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六年级 2、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3、课时:3课时(每课时35分钟) 二、教学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小学六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16页《兴趣为学习导航》 三、教材分析
心理课题不仅仅是把握原本的教材,更是要贴近生活实际,从更多的视角去创造和重组教材内容。教材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事例让学生走出只顾兴趣忽略学科学习的误区,同时去发现兴趣爱好与基础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查阅与本课时相关的教案、说课稿、PPT、课堂实录视频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按要求绘制思维导图。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讨论大家的兴趣爱好,互相启发,查询资料,绘制思维导图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正确理解兴趣和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
2、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兴趣和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
3、教学难点: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感悟用自己的兴趣促进学科的学习。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白纸、彩色铅笔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问答法;小组分享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思维导图法;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运用互联网了解兴趣
(一) 引入环节:名人的兴趣爱好与人生理想
从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名人开始入手,利用互联网搜索素材,用课堂问答、演示的方法讲选取的素材展现给学生,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并为后续的学生活动提
供范例。比如: 宫崎骏是一位知名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执导的电影获得许多不同的国际奖项。 “从小宫崎骏就对飞行和天空充满着向往”“ 喜爱兵器的美丽却讨厌战争” “是个飞行器狂” 所以他的作品“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 还有年轻的韩寒酷爱赛车,宋朝学者朱熹喜爱读书等等事例。
(二) 活动环节
1. 学生谈谈自己的兴趣。
2. 学生谈谈自己想了解哪些名人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成就。
3. 学生以小组(约10人左右)的形式分工合作,利用电脑和网络完成以下课堂任务: 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电子文档,内容是用互联网搜索图片,展现小组各个成员的兴趣;用互联网搜索名人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成就,至少2名。(让学生参考宫崎骏的示例)
学生作品内容示例: 我们的兴趣爱好 航天模型 画画 集邮 篮球
4. 教师选取部分临时作品进行展示。并邀请部分学生谈谈他们的体会和感受,心理教育课堂重视过程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学会彼此分享。 三) 总结环节
1. 从学生的活动作品中总结概括,指出:我们的爱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的爱好是不 一样的,兴趣会使我们集中精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谈到兴趣时,我们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我们从名人的素材中可以发现,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和事业成就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酷爱钢琴和小提琴,让他日渐聪慧,并激发了研究的灵感,数学家苏步青的兴趣是写诗,最后了出了诗集,朱熹爱好读书,成为了一代学者。
2. 反思话题: 反思一个话题:主人公酷爱乒乓球而经常忘记写课堂作业,引发了冲突。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引导,让我们兴趣爱好与学习和谐发展?大家有类似的问题吗?
3. 在校园网内部论坛共享小组作品和共享讨论话题。
【第2课时】运用互联网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表达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一) 引入环节: 从上节课的反思话题开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故事激发学生对心理探究的兴趣。教材读本第9页提供了两个案例,明明想当工程师,喜爱船舶,觉得听课没兴趣;菁菁有绘画的兴趣特长,觉得学习跟绘画水平的高低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二) 活动环节
1. 兴趣与学科知识的关系举例。
• 语文:了解苏联cy-15的历史背景。了解这样 飞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用语言表达对模型的介绍和感受。
• 数学:帮助计算比例和拼装材料的成本。理解 飞机的空间结构。 • 英语:从英文网站查询和下载免费的模型设计 图。能查询到一些基本的英文代号,玩得更专业。
2. 利用互联网搜索认识和了解思维导图。
3. 结合心理教师提供的示例,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用心理老师提 供的格式模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兴趣爱好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理清和丰富相关的联系素材。 思维导图使用模板: (三) 总结环节
1. 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发表对作品的感受。邀请同学们分享在探索和尝试填 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的感受和各种想法。最后总结引导:几乎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和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发生密切联系。这些联系的探索会让我们了解兴趣是学习的导航,促进我们更好的学习基础学科,学习的丰富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兴趣。
2. 解答有关本课题的疑惑。比如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怎么办?兴趣与学科学习之间的联 系很难发现怎么办?
3. 课后共享各个小组成员的思维导图作品,让学生去参照他人的思维,以反思和丰富自己 的思维导图。
【第3课时】探索兴趣如何在情感上促进学习
(一) 引入环节:
通过互联网搜索,播放视频文件和讲解预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提示学生,学习就跟种葫芦一样,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最后有所收获。 (二) 活动环节 1.
结合上节课的思维导图作品,用彩色铅笔将完善后的思维导图画在白
纸上,并且用各种图 片、图标等元素表达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加深了思维导图的情感作用,并深化对兴趣促进学科学习的作用。 2. 小组分享和讨论。分享绘画作品。如果小组成员有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小组协作讨论, 如何从思维导图中找到启发,让自己逐渐喜欢上这些科目。 (三) 总结环节
1. 学生谈谈这3节课下来,总体的感受。
2. 老师总结引领:我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找找我们的兴趣,去我们需要掌握那些知识,并 且知道这些知识怎么来,是如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密切联系的,或者是与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有密切联系,这样,我们会从心里更加喜爱我们目前所学的基础课程。为自己健康发展人生打好基础。 选一些优秀的绘画版思维导图,拍成相片,在校园网共享展示。 六、教学反思
本人巧秒地运用这份教案设计进行《兴趣为学习导航》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较为成功的地方有:
1、 成功的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的发掘,提高教师个人对教材目标、内容和方法的 理解。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世界规模的信息和服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思想,与这个世界保持交流,从而是教师可以实践终身学习的思想。例如本课,教师就大胆使用了教材没有的“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并能有效的运用在课堂上。
2、 科学利用互联网,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互联网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利用互联网做为教学的工具,提高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参与度更加广泛和深入。兴趣这个话题又需要个性化的和丰富的素材,才能形象的去理解课题的内容,互联网正好让学生能高效的获取需要的素材,使得课堂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内恰当地借助了网上材料、图片、视频,
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开拓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了教学活动效率。 3、 重视思维发展、协作分享、情感体验。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资料库和信息工具。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在教学中,互联网更加是提供一种思想。我和学生一起重视活动当中思维的发展变化,我们是利用互联网搜索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来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同样,在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协作分享,课内,课外,网内,网外,我们都强调分享作品,分享观点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互联网提供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提供的分享平台才能成为一种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