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共26卷,160篇。 【文言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地。溉:音gài,浇灌。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 【溉汲】,常一人居外。 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及】等到。【穿】挖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井,凿井。 【及】其家【穿】井,告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谈论这件事。国:古代朝的国君知道了。 国都也称“国”。之:代词, 之“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问这件事。于:介词:丁氏对询问的人说: 当“向”讲。【对】回答。 【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之】定语后置标志。 “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章赏析】
这件事告送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另外,说话措词要准确,表达要清楚,别让人产生歧义。 【知识梳理】 类 别 实词 及 使 对 等到 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回答 解 释 及其家穿井 得一人之使 丁氏对曰 举 例 此 一词多义 之 于 特殊句式 宾语后置 定语后置 这样 助词,的 代词,代“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介词,当“被”讲 介词,当“向”讲 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 求闻之若此 宋之丁氏家无井 国人道之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问之于丁氏 闻之于宋君 问之于丁氏 求闻之若此 【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此文中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