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医生》读后感
终身纯洁,忠贞职守。
——南丁格尔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生命之初,当你与母体分离剪断脐带的那一瞬,一个新生命体降临在这个世界。微风吹拂山谷浮动青草露珠,蒲公英随风飘起,是否还记得,你还未睁开双眼,她温暖的抱你在怀,微笑着看着你第一次啼哭。这个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产房。
或许,她们才能正在看到生命绽放的美丽和纯粹。何晶,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具备善良 宽容 勤奋 勇敢优秀品质的进修产科医生,她从小单亲家庭长大,并不富裕,在来三江医院之前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小产科医生,来到全省最优秀的三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她只是一个进修医生,一没有高高的职衔二没有厚厚的家底,仅凭借自己的努力,对于医生这个工作的
责任和承诺,坚定的信念,得到医生护士领导乃至病人和家属的认可和欣赏。
何晶虽然是一个普通进修医生,后来得到医院领导教授的认可,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她纯熟的手术技术,她来自山区基层医院,没有像肖程那样海外留学的经历,但在面对产妇大出血,肖程采用新技术大机器昂贵的手术方式,而何晶虽然没有肖程那样出色的海外经历,她采用传统但熟练的凝血酶灌注的方式,帮助大出血孕妇脱离生命危险,用简单的方式且经济便宜的方式解决了肖程手术的失误。她的这些做法,对于我平时的工作,让我学会很多,有时候不一定昂贵复杂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凡是做事要找到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遇大事冷静沉着,也是我从这部剧中感悟到的大道理,一个医生沉着冷静很重要,这部剧里凡手术遇到意外情况,剧中无论何晶肖程还是其他人都是如此,剧中一幕让我记忆犹新,郑伟这个人物虽然不是一个好角色,他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医院遇到意外事故,工地人员施工不巧遭遇雷劈,他先是冷静滞后下属警察准备工作,外联现场电话指挥抢救,赶到现场用纯熟的技术拯救了心脏停止跳动52分钟的病人生命,令人钦佩。在我的工作中我认为我也应该学习医生这种沉着冷静的做事态度,遇事不激动先冷静想好解决方案,逐一解决问题一一攻破难关。
犯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一个医生面对一条生命责任重大,工作中除了倍加仔细认真一丝不苟,一辈子总会犯错误,有些人面对错误敢于承担,有些人选择逃避,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错误。剧中朱爱萍,人不算坏,典型物质主义,在给病人做产检的时候因为一时的疏忽没有检测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至孩子生下来铸成大错,却还不敢承担,死不认账。在给另一产妇做手术时,作为主刀医生一时疏忽把纱布遗漏在产妇腔中,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后院领导追查不敢承担错误一再一小怕事,何晶却敢承担一切责任,这是人与人
的差距。
一个人在社会中可能扮演多种角色可能在家是父母儿女,在外是职员朋友,可不论作为哪个角色,都要对这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负责,在生活工作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问题,犯错误也好,责任重于泰山。在公司我是一名员工,我就要对我的工作负责,对领导负责,对
同事可客户等等负责,犯了错误及时解决问题并勇敢承担责任,这是我必须遵守的准则。
说话注意场合,片中魏丽丽曾提醒何晶说话做事注意场合,这是褒义的,有时同样一句话换一种方式表达意味也就不一样,正如何晶初来乍到,办公室里人问她如何看待肖程的研究课题,她直言不讳,但办公室里人却告诉肖程,幸好肖程是一个大度的人不计较,当然何晶这种单纯善良直言不讳的品质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今后工作生活中,我定做一个言出必行,
注意分寸,不背后嚼舌根的人。
团队,剧中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同心协力,手术前还需要主任医生大家一起讨论病人病情商讨手术方案,方可实行手术,手术中需要主刀副刀,麻醉师护士乃至最重要的病人完美配合。现在社会凡是成功者必然有他背后努力的团队配合,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不是众望所归,乔布斯创造了苹果背后除了他多年的辛勤努力,还有他身后优秀的制作团队,各尽其能,各出所长,马云成为亚洲首富的同时,也是靠他的阿里巴巴团队多年的努力的成果,一个优秀的企业公司,除了好的点子好的经营策略,团队精神也同样重要。我作为我们公司优秀团队中的一员,我很荣幸公司可以录用我,我也会尽我所能,努力做好分内工作,努力协助领导和其他团员工作,虽然我工作之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过,我工作之中犯的错误希望领导可以严加批评,我定会努力改之,今后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宽容
待人,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王春蕾
2015年1月10日篇二:读书笔记之《只有医生知道》
读书笔记之《只有医生知道》
曾经很小的时候,自己总会疑惑,不停地追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年少的好奇推动着自己不断思考,寻找着答案,而父母也从来都是善意遮掩事实本来的真相,虚构一场惊心动魄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之旅。一个孩子便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当我们享受着生命带来的律动时,我们不经会想我来自哪里,我怎样来这个世界,真的是父母口中从天而降的宝贝吗,追根溯源我们来源于一个人世间最单纯物质 :受精卵,一切看似简单而普通的生命,其实历经着
的是分裂,增值,生长,出生的艰辛历程。
只有医生知道的事情太多,产科医生更是站在生命保卫的第一线,有悲伤的,喜悦的,众人所知的荣耀,不为人知的苦楚,作者以自己作为产科医生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轻松愉快的口吻,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也诉说着自己在医院的所见所闻,
医生这个可爱的群体,让人钦佩让人欢喜。
女性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中承担孕育、养育、教育等诸多角色,女性的健康状况以及一位母亲对待健康问题的观念都直接影响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从小女孩到青春期,再到成年、中年、跨越更年期最后到达人生的暮年,女性的一生都在发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从幼稚青涩到懵懂不谙世事,从初为人母的喜悦和慌张到中年的沉稳和沉重,从更年期的焦躁和困惑到老年面临日益衰退的体能和精力以及生命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完全无法预料的种种变数,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经受考验,但是往往有太多的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基本的保护与护理常识,未能突破家教与社会的束缚,当精神与身体再无承受之力,
悲剧也会相继发生。洁身自爱,与父母良好地沟通,才能让年轻得心能够更加成熟与稳重。
作者也以一个医生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惊叹孩子的出生是一件多么不易的苦力活,一个健康的孩子的诞生总是牵动着医生与他的父母的内心,每一个环节医生也不能有半点马虎,露盆,出产,脐带的结扎,胎盘的摘取,婴儿的护理,或许是长久以来电视剧红留给大家的印象只是孩子的医生哭闹便是整个过程,这样便让天下的父亲都以为生孩子是个简单的活儿,其实不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生熟练的技术,每一个环节中的出错都可能导致一失两命,所以,无论何时,医生都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们用他们的
双手确实托起了我们生命的开始,并且一直保卫到老。
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言描绘出实习医生的成长历程,理论与临床确是千差万别,年轻的医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不断地提高,这当然需要老一辈以及群众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无数次得批评与教训,让他们用血得教训去成长领悟,每个年轻的医生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
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为了拯救生命,他们也不得不付出不得不去努力。
回观现实,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这个群体多持神秘感,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大众一提到医生甚至不寒而栗,人们与医生之间产生了隔阂,长期的误解与埋怨下,杀医事件频发,整个社会对医生这个崇高的群体曲解与仇视,再加上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怜悯倾向,让社会并不能真实地接近和了解这个有血有肉的医护群体,医生是一个鲜活的群
体,不管白天黑夜,每一天他们都在前线为救死扶伤而努力,他们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走在学医的道路上,路漫漫,需要你马不停蹄得向前奔跑,我热爱这项崇高的事业,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尽管这是一项高强度,高风险,高付出的职业,但是救死扶伤,致力于改善医患关系的使命依然明朗。此时,指尖流出的心声是最诚挚的情感,我很怜惜与钦佩在工作岗位上日夜付出的医生,我也热爱这个群体,当一代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之后,相信未来一切都更加美好。篇三: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好医生读后感
浅谈《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
在xx科工作至今已经六年有余,但是,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却是我从未深思的问题,直到读书月看到《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这本书,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
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在此谈谈我的感想:
一、医患和谐,从沟通做起。医务工作是求真,更应当是求善的工作!如何求真?如何求善?医患沟通必不可少。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尤其是对于语言的作用,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往往也会忽略。书中19页所举例子,一位妇女让两位医生看他父亲的肺癌病理检查报告,问医生自己的父亲还能活多久。一位医生说:“两年后90%的患者会死
亡。”女士听后放声大哭。而另一位医生详细地向妇女解释此病的发病原因和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告诉妇女:“只要按时吃药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患者的心情愉快,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两年后10%的患者还活着,不要失去信心。”这位女士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沟通的重要性,说话的技巧性使患者的担忧、焦虑和消沉
的心理压力会得到减轻,家属也建立了信心,也保证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沟通要以德为先,以服务为魂。注重医德素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医务人员注重个人的医德素养,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职业者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医德是每名医务工作职业
者必备的
一种素质,只有我们把医务工作当成一生的奉献,热爱这份工作,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尽己所能为病人服务。书中37页举的例子让我影响深刻,患者每次想说话时,都被医生打断,自以为是的认为患者缺乏锻炼,殊不知患者是一名邮递员,每天要走7小时的路。这在别人看来是一个笑话,
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巴掌扇在医务工作者的脸上,那么让人深思,让人醒悟。
三、增强“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理心”即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可患者的情绪表达,承认感情的重要性,让患者知道医生与患者的烦恼在感情上是一致的,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书中124页所举例子也很典型,刘女士一连三次去眼科,医生诊断都是“同上”,但她一直坚持做检查,直到第四位医生才确诊为“视网膜脱落”。这是医生严重失职,没有时刻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的表现,最后医院向刘女士道歉,同时召开医院内部会议,强调维护患者利益,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有很多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有待提高,很少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待患者,只是简单问问身体情况就进行处理,导致患者花钱多见效小。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患者的心里,而不是医院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不能只考虑为了个人提成和收入,让患者产生看病难、看
病贵的思想,导致医院的声誉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待患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争做一名合格
的医务工作职业人
员。
联系到自己平时的日常工作,让我明白,其实,想要做好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就需要在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想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与患者心的沟通才能建立医患之间真正的信任,才能让患者的内心告别冰冷的寒冬,才能建立和谐的医疗关
系。篇四: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客观辩证全面——《日瓦戈医生》有感
12170207张子业
暑假里闲来无事,想找本书来看看,许久没有看小说的我想找本小说来看看。寻觅许久后,都没有找到我想要看的。最后,无意中在手机的小说软件的推荐中看到《日瓦戈医生》,
以为与医学有关,于是我决定看一看。
显然,当我慢慢的读开《日瓦戈医生》时,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部刻画了俄罗斯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等近45年的历史的小说,并不是我一开始认为的与医学有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一生为主线,以不同于那个时代大背景的视角来客观辩证全面地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诗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也因为《日瓦戈医生》一书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作者是位前苏联
作家,让刚开始阅读的我很容易将这部小说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联系起来,认为《日瓦戈医生》也是一部“红色经典”,是歌颂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时代小说。然而,当我逐渐向小说深处阅读时,我意识到,这部小说与那些“红色经典”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小说的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遗弃,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日瓦戈10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日瓦戈成了孤儿。后来他被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后发现,他的生活、家和原来有了天壤之别,他的家变成了几十户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布尔什维克党将他的家变成了公共财产,人们理所当然地占用着他们家的私有财产。而他的妻子东尼娅、儿子、还有岳父格罗梅科只能住在一间小屋子内,生活物资也很紧张。后来在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的帮助下,日瓦戈一家搬离莫斯科,到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在瓦雷金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然而日瓦戈在这里生活得并不开心,他既不能行医,也不能做自己的爱好——写诗。后来他去瓦雷金诺旁边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在那里他遇到了在一战中的战友——拉拉,也是他的情人。然而在一次回家的途中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后来日瓦戈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后逃回尤里亚金市。而东尼娅他们已经回到莫斯科从那儿流亡到国外。红军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他的弟弟将他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后来日瓦戈离家出走,在电车上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路上,走完了他人生的最
后一段时光。
读完《日瓦戈医生》,我感慨万千。与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红色经典”所不同的是,我在读完《日瓦戈医生》后并没有一种受到鼓舞心潮澎湃的心情,而是有一种十分矛盾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庶民的胜利这些很早就形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正常人的生活被战争被革命而破坏。小说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作者强烈批判意识。让我有种作者在反对十月革命的想法。也难怪这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帕斯捷尔
纳克在当时受到许多谴责与批判。我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资料查阅。向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想通过这篇小说来传递的思想和观点。经过一些时间后。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对十月革命,反对共产主义事业。在小说中,日瓦戈医生曾经这样赞赏十月革命,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显然,日瓦戈以及作者都是赞赏十月革命的。然而,不同于许多“红色经典”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并没有盲目地赞扬布尔什维克赞扬苏维埃。他以客观辩证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那个时代。他不仅仅是革命、共产主义的支持者,他更是人民、自由、平等、尊严的支持者。日瓦戈医生的家庭在那个时代应该属于资产阶级家庭,有剥削人民的性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像这样的人都是恶的,都是压榨剥削人民的。日瓦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个具有仁慈心的医生,是个善良的人,不应该受到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例如日瓦戈被游击队强行劫持限制其人生自由,这是作者所强烈批判的,也反映了在大革命时代,自由平等意识的丧失。许多人打着革命的旗号为自己谋利,要想知道,真正的革命革的只是与人民群众作对的人的命,而不是像日瓦戈医生这样人们利益的维护者。我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面就比前苏联的共产党要做的好。共产党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规定,反映出了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格尊严自由的理念。帕斯捷尔纳克并没有被大时代的潮流所迷惑了双眼,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客观辩证全面地省视这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显然,事物都有其辩证矛盾的两面,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被大潮流所“挟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去背道而驰,反对时代的潮流。只是我们要保留自己的观点,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并不是“红色经典”,它是一部闪烁着批判锋芒的巨著。这部小说,给了我对历史和现实新的看法和认知角度,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将以辩证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对待人,看待事,处理工作等等。篇五:《只有医生知道2》 读
书笔记 3000字
《只有医生知道2》读书笔记
网上很早就有人推荐《只有医生知道》这本书,当看到作者是协和的有二十多年经验的妇产科医生我一下就起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作者的身份使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产生了信任,去年我好奇满满的买了书,一个月就一口气全看完了,大呼精彩。后来得知《只有医生知道2》出版了,不多想便买来一阅,书刚到手翻了几页,那几段内容里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医者有仁心”这种在我们社会的医患关系里几乎已经无法感知的东西,大感认同,待
有时间便拿出来翻看一二,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完全书。
书中写了一些作者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对女人的忠告,值得每个女性去关注。书中还描述了什么是好病人,如何与医生沟通最有效,值得每一位病人和家属读,书中刻画了几位好医生的形象,值得每一位医生学习。书中还有不少妇产科的技术技巧,值得妇产科的医护学习。书中也写了不少中国特色的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憋屈,患者的不理解。通读全书,作者行文流畅,其中不乏幽默之笔,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协和医院和对医疗环境、制度、医患关系的不满。从她的书中我才了解到了协和并不是我原以为的那么完美,至少对于医生本身是如此。工作环境的艰苦,办公环境的不如意,医生超负荷工作。这些似乎在任何综合
三甲都有的情况在协和也都有;让作者无奈的医院、科室的人事制度;不
通情理的家属大打出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都不放过。这些多少都会让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立志从医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大小医护工作者们有些心灰意冷。再来细细分析一下这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值得人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生活中看病的误区
医学是一门非常需要专业性的科学,而这本书最亮眼的地方就是作者本身就是协和医院
妇产科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专业医院里的专业人士,作者利用她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很多专业内容的讲解都非常的细致到位,能够真正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讲解一些女性生理疾病,破除一些误区。书里讲到的好些个例子都是看起来蛮现代的女性,但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认识都让人蛮无语的,其实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常遇到,那种几个月不来月经还不去医院检查身体自己在那边瞎担心的女生,我只能说你们多少年书都白念了,那种观念和想法简直是无知加陈旧。另外可能也是因为文化和观念的问题,我们中国女性对于妇产科方面疾病的认识都非常的有偏见,忌疾讳医到了一种离奇的程度,很多都是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剧,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时常上演。作者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在书里写万一遇到一个什么病什么痛,你自己应该折腾点啥,这可能跟作者是个医生有关,虽然有些养生之道
确实非常科学有效,但大部分时候,专业的事情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来诊断,哪怕我国就医
环境恶劣,在可能的条件下,不舒服了还是早上医院为妙。那种做个b超都跟签生死状一样的姑娘都意识不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在我们父母身上经常会遇到,自己生病自己就给看了,买点什么药,吃点什么土方子,殊不知除了延误病情还可能加重疾病对身体的损伤。
另外,对于妇产科疾病,作者是临床大夫,介绍了治疗的情况,但作者也说,“上医治未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知道预防,那么生病了不舒服肯定是要去医院的,到了医院只听专业意见就好了。对于如何防病,作者没有说,我想这还是作者身份决定的,不知道这是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了。不过如果作者花些笔墨向我们讲述一二我认为会更加实用些。
二、医院制度的不合理由来已久
协和医院是中国最权威的医院之一,“全国人民上协和”,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
一句话,这其中既能感受到协和的地位,也能感受到作者身为协和一员的骄傲。所以正如书中很多内容是关于作者如何从一个实习医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的成长过程,能够让人看到协和这样一个特殊的小社会环境下,医生如何学做人、学做事、学选择。好在是作者本身给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想认真做个好医生,扎实学好技术,能治病救人,同时也别让自
己太憋屈了,所以这里俗气地讲她虽然有时候有些吐槽,但最终传递的是
一种正能量。其实放在各行各业里,会发现她说的那些个人那些个事都似曾相识,在我们各自工作的环境当中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自己身上过。作者也没有什么顾忌,医院里的很多短也揭了揭,比如哪些看起来头衔高远的教授级医师其实根本“拿不起刀”;收红包这回事儿在医院里是常见的,但也有个怎么收的收法等等,这就牵扯到医院的管理制度,这点很重要。很多东西遮着掩着看起来越发不是那么回事儿,说开了反而还能理解。人于大环境之中,谁不是一颗尘埃,读者看着协和的专家多厉害的工作啊,结果在人家的描述里,其实工作也苦的不行,大有人熬不下去了,但任凭你小医师吐槽暴躁发泄狂躁又怎样,多的是比你更大更好的萝卜,等着你眼下占的这个坑。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这种事情真是比比皆是,感同身受啊。不管医院大小,合理的人事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
保证医院的健康稳定运营,也才能保证医院真正地能够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
三、医患关系日趋恶劣
医患关系的矛盾由来已久,又越来越激烈和突出,看病作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个生活环境里实在是太有得说了,作者是医生,所以站在医生的角度可以说出很多医生和医院的不易。广大读者多数时候的身份是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现在国内的就医
环境,估计都只剩下一
声叹息,除了少数顶层人士,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讲真的好辛苦好难。上有卫生局、医保、
医院等行政机构,内有蛮横无理的患者家属,外有添油加醋不顾医学专业事实的媒体,敢问哪个行业能像医生这样重重包围,而他们仍然秉持着当初的誓言坚守在岗位上。对于医护工作者的环境、医患关系的问题,固然人都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事物的本能,我倒是觉得能从医生的角度去看看他们怎么理解看待如今的医患关系,是个好事。虽然不能保证哪怕是协和这样的医院的每个医生护士都能把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当做自己的工作信条,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人生三观负责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