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
1.第一部分是成语导入和积累训练:自()()()2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但由于电脑故障,与下文的过渡不够自然。
二、精读《自相矛盾》。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2、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4、楚人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这部分,学生对于练说文中的人物活动表现得很好,参与面广,回答也较准确,联系课文思考成语的意思水到渠成,应该说教学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发展。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时过程的设计还不够清晰,对于楚人说的二句话,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推断,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以对矛盾论这一逻辑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这里处理得不太精细,看来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这句话还要好好琢磨。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3句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
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案例
《自相矛盾》是一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它的寓意。这时,我想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对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师:同学们,学了《自相矛盾》有什么启发?
生1:我觉得做人要讲诚信,不然以后别人都不会相信你了。 生2:我觉得做人讲话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生3:我觉得一个人说话要前后一致,不然别人会笑话你,看不起你。
生4:我觉得楚国人作为一个商人,他是在欺骗顾客,是在卖假货。他不讲诚信,生意肯定做不长。
师:说得真好!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都要讲诚信。同学们,那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讲诚信的事情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1:开学时,我买了一个新书包,没背几天就裂缝了。
生2: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双鞋,结果这个星期鞋就断胶了。 生3:我爸爸前几天去卖螃蟹,夜里看不清,结果收了二百块钱假币。
生4:听叔叔说,南京有的乞丐都是假的。白天穿得破破烂烂要钱,晚上穿着西装、拿着手机进饭店。
……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礼仪之邦。诚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认为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这些“诚信危机”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生1:首先我们小学生应该讲诚信,从小树立诚信意识。 生2:我们还要宣传诚信,让我们身边的人都讲诚信。
生3:还要在报纸上、电视上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的人都以讲诚信为荣,以不守信用为耻。 五年级语文教案 ……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既然语文离不开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不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品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