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而只是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引诗咏志】
即 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予慕而友之 ( )②足未尝相过也( )③子固亦以为然( )④而造于其室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 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 “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 《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三节 古诗文阅读
1. (1)①完,尽 ②打水,取水 ③使(人的心情)愉悦 (2)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3)我喜爱它(或: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嘉泉”的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详写
“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必要的铺垫。 (5)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①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②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6)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解析】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回答时要能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结合句意,确定其意思。“竭”一般为“完,尽”的意思,如课内文言文《出师表》中的“庶竭驽钝”;“汲”字从字形上也可以猜测与“水”有关,意为“打水,取水”;“悦”本义为“高兴”,这里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第(2)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句子大意,再结合标志性词语,如本句中的“盖”,往往是句首语气词。第(3)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做到落实重点字词,如“予”“可为”“师”及“规”。“规”字根据【参考】意思,结合句意判断,不难看出应为“榜样”之意。第(4)题考查文言文理解能力。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关“嘉泉”的句子,再体会其作用,从突出它的什么品质、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等方面回答。第(5)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有了课内的句子,就不难看出范仲淹的形象,即忧国忧民、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的清廉节操,这就是范仲淹总的形象。再结合材料进行解释说明即可。第(6)题考查古诗鉴赏能力。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先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再结合语言特点去体会。在理解作者情感时,也可以联系上面的材料,围绕“清廉之风”,帮助理解。诗中写了诗人游览清白堂的所忆所想,既是对范仲淹和刘宠的赞美,又是勉励自己,告诫后继者继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清白堂记》(节选)参考译文】一天,(我)让差役徒步除草开辟道路,在中间发现了一口废弃的井。(我)就叫工匠清除井中的泥滓,辨认它是好是坏,(我)说:“(这真是)好泉啊。”就关了锁让它澄澈起来,三天后打水一看,(发现)这泉水清澈且颜色洁白,尝了一口泉水(味道)很甘甜,(井)深一丈有余,提水(也)不能(让它)枯竭。当大夏天的时候,喝它就像吃白雪,(就像)咀嚼轻冷的冰,非常清凉。当严冬时,就像遇到了喜欢的日子,像阳春天气,温暖和煦。大概有时遇到下大雨,云气蒸腾,弥漫整个山泽,流通的水汽应该是从名泉的源头来的吧。(我)又请来嘉宾好友,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的茶来试泡这泉水,甘美的茶(给人)华美的滋养,使人的胸襟、心灵愉悦。
我喜爱它(或: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我)于是在这堂前署名,叫“清白堂”。(我)又在它的旁边建了亭子,叫“清白亭”。但愿住在这堂,登上这亭,就不要玷污它的名声!
宝元二年记。
【《清白堂》作者简介和人物介绍】王十朋是个刚正不阿的廉吏,才华横溢,留恋会稽山水,写了很多吟咏绍兴的诗文。他很崇仰范仲淹的清白之风,到绍兴做佥判时,把办公用的佥判府改名为“民事堂”,就是要彰显范仲淹那种为民办实事的作风。王十朋吟咏范仲淹的《清白堂》,首句提到的刘宠,就是东汉有名的“一钱太守”。他上任会稽太守后,整治官吏,大义灭亲;抚恤百姓,体贴入微。三年下来,物阜民泰,政绩卓著。不久,他被调往京城,任职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临行前,众多百姓纷纷赶来送行,有几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老人,每人以百钱相赠。刘宠再三推辞,但盛情难却,最后象征性地收了每人一文钱。一出山阴县界,他就把钱投进江里,真正一钱不取。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江改名为“钱清江”。
2. (1)①等,类 ②起,兴起 ③停留 (2)而一二渔舟往来其间/独悠然若无见者/彼何人耶? (3)示例一:【A】句:正值初春之际,从哪里飞来的一群新蝉和苍蝇呢?作者骤观画面,故作问语,一个“耶”字,加强疑问语气,写出了作者的惊讶,为下文细看之下的恍然大悟做铺垫,意味深长,富有趣味。 示例二:【B】句:我的茅屋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呢?作者因看到李成“烟雨勃兴”“庭户晦冥”的画卷而心生懊恼,一个“耶”字,加强反问语气,间接赞美,留给读者体味和联想。
(4)示例一:杨文富有含蓄之趣。文中无一言以赞美,但赞赏敬佩之意,自在言外。如【甲】文作者看到“新蝉飞蝇辈遽出”,细看却是章友直画的写意画,两者“真假难辨”,含蓄蕴藉,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章友直的赞赏和敬佩之情(或:如【乙】文作者本意是要赞美李成的绘画技巧,却不从正面着笔。先说修房遇上连日下雨,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又遇上友人带来的李成山水画,展卷后慨叹“吾庐何日可了耶”,看似一句气话,但能感受到作者对李成画作巨大魅力的赞佩之情)。 示例二:杨文富有情趣之美。如【甲】文以季节做铺垫,用初春出现新蝉飞蝇设问并作答,一问一答间,不仅激发读者兴趣,而且以打趣的方式赞扬了章友直高超的画技,让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乙】文则通过作者不由自主地被推离现实,被推入到画作中,间接表达了杨万里的赞美和佩服。【丙】文单是描绘画作,似有身临其境之感。综上所述,杨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画家高超的技艺,充满情趣。 示例三:杨文富有波澜之妙。如【乙】文,看似平铺直叙,仔细琢磨,却是作者着意安排“忧—喜—忧”三层转折组织成文。开始修房子遇着绵绵的雨天,是忧。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可以复工了,是喜。不料友人携李成画来,“展卷烟雨勃兴”,又由喜转忧。短文三重转折,可见构思之精妙。
【解析】第(1)题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辈”是“等、类”的意思。第(2)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两只小舟却独往独来,对身边的一切视若无睹,那悠然于舟中的人是谁呢?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第(3)题【A】句一个“耶”字,加强疑问语气,写出了作者的惊讶,为下文细看之下的恍然大悟做铺垫;【B】句一个“耶”字,加强反问语气,间接赞美,留给读者联想和玩味。根据句子意思辨析作答即可。第(4)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意,再准确作答。三篇文章各有妙趣,如【甲】文作者看到“新蝉飞蝇辈遽出”,细看却是章友
直画的写意画,两者“真假难辨”,含蓄蕴藉,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章友直的赞赏和敬佩之情,富有含蓄之趣。再如【甲】文以季节做铺垫,用初春出现新蝉飞蝇设问并作答,一问一答间,不仅激发读者兴趣,而且以打趣的方式赞扬了章友直高超的画技,让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情趣之美。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具体句子分析其中的情趣即可。
【甲文参考译文】(尽管是)春天(,可还是)有些冷。从哪里飞来的一群新蝉和苍蝇呢?仔细一看,原来是章伯益的草虫写意画。
【乙文参考译文】我想把茅屋翻修一下,无奈遇到阴雨天气,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今天偶然听到鸟乌欢腾鸣叫,我的好友王才臣(给我)带来了一卷李成的山水画。展开画卷(一看),只觉眼前烟雨弥漫,屋里屋外昏天黑地(,又下起了雨)。我的茅屋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啊?
【丙文参考译文】千百座山峰接二连三离去,一条大江紧追不舍。我看到百来条船出没于风波云烟之间,你追我赶,争先向前,这是何等的辛劳啊!其间,有一两只小舟悠悠然地独往独来,对身边的一切视若无睹。那悠然于舟中的人是谁呢?
3. (1)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
(2)①多次,屡次 ②最终,终于 ③成为废墟 ④祸患 (3)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食,来揣摩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
(4)①残败凄凉。 ②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昔日的“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作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意在表现荒淫腐化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原因。怀古喻今,蕴含深远。 (5)示例:吴王对吴国的灭亡有直接的影响。①诗中的“奢云艳雨只悲风”喻指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剩下一股悲风在吹拂。由此可见荒淫腐化的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原因。②吴王好战喜功,消耗国力。他执意攻打齐国,并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自我陶醉。③吴王见事不明,对当前时局缺少分析。勾践与百姓同苦乐必将振兴越国,这是吴国的心头大患,齐国对吴国的威胁远不如越国,但吴王对越国放松警惕,还借粮给越国,却不肯放过齐国。④吴王亲佞远贤,用人不当。他没有听取伍子胥的直言进谏,却相信伯嚭的挑拨离间。后来甚至赐死伍子胥,重用伯嚭,亲佞远贤,埋下了灭国隐患。
【参考译文】过了两年,吴王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癖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最终攻打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张和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非常生气,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他。越国大夫文种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食,来揣摩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向吴国)请求借粮食。吴王想借给(他),伍子胥建议不借,吴王最终还是借给了越国。越国暗中高兴。伍子胥说道:“您不听(我的)规劝,
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了!”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攻打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大王)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吴王于是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我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最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
4. (1)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2)①有人 ②已经 ③正 ④少 (3)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于是)(他)坐在路边守着(金子)等待丢金子的人,(想把金子)还给他。 (4)B (5)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成为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6)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解析】第(1)题,“之”在句中是代词作宾语,再加上“后”是“后来”之意,故中间需断一处;“史书”与“书”两个名词在一起,前者是上一句的宾语,后者是下一句的主语,也应断开。第(2)题,根据语境判断,多义词“或”在此处应译为“有人”。“既”“方”“鲜”可联想课内出现的常用义进行解释。第(3)题,逐字逐句翻译,关注重点字“道”“遗”“待”“还”“之”,并根据上下文补上省略的主语和其他成分。第(4)题,根据上下文意思为“同郡的柳贯因为文章名满天下”,而“以”恰有“因为”之意。第(5)题,“恨子弗见之”表达的是对顺生未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山中人“高义无等伦”而子“一去五百春”,表达的是期望顺生能学山中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从后两联的自责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第(6)题,从诗文中逐一寻找胡翰“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得其乐”的原因,应兼顾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
【甲文参考译文】胡翰,字仲申,是金华人。(他)幼时聪明超过一般的孩子。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于是)(他)坐在路边守着(金子)等待丢金子的人,(想把金子)还给他。长大后(他)跟随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有学问的人求教。(当时,)同郡的柳贯因为文章名满天下,(他)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胡翰)漫游到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已经回到家乡后,正遇到天下大乱,(他)在南华山避乱,著书立说,自得其乐。(他的)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让他(和自己)聚餐。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到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胡翰从容谏劝道:“金华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只是白白浪费军饷罢了。”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任(胡翰)参与修纂《元史》,书修完后(让他)回家。(他)喜爱北山的泉石,在山下修建了一间小屋,留恋(此地)十多年后死去,享年七十五岁。(他的)学术著作有《春秋集义》,文章有《胡仲子集》,诗作有《长山先生集》。
【乙文内容理解】诗的大意是讲明招山上居住的阮孚,高风亮节,无人可比,可他早已离世,再不得见。自己的学问与他相比,就像身上长的肉瘤,毫无用处,不仅误身,而且误世。后两句更是表达了对先哲的仰慕之情。
5. (1)A. 着 B. 入 C. 出 (2)①停止 ②降职或远调 ③一天天 ④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 浪潮(或:湖浪、波浪等) (5)C (6)张辑被眼前的景物勾引出万般心事,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乙文参考译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发出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建造(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已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也)一天天消沉。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就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真的值得大哭一场啊!
6. (1)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2)①凭借 ②都 ③穿 ④去世 (3)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把阐述佛教义理当作乐趣。(4)C (5)一个“候”字以白描的手法,传神地描绘了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迎候孙儿放牧归来的动人情景,宁静闲逸,情意浓浓。诗人由此感受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也为自己归隐做了情感的铺垫。 (6)全诗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描绘了牛羊归圈、牧童归家、农夫归家等画面。结尾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
微”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羡慕和归隐之意。而《王维传》中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等文句写出了置家乡野,浮舟往来,弹琴作诗等做法,传达出他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和享受之情。(其中选文部分,任选一句分析,意对即可)
【甲文参考译文】王维凭借诗名著称于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没有一个不拂拭坐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圆绘,就有所不足。至于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于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人们)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沾荤血。到晚年吃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王维)得到宋之问在辋口的蓝田别墅,辋水围绕着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作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把阐述佛教义理当作乐趣。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罢了。退朝之后,(他)焚香独坐,专心禅诵。妻子去世后没有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王维)忽然索要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7. (1)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2)①以……为友 ②拜访 ③对的、正确的 ④到、往 (3)我从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极高的中庸境界,(但)也愿意追随在他们左右奔走。(关键字词:昔:从前、过去;至:极、最;从事:跟随、追随) (4)C (5)运用了世外桃源(或:桃花源)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6)我认为该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从诗歌内容来看,该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全篇锤炼工稳,前三联全用对仗,重炼意和修辞,符合前文所说的晚年作诗的风格。 (7)我认为王安石是贤人。理由:①他少有凌云壮志,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②他文学成就极高,诗歌创作的晚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③他善于治理,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造福百姓;④他懂得择善而从,与“贤人”为友,并与之“相警”“相慰”。
【《同学一首别子固》参考译文】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子固写了一篇《怀友》送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驾着车子稳步前进,碾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从前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极高的中庸境界,(但)也愿意追随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