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013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8

013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8

2023-07-19 来源:乌哈旅游


试卷类型:A

2013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二

历史

答案

适用地区:大纲地区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全册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用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黑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4.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2011·全国卷] 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2011•四川德阳三诊)贾谊上汉武帝《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射并进,而归命天子!“贾谊的建议 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变革 B.主张实行分封制以保卫中央安全 C.直接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 D.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2010•广东卷)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4.(2011•安徽合肥第三次质检)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阙,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聘关系的变化,其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盛行 ②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③商业经济的繁荣 ④理学的兴起

A. ②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2011•宁波二模)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A B C D

宣政院辖地6. [2011·江苏卷]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7.(2011•四川德阳三诊)1733年,荷兰在中国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对上述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清王朝时期东西方贸易仍旧频繁 B.荷兰商人应该是在广州购买到的茶叶 C.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在清朝不断地提高 D.荷兰仍保持着海上马车夫的优势地位 8.(2011•四川德阳三诊)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A.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观点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9.(2011•浙江宁波)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年 地区 欧洲 中国 1750 23.1 32.8 1800 28.0 33.3 1830 34.1 29.8 1860 53.6 19.7 1880 62.0 12.5 1900 63.0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0.(2010•四川卷)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1.(2010·黄冈3月质检)近代史上,一批爱国诗人通过以诗写史来谴责列强的侵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其中张维屏在著名诗篇《三将军歌》中写道:“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这首诗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下列哪一场战争中抵御外侮出现的英雄人物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10·绵阳二诊)1721年,康熙帝批示:“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在近代先后打破这一禁令的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黄埔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辛丑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 [2011·四川卷] 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14. [2011·安徽卷]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5.(2011•安徽合肥第三次质检)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如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6. [2011·全国卷]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7.(2010·广西三市联考)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所指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8.(2010·重庆二调) 阅读《重庆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表(1 900-1 911)》,判断下列哪一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重庆海关 出口(银两) 进口(银两) 1900年 1056790 430557 1911年 17803414 12559400 商品种类 生丝、猪鬃、牛羊 皮、烟叶和大黄 洋纱、洋布 A.该时期重庆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该时期近代工业已为重庆经济的主体 C.重庆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20世纪初重庆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20.(2011•武昌5月调研)12月25日发表通电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要求惩治罪魁,以谢天下”。这指的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

21. [2011·北京卷]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22. [2011·广东卷]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3.(2011•山东枣庄二模)下图反映的是1912至1920年的中国民族企业年增长率,该统计图所能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民族企业进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 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中国民族企业从此走出了困境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4. [2011·江苏卷]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5. [2011·课标全国卷]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11•河南新乡)(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

“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30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6分) 27.(16分)(2011•广西南宁第三次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指出,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的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摘编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枓二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摘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枓三 袁世凯的“革命”在形式上是满汉易位,本质上则是传统的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袁世凯敢于逆时代潮流而动,主要是他头上戴的帽子是新的,但脑子是旧的。……在他看来,旧脑袋非得一顶旧帽子框着才相称、才妥帖。

——摘自《变局》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对待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失败后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3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说明“武昌发生的那些事”使“古老的中国”被“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3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中“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和“旧脑袋”各自的含义,(2分〉并结合史实说明袁世凯的“脑子是旧的”。(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的不懈努力及其最终结果。(4分) 28.(2011•唐山二模) 材料一 五四运动大事记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6日,北京、上海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 5月7日,上海召开国民大会,通函全国断绝与日本的商业关系。 5月10日,上海商会致书北京中华总商会,反对对日妥协。 5月20 日,北京商会决议,抵制日货,武汉商会响应。 5月25 日,南京下关码头工人拒卸日货。 6月1日,上海工商界组织游行讲演团。

6月6日,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求新厂、浦东各厂工人罢工。南京罢市、宁波罢市。

6月10日,沪宁杭甬铁路工人、各轮船水手全体罢工,天津、汉口、济南罢市。 (1)从材料一中,找出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它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已过去九十多年,九十多年间,人们不断反思,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五四精神:

蔡元培在《去年五四以来的回顾与今天的希望》中说:一年以来,因为学生有了这种运动,各界人士都渐渐地知道注意国家的重要问题。这个影响实在不小。

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说: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

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争论问题第三国际还是第零国际》中写道:中国革命到五四运动已加入到俄国的十月革命所开始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6分)

试卷类型:A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二

历史 参考答案

1.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古籍的传统分类法。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史部收录史学著作,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录文学作品。汉乐府显然是文学作品,故选择D项。

2. 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制度,“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增加诸侯国的数目,从而减小其实力,这样就可以消除其对中央的威胁,所以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答案为D。 3. D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4. 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看中金榜题名之人”是受科举制影响,①对;计较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说明②③正确,但这种社会风气与理学无关,故选A。 5. C 【解析】我国古代第一个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统一性政权是元朝,观察四幅地图可以看出,C图中有“宣政院”“行省”等地方区划,由此可知这是元朝疆域图。A是西周,B是秦朝,D是清朝。故选C。

6. C 【解析】 本题以明朝张翰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张和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把握明朝时期经济特征和材料信息,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材

料突出农末业适均,强调比例适当。A项与作者主张相反;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7. B 【解析】从材料不能看出东西贸易是否频繁,也不能看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低,18世纪荷兰海上优势已经被英国取代,因此ACD都是错误的。1733年是清朝中期,实行闭关政策,但开放广州进行对外贸易,所以其茶叶应该购自广州,B正确。

8. C 【解析】本题比较基础,A是王夫之的观点,D是顾炎武的主张,都可排除。BC都是黄宗羲的主张,但根据提干中“播送民主”的限定,可知C符合题意。

9. A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我国制造业甚至一度领先于西方,①错误,但进入近代以来,差距逐渐拉大,民族工业的兴起并没有缩小这种差距,②错误。答案应为A。

10. A【解析】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11. A 【解析】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三位将军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为国捐躯,体现了拳拳报国之心。故答案为A。 12. C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康熙帝认为西洋人是小人,不明白中国人的大理,以后只要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就可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这一禁令的条约有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因为《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答案为C。

13. A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施政措施的目的。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时间“1898年8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颁布的命令是在戊戌变法期间,再结合材料内容和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意图不包括A项。

14. C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项是洋务派,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项是顽固派,“天朝上国”,故步自封,狂妄自大;D项为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强调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1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只要皇帝下旨,变法就会顺利推行,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A、B不能从材料中得出,D与史实相反,故答案为C。

16.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时间和“懿旨”可知发布者是慈禧太后,结合所学

知识科举考试开设经济特科是戊戌变法的措施,停止经济特科并恢复“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应在戊戌政变之后。故选择B项。

17.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属于难题。解答此题关键是弄清第一次反思和第二次反思所指的历史事件。第一次反思后学习西方,体现在洋务运动上;第二次反思是学了西方仍然失败,指的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但后来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依旧未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此后的反思是新文化运动,故选D。

18. B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高难度题。解题关键是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正确阐释问题。从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近代工业已经成为重庆工业主体的结论,中国近代工业只占很少的比重,故B正确。

19. D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调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图A是鸦片战争后被割占的香港;图B是辽东半岛,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归还中国;图C是1860年《北京条约》被俄国割占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图D是《马关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台湾地区,故D正确。

20.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护国运动的理解,根据时间“12月25日”和 “元首谋逆”“自为帝制”等信息,可知这是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所以答案为B。

21.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应紧紧抓住“1923年”这个关键点。此时国共尚未合作,故A项错误;赞成社会主义的占多数,故B项错误;此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故D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

22.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随着近代企业创办,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改变。题干材料出台的大背景是:20世纪初,清朝统治集团的许多高官大吏及最高统治者意识到振兴工商为国家富强之根基,在中国近代掀起一股重商社会思潮。题干材料的大意是: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获侯爵,李鸿章获伯爵,其余的不少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竟连男爵都没有得到,现在一些创办实业的工商人士却获得了子、男等爵位。尽管获得这些殊荣者大多是工业巨子和富商大贾,但对扫除千百年来的贱商意识,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故选择B项。

23. 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我国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没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也没有真正走出困境,所以③④应排除,答案为D。

24. A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初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思想影响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时代特征和材料的理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材料中作者宁肯国粹消亡,也要使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重建儒家信仰,排除B项;20世纪初,康梁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自然选择,排除D项。

25.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对比。“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26. 【答案】(1)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3分)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2分)

(3)认识: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市场;英国棉制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速度远不能满足英国纺织利益集团的要求;纺织利益集团积极策动侵略,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6分)

【解析】本题以棉织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迁移和阐释能力。(1)结合材料是基本,同时注意不要就事论事还要从点到面,建立经济作物与商品的关系甚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2)对中国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英国的影响注意是有利方面,经济角度是主要的;对印度的影响一定要把握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即两个方面

的影响。(3)结合工业革命同时有效地结合材料。。 27. 【答案】

(答案分值做相应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弄清“不同态度”指的是什么,然后再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后一问要求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按照题目规定的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概括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即可。说明袁世凯“脑子是旧的”从其复辟帝制的表现来分析。第(3)问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概括出反袁斗争的主要史实即可。 28. 【答案】

(1)关键词:商会、抵制日货,罢市、罢工等。

说明:五四运动的有力支持者来自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0分)

(2)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起了带头作用;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第(1)问,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频繁”出现的观点,然后根据其反映的阶级性分析说明的问题。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出其历史作用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