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1:1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下列离子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 A.Na+ 、K+、OH- C. Na+、SO42-、NH4+
B.Cl-、NO3-、Fe3+ D.Cu2+ 、SO42-、H+
3.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疾病是 A.贫血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4.下列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氯化钾和氯酸钾 硫酸铜和碳酸钙 碳粉和氧化铜 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B.B
C.C
D.D
方法 加热 观察颜色 氧气流中加热 加水 5.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取用固体药品
C.稀释浓硫酸 D.闻气味
6.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7.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A.C2H4
B.CH4
C.C2H2
点燃CO2+2H2O,则X的化学式是
D.C2H5OH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液体加热 B.读取液体体积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装置气密性
9.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空间站里涉及反应:H2与CO2反应生成H2O和C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增减 D.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没有改变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和主要操作均正确的是 序号 A B C D A.A
物质(杂质) KNO3溶液(K2SO4) NaCl溶液(CaCl2) FeCl2溶液(CuCl2) O2(H2O) B.B
试剂 适量BaCl2溶液 过量NaOH溶液 过量铁粉 浓硫酸 C.C
主要操作 过滤 过滤 结晶 洗气 D.D
1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离子(Mg2+)核内有 10 个质子 B.镁离子与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C.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D.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得到 2 个电子
12.掌握好化学用语,有利于化学学习。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B.硝酸根离子:NO3
C.两个水分子:2H2O D.氧化铁FeO
13.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14.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从化学角度,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高炉炼铁,利用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 15.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铜: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验证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C.制备氢氧化钠溶液:将碳酸钠溶液与适量的饱和石灰水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 D.鉴别硫酸钾、硫酸钡、碳酸钙三种白色固体:取样,加入足量的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在实验室里配制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KCl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______;⑤装瓶贴标签; (2)计算所需KCl的质量为________g;称量时,应先________;(5g以下用游码) A添加KCl B添加砝码 C调节游码
(3)装瓶过程中,少量溶液外溅,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减小,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 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
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
18.(8分)学校某兴趣小组做了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小明为测定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成分及含量,向烧杯中分5次共加入2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记录如下: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克 生成沉淀的质量/克 40.0 0.0 80.0 2.45 120.0 7.35 160.0 9.8 200.0 9.8 (1)分析实验过程,第一次加入40.0克NaOH,为什么没有生成沉淀?_____。分析实验过程,如果加入90克NaOH,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原来混合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多少克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若小明在称量沉淀前,没有将沉淀上吸附的溶质清洗掉就直接干燥,则会造成就计算氯化铜的含量_____。 A 偏高 B 偏低 C 不变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某同学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如图)展开了如下探究。
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目的是_____。产生的黑色物质只有四氧化三铁吗?四氧化三铁可
以被磁铁吸引,且难溶于稀酸。(猜想)除了有四氧化三铁外,可能还有_____。补充完成方案②中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 ① 进行实验 取样后,用磁铁吸引 实验现象 固体全部被吸引 固体物质_____溶解, ② 取样后,加入足量稀盐酸 有少量气泡产生 (结论与解释)(3)该同学根据方案①的现象得出结论:黑色物质全部为四氧化三铁,你认为该结论_____(填“正确”或者“不正确”);写出方案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会自燃。“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纳米铁粉却可以在空气中自燃”,你对燃烧的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为:3C+4NH3【详解】
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是碳和氨气,参加反应的粒子个数比为3:4。C错误,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A、OH-在溶液中与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Fe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催化剂高温2N2+3CH4。
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3、C 【解析】
A.贫血是由于人体缺铁元素引起的,故错误。 B.夜盲症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故错误。 C.骨质疏松是由于人体缺钙引起的,故正确。 D.甲状腺肿大是由于人体缺碘,故错误。故选C。 4、B 【解析】
A、氯化钾和氯酸钾,加热时,有气体生成的是氯酸钾,无气体生成的是氯化钾,故选项A正确; B、硫酸铜和碳酸钙,观察颜色不能鉴别,硫酸铜和碳酸钙都是白色的固体,故选项B不正确; C、碳粉和氧化铜,在氧气流中加热,质量减少的是碳粉,质量不变的是氧化铜,故选项C正确; D、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加水,放热多的是氧化钙,温度变化不明显的是氢氧化钙,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的鉴别,所加试剂或采用的方法,需有不同的现象产生,才能把物质鉴别出来。 5、D 【解析】
A、倾倒液体时,瓶口与试管口紧挨,防止药品流出;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流出的药品污染标签;瓶塞倒放,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错误; B、取用药品不能用手接触,故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操作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是用手煽动瓶口,让气体飘入鼻孔,故操作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A、由t1℃时溶解度的大小可知,选项A正确;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因为题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饱和溶液就不一定相等,选项B不正确;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是正确的,选项C正确;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是正确的选项D正确。故选B。 7、B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点燃CO2+2H2O,反应前氧原子
个数为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故选B。 8、D 【解析】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容积的
1,图中液体超过31,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3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B 【解析】
A.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正确;
B. 由图中信息可知,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四个氢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和一个甲烷分子,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选项错误;
C.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正确;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选项正确。
故选B。 10、D 【解析】
A、K2SO4能与适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Cl2不能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过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应再进行过滤,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D 【解析】
A、镁原子变成镁离子只是失去最外层电子,质子不发生变化,仍为十二个质子,选项错误;B、镁离子和硫离子均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选项错误;C、硫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32,选项错误;D、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两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12、C 【解析】
A、该结构示意图中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表示的是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错误;B、硝酸根离子带有1个单位的负电 荷,硝酸根表示为NO3-,错误;C、2H2O表示的是2个水分子,正确;D、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错误;故选C。点睛:氧化铁中的铁元素显+3价,氧化亚铁中的铁元素显+2价。 13、B 【解析】
A、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故是饱和溶液,正确;
B、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故错误; C、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正确;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故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正确。故选B。 14、C
【解析】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蜡烛燃烧时,蜡烛既有熔化成液体过程,又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高炉炼铁,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不是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故C错误;
D、煅烧石灰石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故D正确。故选C。 15、C 【解析】
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的氯化铜,加入过量的铁粉,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要求。A错误;
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无论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氯化氢,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都会看到有气泡产生。B错误;
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过滤后,沉淀物碳酸钙被除去,剩余的为氢氧化钠和水,即氢氧化钠溶液。C正确;
D、硫酸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硫酸钡、碳酸钙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所以通过加水观察是否溶液的现象无法区分。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溶解 3.6 C 均一 【解析】
(1)实验室里配制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KCl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钾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钾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KCl溶液,需KCl的质量=60g×6%=3.6g;5g以下用游码,称量时,应先调节游码至3.6刻度处,再添加药品;
(3)装瓶过程中,少量溶液外溅,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减小,原因是溶液具有均一性。 【点睛】
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溶液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② CO2+H2O═H2CO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浓氨水的性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显示不同的颜色、二氧化碳性质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棉花团的水中生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涉及到的相关性质有:①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到的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③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氨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则没有得到体现。故选②;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图丙中有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两组实验,前一组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后一组是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这两组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
18、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 氯化铜和氯化钠 13.5g A 【解析】
(1)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所以开始无沉淀,故填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
(2)由图可知,加入160g氢氧化钠溶液时才完全反应,所以加入90克NaOH,溶液中的溶质是剩余的氯化铜和生成的氯化钠,故填氯化铜和氯化钠。
(3)解:设原来混合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x
CuCl2135x+2NaOH=2NaCl+Cu(OH)2 989.8g135:98=x:9.8g x=13.5g
答:原来混合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13.5g。
(4)若小明在称量沉淀前,没有将沉淀上吸附的溶质清洗掉就直接干燥,则会导致沉淀质量偏大,则会造成就计算氯化铜的含量偏高,故填A。 【点睛】
在一种溶液中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分解反应时,中和反应优先发生。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四氧化三铁和铁的混合物 固体部分溶解 不正确 Fe+2HCl=FeCl2+H2↑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解析】
(1)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在集气瓶底部留少量的水的原因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
瓶底部炸裂;
(2)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除了含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外还可能存在未反应的铁; [设计实验]②取样后,加入足量稀盐酸,可观察固体部分溶解,有少量气泡冒出;
(3)因为铁和四氧化三铁都能被磁铁吸引,该同学根据方案①的现象得出结论:黑色物质全部为四氧化三铁是不准确的;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4))“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纳米铁粉却可以在空气中自燃”,可以看出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影响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