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龙译:唐蕃会盟碑研究——李方桂、柯蔚南《古代西藏碑文研究》摘译之四 两个字:kvem-kevu,即检校,“acting”。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旧唐书}16/2b)。为 第26--27行Yin—ch’ing Kuang—lu Ta—fu银 了与汉文史籍相符,这里藏语碑文有kem—kevu, 青光椽大夫,徙三品衔。YangYu—ling(裼於陵)於公 “检校”(acting),但汉语碑文里无。 第40—41行这里,藏语碑文官衔有一部分 元820年任此职(《旧唐书)16/2a)。 第28--29行T’ung—I Ta—fh通菇大夫,正四 看不清楚,但可根据汉语碑文补出。割元鼎於公元 品下衔。韦绶公元821年任此职(《旧唐书)16/8b)。 821年任此职(朝政大夫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同时 史载没有提及“守”(provisionally),但在藏语碑文中 为出使吐蕃唐朝使团正使(Head of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Tibet)(《旧唐书)196b/14b)。 有此字。 第42--43行 根据《新唐书}216b/6a所载, 第30--32行ChaoTsung-ju赵宗儒於公元 821年任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旧唐书)167/2a)。 割断老是右司郎中,并受命为唐蕃会盟时出使吐蕃 藏语碑文准确地加上了k—em-—kevu(检校,acting)- 的副使。这里dza(左)这一解读有疑,因为碑文残 字,但却漏掉了“守”(provisionally)。汉语碑文上述 损严重,而且与汉文史载不符。佐藤长解读为tsa 两个词都漏掉了。 (左)。 第33—34行裴武的任职(太中大夫礼部尚 第44—49行这两位官员的姓名和官衔都不 书兼司农)时间不详,但是在公元821年唐蕃和盟 好辨识。根据唐代史料,他们应该是李武和李公度, 不久,他转任镇州行营供军使(《旧唐书)16/12b)。 都被任命为唐蕃会盟出使吐蕃使团的判官(《旧唐 第35--36行Liu Kung—Ch’O柳公绰於公元 书)196b/14b)。 821年任此职(正议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旧 唐书)16/9a)。藏文里有z—hi—vu,“守”(provisionally) 【责任编辑 索南才让】 字,汉文没有。 【校 对 梁成秀】 第37--39行Kuo Ts’ung郭锥公元820年任 ・书讯・ 《简明藏族史教程》面世 周毓华、彭陟焱、王玉玲编著的《简明藏族史 态,学术性强。 教程12005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内容详实,线条清晰。该书主要介绍了从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全面阐述 远古时代至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内容 了从远古时代至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藏族历 详略得当。该书在吸收和借鉴其他藏学研究成果的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首先记述了藏民族从起源到发 基础上,在内容上弥补了同类通史类著作的缺憾, 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次,将藏民族置于整个中华 在史料利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全书以时间为经 民族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反映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 线,以历史事件为纬线,在历史纵横发展的过程中, 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西藏地方与中原地区各民 不仅记述了藏民族产生、发展、进步的整个历史进 族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历史。因此,该书不 程,同时体现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交往的历 仅是一本关于藏民族本身产生、发展的历史书籍, 史。该书还简要介绍了藏族的经济、宗教、文化等方 而且也是关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藏族与其 面的发展过程。 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联系的关系史。该书具有以 三、史料丰富可靠,观点明确。该书充分利用 下几个特点: 汉文、藏文和外文资料以及考古和实地调查材料, 一、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该书首先在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藏民族自身的发展历史以及 上体现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该书是编者在十 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交往和藏族与其他各 多年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众多藏族历史书籍编 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历史过程。体现了西藏是中国 写而成。不仅体现了编者的学术思想,而且吸收和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 借鉴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 要的组成部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是 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反映了当前藏学研究的前沿动 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一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