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2022-04-15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乐在其中

作者:杨九俊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7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乐学教育”是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一面文化旗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愉快教育”的成功经验,锡师附小是七所实验学校之一。迈入新世纪以后,他们又在“捍卫童年”的思想指导下,深化乐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每次到锡师附小,迎对孩子们的盈盈笑脸,喜闻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就会感到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甚至还想和他们一起哼唱1915年时光的校歌:“弟敬师爱和乐一堂,你我地久天长。”

一、儿童文化是“乐学教育”的思想根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关心儿童是锡师附小百年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首任校长提出学校的“三大使命”,即成为当地教育研究的中心,养成师范生的基地,实施儿童教育。1931年创办的校刊《儿童与教育》,今天依然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后提出:“轻负担,高质量,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进入新世纪,又提出“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办学理念,申明并实践:我们有一个承诺,那就是捍卫孩子的童年;我们有一个告白,那就是启迪孩子的童年;我们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放飞孩子的童年! 2.理解儿童是锡师附小近些年来重要的理论功课

每次看到锡师附小的材料,除了在中小学材料中常见的鲜活感外,还常常有我为之感动的学术性。钱阳辉校长在鼓励老师们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时,提出要经过“抽象的贫乏——丰富的杂乱——清晰的结构”这样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教师群体对儿童文化的理解其实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儿童观方面形成具有相当深刻性的理性认识。

童年价值。恰如经济学家萨默斯说,童年的部分意义在于童年本身,童年是否幸福,不仅在长大后是否成功,还要看儿童所持有的那些福祉是否得到享受。童年对于一生的价值,正如刘晓东教授打的比方: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最核心处。也如周国平教授所说,在每一个看到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快乐文化,表现为对生存理想的追求。儿童文化是整体性文化,他们总是用整体的方式感觉世界和对世界作出反应。儿童文化是活动性文化,其中以游戏精神为核心,表现出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勇于体验和合作,都是童心、童趣、童真的真实表现。儿童文化是开放性文化,儿童文化是未定型的,不成熟的,过渡性的,它始终处在生长状态,极具可塑性和再生性,再加上信息时代的特征,儿童文化的结构表现出多元和开发的状态。 儿童发展。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而深刻的,说全面,是说生长点应该多样,分布要尽可能均衡;说深刻,对这些生长点的认识和理解要超越知识和技能,达到思想和理念,即对核心知识、核心规律、核心思想要深刻理解。儿童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状态,犹如树木生长,只要给予阳光、雨露和空气,生长是自己的事。

儿童教育。教育是保护、唤醒、滋养、引领。说保护,就是保护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核心;说唤醒,就是激活儿童生命中蕴含的千百万年人类进化的“真善美”的基因;说滋养,就是创造文化氛围,通过“濡化”让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相遇中实现文化的超越;说引领,商定一个目标,确立一个理想,提供一次资源,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在这里摘抄锡师附小材料中的片段,是源于我对他们理论探索的勇气的钦佩,同时我感到,明乎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每个实践一线的同志走向自觉状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分享这些理论功课的成果。

3.浸润于儿童文化是锡师附小文化建设的生动气象

在锡师附小,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儿童为本、儿童立场等等,不只是光荣的“过去时”,不只是理性的表达,而是一种空气、一种味道,内化于心灵,凝炼成制度,见诸于细节,弥漫于校园。为了儿童发展的“得”,他们敢于“舍”,向社会宣称,不追求升学率,希望给学生宽阔的知识和充满生机的活力;强调“不去争第一”:第一的背后有损失,我们追求的是上乘;不理睬竞技体育——自己搞健康运动会,学生100%参与。有了这些“舍”,学校轻松了,学生轻松了,老师轻松了,也才有真正的儿童成长意义上的“得”。正是要“捍卫儿童”,他们多了些“无”,但“无”中生成了“有”。学校没有通常见到的大片绿地,没有为了养护树木花草设置的围栏,没有一块竖着的“不许践踏”之类的警示牌。正是这些“没有”使学生的活动拥有了最大可能提供的空间,所有的花、树都沿墙栽种,小树林、小竹林种得很稀,让孩子们轻易就能在其间穿越。处处用心,让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以儿童为本。儿童文化是很容易被虚化的,但锡师附小却做得很实,这种“实”主要来自我们下面要详细讨论的课程开发,他们的部级规划课题就是“乐学教育的深化——浸润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其中许多对课程独到的理解发现和表达,相信会给兄弟学校带来有益的启迪。 二、课程开发是乐学教育的主体路径 1.课程开发的思想建构

锡师附小的课程开发,在基本原则上明确要处理五个关系。第一,处理核心知识与背景知识的关系,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二者相生相长。第二,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努力让儿童的体验、感觉、实践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使之相遇、交融,达到视界融合。第三,处理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以求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和谐发展。第四,处理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相融,使教育教学情智交汇。第五,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能动作用,让师生投入全部的知识、智慧、情感、价值,让课程开发与实践焕发生机和活力。 2.课程开发的整体框架

锡师附小形成“三类六型”的课程整体框架:

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学科知识类、活动体验类、自主建构类三大课程,这三大课程在儿童的学科、活动、兴趣等发展空间中互为影响、紧密关联。三大课程又分为六型课程门类,学科基础型建构从文化理解出发,回归儿童快乐、游戏、自由、本真的境界,在儿童视界的观照下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升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起着核心作用;文化拓展型课程引领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起着横向延展的作用;合作探究型活动从儿童主体出发,关注社会文化现实,在儿童与社会、自然、自我、成人等方面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聆听儿童获得有关生活世界的自主体验,有着纵向深入的功能;儿童人格体验型课程像根红线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成为课程的主线;自主选择型课程从儿童的特殊要求出发,为每一位儿童开设满足他们自主发展需要的课程,彰显和生成儿童独特的文化和个性,具有源泉作用;班级经营型课程则是儿童学习的背景,是儿童生活的家园。“三类六型”课程不是绝对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整体交织,形成了立体的课程框架,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引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3.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锡师附小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课程定位的确立——课程改造的思路——教学实践形态的探索。课程定位根据学科特点,儿童要求和乐学教育思想确立;课程改造的思路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造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实践形态的探索从转变儿童学习方式角度展开。如数学学科的开发实践路线和框架是: 4.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维模型是:

例如,学校开发了“自我选择”课程,其中有“主题节日”“校园吉尼斯”“十万个为什么”“兴趣跑课”等。以“兴趣跑课”说,就是针对有些校本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时甚至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学生必修某一种统一的校本课程,还有以打造学校特色为借口。锡师附小努力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兴趣跑课”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提供选修课目录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打乱原有年级、班级和人数限定,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重新进行编班,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课程到相应班级选修喜欢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更换课程。课程评价采用描述性方式,并尝试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共同参与评价,使“兴趣跑课”真正成为个别化、个性化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审美性是乐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1.审美性的自觉意识

“乐学教育”主要不是感官上的愉悦,它的深刻性在于其审美化的实现。锡师附小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第一,他们理解的儿童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快乐文化,他们的课程浸润儿童文化包括指向让儿童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这里的快乐更多是成长意义上的,是包含知识的充实感和精神的升华感的。第二,他们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非常关注规律性与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的统一,审美形式与审美内容的统一。在儿童发展灵魂性观念的统摄下,他们非常重视核心知识、认知知识、认知策略、思维能力、学科特质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优化、教学风格的铸造等方面着力,追求伦理性、科学性、审美性的内在统一。第三,他们较好地处理了乐学(教)与苦学(教)的关系,关注师生主体性的唤醒,让教学和学习真正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马克思语);重视内驱力的激发,让教与学处于“高涨而又热烈的情感中”(哥白尼语);不断赋予师生挑战性的期望,让他们在教与学中“体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师生走向创造性教与学的境界,让师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是“探索和创造的成果,亦是用思维和心灵劳动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语)。 2.快乐课堂的实践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锡师附小多年来致力于快乐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自己对课堂独特的理解与发现。我个人特别感兴趣的有:第一,注意对儿童学习资源的研究。研究整体的知识背景,在整体意义上更好地把握知识、智力、精神、情感、意识、思想、生活等等触点;研究知识的核心小系统,“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尽可能精简知识,腾出时间让学生活动;研究知识背后的资源,揭示知识的神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研究作为课程资源的儿童,关注儿童的知识起点,关注儿童创生的可能性,珍视儿童的错误,使孩子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第二,将游戏引进学习过程。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游戏中包含的民主、平等、合作,想象力,自主性,体验性,兴趣性,对于教与学都有直接的启迪意义。锡师附小自觉地把游戏当作儿童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将儿童的游戏设计成教育发生的游戏,挑战思维的游戏,来自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游戏,与学科本质、儿童文化相融的游戏。第三,改进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放还儿童权利,维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提供及时评价,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即时或延时方式;提倡综合多元,整合多种力量,关注儿童整体发展。第四,开展主题研究。比如:①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生成,更多关注儿童文化的教学设计);②学科单元综合活动(探索实现学科课程的重组、排序、整合的课程);③体验作业的研究(变革作业形式,尝试儿童参与);④儿童快乐作文研究(提供儿童自我开发、自主管理、自我评价的空间);⑤游戏数学(搭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儿童、知识与生命的桥梁);⑥儿童作品展室(为儿童的表现搭建舞台)等等。这些主题研究与快乐课堂形成互动相融,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3.教学风格的追求

歌德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很难看到如锡师附小的老师,有那么多自觉追求教学风格的,这也可见附小的老师们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中拾级而上,渐入佳境,这些老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审美性的。在我看来,锡师附小老师风格形成的有些努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一,超越教学技艺,关注整体发展。乌申斯基说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高级的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我想,首先是指教师自身。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中介多重美学角色的综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才能真正成为人师,也才能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中不断精进。锡师附小在建设道德共同体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每个道德主体的建设,提出修炼进取之心、谦虚之心、反省之心、善良之心、理智之心,就是在追求“人的本性的完善”。如是,才能以灵魂唤醒灵魂,引导孩子们“人的本性的完善”。第二,教学风格是专业素养的自然表现。在锡师附小,这种专业素养包括:爱心——教学风格的内在灵魂;儿童观——教学风格的理论底色;技艺——教学风格的重要凭借。正是这些专业情意、专业理性、专业能力使教学风格的发展水到渠成。第三,对于组织群体,理想的教学风格应提倡主导性与丰富性的统一。一方水土一方人,锡师附小的教师们形成了一些风格的共性,他们将之归纳为大气、审美、扎实、有度,这是附小特有的学校文化熔铸而成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老师们在具有这些共性的同时,又都能“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主导性与丰富性的统一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使得“乐教”的教师群体更具审美的魅力。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赵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