服信息有理有据,他们的态度就有可能改变。 4、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友谊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友好关系,儿童可以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真诚的关爱,因此可以消除儿童的孤独感;在陌生场合或受到潜在威胁压力的情况下,有朋友在场可使儿童感受到情感支持,增强信心和勇气。研究发现,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 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福特等人研究发现,让儿童两两组合一起看电视卡通片,朋友组合的儿童比非朋友组合的儿童获得了更多快乐,研究者观察到,朋友组合者的大笑和微笑次数更多,朋友间有更多的交谈和互相注视,也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反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行为。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冲突解决过程中,如果一方表现出谦让、分享、沟通、合作和道歉等行为,就会给另一方做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榜样,儿童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反过来,当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 另外处在友谊关系中的儿童,有更多的直接交流思想、自我表露的机会,由此他们可以获得自我了解、建立自信、“去自我中心化”的社会技能,而这些技能对成人期稳定的恋爱和婚姻关系建立至关重要。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 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答: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极心理(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全感。 (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5)正确对待得与失 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西方人赞赏“在巨大的成功和胜利面前只期许一点小小的幸福,在很小的损失和失败时就准备接受幸福的一个巨大降低”。我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西方都强调淡然对待得与失,即可以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8 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六) 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答:除保持身体健康外,还需要下面一些策略。 (1) 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 增进幸福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到亲密关系,给人以归属感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提高幸福感。研究发现与自己相似的,能够友好清晰地沟通,相互宽容谅解的人结婚,与大家庭保持频繁来往,和少数人保持亲密友谊、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 研究发现,强烈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但与人工环境没有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天气、阳光灿烂、温暖而不炎热的天气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因此,多接触这些自然环境,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 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满足胜任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任务富有挑战性,能够运用本身有内在乐趣的技能,在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成功,工作任务具有内在一致的系列目标。 (4)适度休闲 与一群朋友参加合作性的休闲活动,如音乐、舞蹈、身体锻炼计划、兴奋性活动(如水上游览、冲浪等)能够带给人巨大的快乐,休息、放松,适度休假也能够让人享受宁静中的舒适,所以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