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r——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r——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2024-02-05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

究r——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王惠清

【摘 要】以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结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建议.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7)001 【总页数】8页(P101-10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法 【作 者】王惠清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2.9 一、引言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均提出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要素投入,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攀登产业链的高峰提供了保障[1-2];同时,制造业的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3]。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引领中国制造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攀登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市场。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关系,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更强。刘军跃、李军锋和钟升运用共生评价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关系,发现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融合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加依赖于装备制造业的一种非均衡共生[4]。王江和陶磊研究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关系,发现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所起的作用更大,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更明显[5]。这与Cohen和Zysman的需求遵从论观点是一致的[6],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效率提升也有一定作用。楚明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装备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显著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效率,物流服务则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效率[7]。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非常重要。王成东和綦良群认为通过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有助于促进两大产业的发展,揭示了自组织视角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机制,指出了两大产业融合的实现策略[8]。Gebauer等指出采取服务战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能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9]。段海燕、赵瑞君和佟昕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10]。

“十二五”以来,江苏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8.84%。本文利用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程度,探析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进而实现转型升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尚未出版)。2002年和2007年的江苏投入产出表中列有42个部门,其中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和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六个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为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为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八个部门。2012年的江苏投入产出表中也有42个部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与2002年和2007年有少许不同,在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被拆分为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两个部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两个部门被合并为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一个部门,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两个部门被合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一个部门。本文装备制造业口径为金属制品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和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六个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口径为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六个部门。

(二)指标选取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业j单位产出所直接消耗的i产业产品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aij为直接消耗系数,xij为产业j对产业i产品的消耗,Xj为产业j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产品的依赖关系。aij越大,说明产业j对产业i的依赖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业单位产出所完全消耗的各产业产品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B(bij)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1就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完全消耗系数是对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全面反映,更深入和全面地反映了产业间的关系。 3.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产业j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其中,Fj为影响力系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每列总和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4.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产业i的总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其他产业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度越强。感应度系数表示为:

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行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每行总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能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三、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分析

如表1所示,2002—2012年间江苏省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比较稳定,保持在71.57%到75.13%之间,其中,2007—2012年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维持在19.04%到21.83%之间,变化不大。总的来说,工业在江苏经济当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

表1 2002—2012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比重及变化单位:%项目制造业产出/总产出服务业产出/总产出生产性服务产出/总产出装备制造业产出/总产出2002年71.57 21.19 11.49 21.03 2007年77.29 19.04 11.09 29.14 2012年75.13 21.83 13.93 30.31 2002—2007变化2007—2012变化7.99-2.79-10.15 14.65-3.48 25.61 38.56 4.02

装备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逐渐提升,从2002年的21.03%上升到2012年的30.31%,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和效益位居全省各行业和全国同行业前列,一直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在11.09%~13.93%之间,说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江苏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低层次束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相对滞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集聚[11]。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分析

如表2所示,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保持在16.48%~25.27%之间。2002—2006年,除金属制品业外的其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处于上升状态。2007—

2012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均处于下降状态,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下降了36.79%,下降幅度较大,其主要原因还是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增加值率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邮政的增加值率下降,国内快递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导致邮政业的增加值率下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增加值率也在下降,其原因可能与大量投入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变成了发表论文的奖励有关[12];批发和零售、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增加值率一直在提升,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发展、政府鼓励信息化的政策带来了相关行业的增长。

表2 2002—2012年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率及变化单位:%行业金属制品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007年增加值率18.28 22.03 26.06 22.86 21.84 23.12 77.09 47.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43.91 53.98金融40.33 73.31租赁和商务服务43.51 32.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48.89 43.12 2002年增加值率19.45 21.52 20.78 19.37 21.09 17.20 49.64 53.86 2012年增加值率22.04 24.12 16.48 20.76 21.30 25.27 78.57 43.02 54.49 54.87 35.20 42.36 2002—2006年变化2007—2012年变化-6.02 20.57 2.37 9.49 25.41-36.76 18.02-9.19 3.56-2.47 34.42 9.30 55.30 1.92-11.40-9.85 22.93 0.94 81.78-25.15-25.81 9.05-11.80-1.76

(三)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由表3所示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要大于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

耗都在3.33%以下,而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比较大。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更是达到了21.66%,说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能够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由表4可以看出,完全消耗系数基本呈现出与直接消耗系数一致的变化特征。相对直接消耗系数来说,装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在增长,但是对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增长超过了对生产性服务业完全消耗系数的增长,说明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物质产品的高投入,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足。

表3 2002—2012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表储和邮政2007 201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002 2007 2012 2002 2007 20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2002 2007 2012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2002 2007 2012装备制造业2002 2007 2012 0.051 75 0.030 16 0.022 42 0.006 32 0.001 49 0.111 53 0.022 72 0.053 13 0.010 07 0.034 73 0.038 91 0.002 02 0.003 55 0.001 70 0.085 33 0.020 67 0.011 03 0.070 16 0.042 86 0.265 17 0.015 40 0.049 24 0.042 81 0.008 38 0.045 43 0.002 95 0.141 33 0.014 71 0.017 84 0.047 59 0.017 33 0.041 91 0.031 65 0.004 27 0.018 89 0.004 82 0.041 23 0.018 09 0.021 58 0.000 67 0.000 18 0.001 30 0.046 48 0.000 23 0.040 26 0.118 24 0.240 83 0.090 05 0.171 73 0.036 26 0.114 18 0.064 04 0.019 43 0.041 95 0.021 22 0.027 40 0.012 14 0.056 78 0.026 36 0.004 92 0.042 85 0.125 69 0.000 50 0.068 35 0.000 26 0.158 38 0.012 93 0.011 57 0.013 58 0.069 63 0.016 21 0.003 60 0.001 04 0.075 71 0.039 61 0.032 55 0.088 57 0.040 28 0.023 90 0.027 78 0.013 75 0.000 00 0.045 70 0.220 05 0.030 98和务4 5 2 2 0.043 03 0.027 61 0.028 18 0.005 90 0.004 16 0.092 97

0.027 44 0.031 77 0.006 83 0.014 23 0.072 09 0.069 78 0.054 96 0.001 34 0.061 03 0.199 01 0.216 63装备制造业0.033 34 0.009 37 0.013 03 0.023 24 0.006 53 0.013 22 0.004 80 0.001 35 0.000 99 0.015 47 0.004 35 0.011 73 0.001 68 0.000 47 0.015 72 0.001 64 0.000 46 0.002 69 0.433 66 0.402 26 0.321 68

表4 2002—2012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表年份2002 2007 20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2002 2007 201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002 2007 2012 2002 2007 20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2002 2007 2012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2002 2007 2012装备制造业2002 2007 2012批发和零售0.036 53 0.006 56 0.045 90 0.009 73 0.059 76 0.050 00 0.031 49 0.008 12 0.004 04 0.122 29 0.029 53 0.061 42 0.013 22 0.038 53 0.051 16 0.003 10 0.006 99 0.002 04 0.207 18 0.063 30 0.024 3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0.072 32 0.094 22 0.015 90 0.034 90 0.025 81 0.021 06 0.167 76 0.023 27 0.082 40 0.057 99 0.368 56 0.036 03 0.064 83 0.052 74 0.011 19 0.049 98 0.006 89 0.166 75 0.032 11 0.039 55 0.056 58 0.028 32 0.062 71 0.046 14 0.008 34 0.024 07 0.009 20 0.048 90 0.035 93 0.040 25 0.001 79 0.002 02 0.006 41 0.054 79 0.000 86 0.047 68 0.292 11 0.479 93 0.173 57 0.348 46 0.077 72 0.216 52金融0.051 97 0.008 55 0.057 19 0.036 22 0.080 37 0.044 28 0.049 82 0.025 35 0.033 60 0.025 42 0.069 78 0.038 28 0.007 92 0.050 79 0.138 22 0.001 51 0.079 54 0.001 83 0.324 13 0.088 01 0.033 55租赁和商务服务0.036 52 0.026 90 0.431 37 0.030 24 0.024 08 0.120 53 0.026 86 0.006 09 0.004 59 0.094 66 0.048 30 0.064 91 0.099 30 0.045 97 0.053 49 0.033 24 0.019 34 0.001 14 0.142 00 0.398 84 0.063 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0.032 94 0.021 13 0.047 80 0.044 92 0.056 15

0.055 26 0.040 65 0.008 62 0.007 05 0.109 97 0.036 91 0.044 86 0.010 40 0.018 99 0.088 22 0.075 81 0.061 87 0.002 62 0.179 15 0.373 00 0.329 92装备制造业0.066 42 0.016 13 0.031 80 0.049 91 0.013 54 0.031 46 0.015 00 0.002 82 0.002 62 0.037 47 0.008 99 0.022 11 0.004 82 0.002 02 0.028 89 0.003 54 0.001 72 0.004 16 0.803 77 0.677 87 0.479 90

(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如表5所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在1以上,说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影响程度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投入行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一直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大,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以及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一直在1以下,说明这两个产业对相关投入行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表5 2002—2012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影响力系数表年份批发和零售2002 0.888 662 2007 0.811 382 2012 0.813 9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023 336 0.906 690 1.036 98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1.071 116 0.934 522 1.086 046 0.938 230 1.034 331 0.884 870租赁和商务服务0.913 185 1.050 047 1.142 98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0.932 555 1.054 821 1.035 163装备制造业1.236 625 1.152 785 1.051 737

如表6所示,装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一直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可见装备制造业对整个江苏经济而言非常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的感应度系数一直在增加,超过了1,说明这两个产业产出变化一个单位,其他产业对该产业的中间需求会增加,而这两个产业都属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而言,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

足,感应度系数未达到1,应该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表6 2002—2012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感应度系数表年份批发和零售2002 0.868 310 2007 0.756 039 2012 1.091 1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0.850 278 0.919 430 1.120 83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0.799 929 0.912 349 0.744 059 0.855 279 0.805 125 0.880 590租赁和商务服务0.729 182 0.812 462 0.943 4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0.699 798 0.823 343 0.696 580装备制造业2.140 156 2.089 390 1.462 240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较大,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处于上升态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率远高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都比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更强;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江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中只有少数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江苏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不高,而且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带动作用不大,因此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更好地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也提出了要培育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互联网平台经济、大数据应用服务等。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政府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并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另外,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特别是要重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的培养。

2.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附加值较低,而且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这些都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主体地位,限制了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高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比如《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提到的几个重点领域: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等,这些新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度明显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有必要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大量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没有市场化,仍然由内部提供,要引导这部分生产性服务从装备制造业中剥离出来,以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也要不断升级,控制部分传统的、低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资源投入到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高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中去,产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供给,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为产业链的高端,形成良好互动、协同发展。

【相关文献】

[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2]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J].中国经济问题,2008(1):3-12.

[3]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

(6):151-160.

[4]刘军跃,李军锋,钟升.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116.

[5]王江,陶磊.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4):37-45.

[6]COHEN S,ZYSMAN J.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econo my[M].New York:Basic Books,1987.

[7]楚明钦.生产性服务嵌入、技术进步与中国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J].财经论丛,2016(12):3-9.

[8]王成东,綦良群.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J].学术交流,2015(3):132-136.

[9]段海燕,赵瑞君,佟昕.现代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19-123.

[10]GEBAUER H,REN G,VALTAKOSKI A,et al.Service-driven manufacturing:provision,evolution and financial impact of services in industrial firm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12,23(1):120-136.

[11]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1997—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3):20-28.

[12]楚明钦.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3):79-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