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形式化的过程。 一、经历过程——感知符号的意义
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的符号语言有其系统的特定含义,它与自然语言相比,具有简练性、准确性、直观性和形式化的显著特点。它反映了表达意义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成为表达特定思想的载体和诱导思维的刺激物。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较枯燥、空洞,难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因此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确定的数引入用字母表示的数,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解答,初步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教材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掌握,又发展
了他们的符号感,后面教学用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字母表示数做好了铺垫。
二、正确理解数学表达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顷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森林运动会”,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翻开学生的作业、试卷,你就会发现在学生诸多错误中运算的错误占了很重的比例。有的题在最后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导致客观性命题的分数全部被扣去;有的题由于步骤中某一步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符号致使原来很整齐的计算变得繁复杂乱,因而影响了思考……。符号正确处理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
物理、化学甚至地理等学科
的学习。
三、在鼓励创新中形成符号意识,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处置数学已初步具有抽象性,学生更多的是在推理和论证中进行思维活动。我们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关系,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练。对于易于混淆和难点内容,一讲一小练,全部讲完后再做综合性练习题;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新课讲完之后做综合练习,并设法融入其他相关的内容,既巩固新知又复习旧知。让学生在体验、分析、理解等学习活动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数学符号的感悟,是学生对概念、定理等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使用数学符号时,学生最能体会符号对自己思维的帮助,也最能积累使用符号的经验,形成符号意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顺数学概念、规律等符号化的一般关系,从体验到
理解运
用,再从理解运用到按需要创新,步步为营,螺旋上升,逐步建立“符号意识”,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源-于-网-络-收-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