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2020-07-17 来源:乌哈旅游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一、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设市、镇的条件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根据我国民政部制定的城市设市标准(国发【1993】3号文件),按地区人口密度分为三档(≥400人∕k㎡,100~400∕k㎡, <100人∕k㎡)分别以14项指标来确定设市。14项指标以≥400人∕k㎡为例主要有:非农业人口,≥12万人,工业产值>15亿元、第三产业占GDP>20%、自来水普及率≥65%、道路铺装率≥60%等。

根据民政部1984年《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规定,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镇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2.经济发展水平 3.政治组织

四、古代的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和军事

五、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导致城市快速发展,出现大城市、工业城市。 六、当代城市的发展: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七、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现的过程。 八、规划的最基本特征

未来导向性——以未来作为目标趋向,为未来的行动指明方向

由此决定了规划的属性:目标、选择性、前因后果性、实证性和规范性

九、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1.土地使用的配置 2.城市空间的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十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十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不包括科学性 十三、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P13)

1.主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作《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次线: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代表作《管子·度地篇》:“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十四、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P18) 1.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 2.古罗马 3.中世纪 4.文艺复兴

十五、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康帕内拉:太阳城

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傅里叶:法郎吉

十六、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脉络(弄清数三个理论) 两条主线: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散)

2.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运动(集中)P25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十七、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1933年《雅典宪章》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 1981年《华沙宣言》 1999年《北京宪章》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1)《雅典宪章》(1993)

1、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2、重要贡献和核心内容: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3、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事是一切建设工作成为关键, 4、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5、城市规划事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1、强调了人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以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倡导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3、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公众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十八、城市规划阶段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十九、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近期规划和分区规划 二十、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二十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 二十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程序 1.组织前期研究 2.组织总规纲要编制 3.组织总规成果编制

二十三、总体规划的审批 二十四、《城市规划办法实施细则》:数据、图纸比例

市(县)域的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二十五、城市发展条件的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

①区域条件(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

②自然条件(地理条件、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土壤) ③自然资源(矿产、动植物、土地、水、气候) 2.社会要素

①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行政区化的演变 ②社会制度:社会建制;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法律政策

③人口发展: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劳动力架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名族成分;计划生育政策;聚居趋势;居住流动情况

④地方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建筑风格、文化发展状况、社会风尚 ⑤民俗民风:世界观、生活方式、交际形式、公众参与意识 3.经济要素

①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银行储蓄、外贸进②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③经济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年均固定资产收入额

④经济结构:工农业比重、三大产业比值、轻重工业比值、产业的科技含量比值等 ⑤经济成分:国资、合资、独资、股份、个体

⑥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曲线、经济发展目标、三类产业中各类产业的增长率 ⑦经济布局:集中、均衡、分散、轴线 二十六、城市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1. 区位分析法:地理位置分析、空间距离分析、空间相对关系分析 2. 自然条件分析法 3. 历史分析法 4. 动态分析法 5. 系统分析法 6. 图表分析法 7. 数学模型分析法 8. 概念模型分析法

二十七、城市性质的含义与特征(P173)

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特征:动态特征、多元化特征、纲领性特征、主客观结合的特征 二十八、确定城市性质的作用(意义)

1. 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城市在区域范围内合理发展,做到真正发挥每个城市

的优势,扬长避短,协调发展。

2. 为确定城市合理发展规模提供科学依据。城市规模是否合理,主要表现在城市职能作用

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3. 可明确城市内部及城市所在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项目及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十九、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方法:定性、定量、比较、综合 分析法 三十、城市类型(看一看)

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国际交通枢纽、国内交通枢纽、信息中心、重要国际组织集中设置的城市、科技教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旅游城市 三十一、不同城市类型的城市性质 北京、上海、深圳、徐州 三十二、城市规模的含义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有三部分组成: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三十三、城市人口调查分析的意义 人口数量与构成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 用地多少,

2. 公共设施与文化设施的内容、数量与能力,

3. 交通运输量 、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的等级与指标, 4. 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

三十四、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

1、年龄构成: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2、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

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3、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它对于城

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都是有密切关系。 4、劳动构成:(1)基本人口 指城市主要职能部门从业人员:如支柱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2)服务人口 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它的多少随城市规模而变动

(3)被抚养人口 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它是与就业相关的。(P179)

5、产业与职业构成: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 、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 6、文化构成: 随着知识经济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劳动力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文化构成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十五、城市用地属性(详细看书P57)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三十六、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P79)了解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勇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十七、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指标级别 Ⅰ Ⅱ Ⅲ Ⅳ

2.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分类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分级 用地指标( ㎡/人) 60.1—75.0 75.1—90.0 90.1—105.0 105.1—120.0 3.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三十八、居住用地

1. 概念: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

用地及绿地。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