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全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全解

2023-05-12 来源:乌哈旅游
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全解 第一首:《望天门山》古诗全解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词释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背景知识】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

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诗句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

天晴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

人倾倒折服。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写景状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美景,诗人用水墨写意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西湖山水那变幻流动的光与色之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后两句承接上面两行,把西湖的宜晴宜雨比作古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整首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总分结合,结构严谨;在修辞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生动呈现了西湖那妩媚多姿的神态。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第三首:《望洞庭》古诗全解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词释义】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