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020-01-30
来源:乌哈旅游
2017年第26期 总第340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6,2017 Serial No.340 征地拆迁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陈 宏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与加快,征地拆迁问题凸显,其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一方面,关注征地拆迁制度 性的静态研究,如立法、参与者、成本控制及拆迁模式等;另一方面,着重博弈与征地拆迁行为的互动研究,如征地拆迁 冲突与治理、权益维护及一些不和谐现象等。 关键词:征地;拆迁;法律;协商治理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6—0103—02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安居环境亟待改观。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征地拆迁已成为了国家、社会和公众 的迫切需要。征地拆迁自古有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 二、互动性研究 杨华(2013,2014,2015)指出征地拆迁的本质是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博弈问题,来源于政策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存在利 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快速发展,征地拆迁问题日 益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学者对征地拆迁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制度性建设的理论和因多方博弈引起的拆迁行 为方面。 一益博弈空间,解决的方法就是调整各项征地拆迁的方针政 策,限制当事各方的再分配利益博弈空间。另外,征地拆迁因 利益博弈而分配不均衡,各利益阶层对抗性更剧烈,和谐性 差、整合度低。马光选(2o15)认为,征地拆迁冲突有息止、生 发、激化、化解四个演化阶段,为有效遏制其冲突,冲突治理 、制度性研究 白呈明(2011,2012)指出,政府征地拆迁政策已有重大 改变(土地的宏观调控、被征地居民的权益保护),国家需要 创建地方性法律体系,行使地方立法权来消解国家法规政策 机制应从“强势治理”转向“协商治理”,从而实现从“污名化” 向“美名化”的转变。 肖湘雄(2014)利用问卷调查访问,提出前期利益、中期 的刚性约束,通过各层立法化解征地拆迁难题。鲍海君、周文 章(2016)运用地方征地拆迁案件判决书的大数据统计,研究 了征地拆迁案件中司法判决的对接一阻断机制,得出诉讼案 资源、后期政策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解决“拆迁难”的治 理模式。杨宝、王兵(2013)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以“中心一外 围”关联、“命令一协商”互动的超二元的政府主导与社会自 治创新型征地拆迁治理构架,提出以参与、合作、协商等方式 创新征地拆迁管理。陈发桂(2011)认为,实现基层政府与拆 迁居民的良性互动,实现居民合理的利益诉求,需要民间组 织嵌入征地拆迁治理。 杨华(2013)认为,征地拆迁必然会出现诸多抗争、冲突, 通过预期征地拆迁可为将来的利益博弈与征地拆迁做准备。 金细簪、虞晓芬、胡凤培(2015)利用Logistic方法分析调研问 卷,探索征地拆迁中预期意愿与拆迁行为的差异现象,指出 本身、被诉行政部门和司法机构是这一机制运作关键因素。 吴秋菊(2015)通过调研发现,开发商介入征地拆迁将使 补偿标准由政府主导演变为开发商与居民协商,机制转变使 居民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但也可能沦为土地食利者。常宇(2012) 则梳理了城市征地拆迁中的各种权益转让类型,强调了民意 参与的重要性和作用。钟祥虎(2014)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提 出在现实制度架构下,组织性参与是有效维护被征地拆迁户 权益的途径。常健、刘芳(2012)指出,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显著 的不对等(不对称或不平衡)性,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加强。 陈华平、胡建华(2015)认为,征地拆迁问题本质上是一 种经济交易行为,交易成本理论可以界定公共利益和变革土 地产权,规范征地拆迁中的补偿标准,推动市场交易,达到控 制征地拆迁成本的目的。余彪(2015)指出政府拆迁模式下无 利益分配机会的不固定、不均等和维权意识的深化是导致拆 迁意愿与拆迁行为背离的主要原因,解决之法就是改革现行 征地拆迁制度,维护征地拆迁规则的权威性,打消利益相关 者的谋利抵制行为。 征地拆迁冲突是社会敏感问题,涉及国家的权威、社会 的安定及各利益方的切身利益,媒体报道不敢也不愿轻易 介入。李黎丹、官建文(2013)试图厘清网络媒体在环境污染 法解决政策供给和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建立市场化 征地拆迁的运作模式。龚春霞(2013)通过调研发现,政府有 效干预下的土地财政征地拆迁模式比较成功。 收稿日期:2017—07—15 事件、征地拆迁中引导的有效性和传播的正向性,提出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GJ012);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20tSSZYQN15) 作者简介:陈宏(!t973一),男,四川自贡人,博士,从事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 ·-——103·-—— 在议程设置基础上的新媒体情境下的有效引导议题。袁光锋 市场化的趋势,其实质是政府缺位问题。司法部门应对暴力行 (2012)则在强调征地拆迁中媒体呈现重要性的基础上,形成 法规为媒体的国家权威下的合法化多元主义征地拆迁报道。 征地拆迁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 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诸如征地拆迁领域灰色势力的形成、黑 恶势力的生长等。刘建平、田苗(2015)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灰色 势力已经介入征地拆迁领域,激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是 为进行界定,对征地拆迁中的各方利益诉求程序化、法制化。 三、简评 征地拆迁研究属于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涉及法学、经 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大多数属于现状对策类的表象性研究,不成研究体系,在深 区域社会不稳的主要诱因。灰色势力具有依附性、渗透性、隐 匿性、强制性和掠夺性,在征地拆迁利益分配中扮演着极不光 彩的角色。至于形成的机理,既有来源于市场主导征地拆迁的 致命『生缺陷,也有基层治理主体的虚化、政府治理机制的不健 度、广度和方法上都需要进行拓展。虽然在征地拆迁的制度 性和互动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但这两方面的研究还有各自的 缺陷。制度性研究源自于国家征地拆迁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存在明显的不完备和滞后性;互动性研究来自于征地拆迁过 程中的外在表现,属于征地拆迁研究的外延部分,取决于征 地拆迁各利益方的主观能动性(即行为选择),是一个动态变 化的过程,这恰恰是研究中的难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引入规范研究(即“内涵一外延”研究)和社会行动分析 法(即“过程一事件”分析),既克服制度分析的制约性,又能 体现各利益方的能动性。 全、投资资本和经济利益密集输入等因素。张红霞、周霞(2014)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征地拆迁领域黑恶势力的生 长机制。征地拆迁领域的黑恶势力滋长的原因,除主要有其活 动空间的复杂、不均匀的地理分布、无规律的独特禀赋外,还 有来自于外界的公检法部门职能的缺失和其不作为以及不法 开发商的预谋和联手。耿羽(2016)则提出,征地拆迁中有暴力 参考文献: 【1】白呈明.被地方立法所消解的国家征地拆迁政策法律——以某开发区征地拆迁模式演变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l,(5). [2]杨华.农村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博弈:空间、主体与策略——基于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9). [3]金细簪,虞晓芬,胡凤培.征地拆迁的预期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6). [4】袁光锋.合法化框架内的多元主义征地拆迁报道中的“冲突”呈现『J1.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 【5】刘建平,田苗.征地拆迁领域灰色势力的行为特征与形成机理探析——基于对H新区的田野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5,(3). [责任编辑··兴华】 ●‘·..‘●●。,.__,● ·..··● ‘.,-.●。 .‘··●-_..‘●●’·-.··●‘ (上接84页)界观和发展观。 部门运行效率的重要方法。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将原本金 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压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减少管理和 (三)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是政府要建立能长期保 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 的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并保证有健全的组织推动和 监督该制度正常运行,从而永葆其活力和稳定性。 1.推动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要求政府要将高校 运行的高度(层级),增加管理的宽度(幅度),有助于改变官 僚作风、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建立起一个行政 作风亲生(学生)、运行效率高效、资源分配合理的政府教育 部门组织结构。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加服务意识,改变官僚作 风;二是减少组织层级,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增加管理幅度, 减少资源浪费。 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放在其发展规划上,而对于过多重叠重 复,甚至过于固化和僵化的政策,本着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 教学的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适时进行废止。对高等教 育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则要与时俱进制定相关政策。 2.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推动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提高政府教育 参考文献: 3.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 常实践在高等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最为紧 密。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建立一支专业 化、职业化的教育工作队伍,以确保体制机制运行的活力和 稳定性。 【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 [2]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社,1950:260. [3]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6. f4]岳金霞.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33—35. [5】谯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J.河北学刊,2003,(6):194. [6】高树芳,王昕.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J1.现代经济信息,2015,(20):393—394 [责任编辑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