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出青春的臆想域——电影《致青春》的青春叙事分析

走出青春的臆想域——电影《致青春》的青春叙事分析

2021-09-17 来源:乌哈旅游
第14卷第5期 2014年9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S1.14 No.5 ept.2014 走出青春的臆想域 ——电影《致青春》的青春叙事分析 景秀明.艾志杰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电影《致青春》是一部以青春爱情与青春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题材电影。影片通过爱情故事的艺术化 再现,为观众再造了一个鸟托邦的青春美梦,以感性缅怀青春;通过青春群体的成人化现照,让现世中的人类群体深省 自身生存状态,以理性审视青春,从而辩证阐释出青春的残酷特质,以此实现导演“致青春”即是“告别青春、走出青春” 的意识形态书写。 关键词:《致青春》;青春;性别;故事;叙事 中图分类号:J9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4)05—0067—06 D01:10.39691i.issn.1671-3699.2014.05.017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简称《致 青春》)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是赵薇 导演的毕业处女作.由海峡两岸著名演员赵又廷、 样集聚着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时至今日,三维影像 代替了篝火职能,使故事得以视觉化传播。可以说, 故事在“讲”与“被讲”的话语体系中勾连着言说主 体与被述主体的共同记忆,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内在 逻辑性的共振心理与互文关系。正如著名的加拿大 学者安德烈・戈德罗(Andre Gaudreault)所说,任何 叙事即是一个话语(来自一个讲述的机制),又是一 个故事(来自被讲述的世界)【lJ。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韩庚、杨子姗、江疏影等领衔主演,于2013年4月 26日在全国公映。导演赵薇在影片中试图讲述不同 以往与主流意识形态正相关的青春奋斗叙事或者 以青春反叛和觉醒为主要内容的精英叙事,而专注 于以“物语”方式.以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为叙事时 空,围绕与青春内容(主要以爱情内容为主)有关的 追求与被追求、抛弃与被抛弃、拒绝与被拒绝、离开 与回来等等具有当下性的系列矛盾.以郑微与陈孝 正的故事为叙述主线,以林静、阮莞、许开阳、张开、 (说)故事即成为叙事内容的核心部分。电影《致青 春》即围绕青春至少讲述了三种爱情故事,赵薇导 演通过这三种司空见惯却又能引发共鸣的爱情故 事,唤起观众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爱情的回忆。 (一)“灰姑娘”故事的另类演绎 黎维娟、朱小北等人的故事为辅线,犬牙交错地、相 互参照地精心演绎了一段段大起大落、荡气回肠的 青春爱情故事。影片通过爱情故事的艺术化再现为 “灰姑娘”故事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故事形态, 往往见诸各类文学文本与影像系统。学者孟悦、戴 锦华曾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一观众再造了一个乌托邦的青春美梦,以感性缅怀青 春,通过青春群体的成人化观照让现世中的人类群 书中对这一原型进行了概括:“她们注定被抢走. 体深省自身生存状态,以理性审视青春.从而辩证 阐释出青春的残酷特质,以实现导演“致青春”即是 “告别青春、走出青春”的意识形态书写。 注定不会死掉,注定会被拯救,她们都在一个黑暗 的、隐秘的、深藏的洞穴式的神秘空间中等待,直到 某一天王子到来,将她发现、唤醒,由鬼便成人,由 卑者变为尊者.她们的功能就是为了引发一个救生 一、缅怀青春:青春爱情的故事化表达 并寻回的行动。”圆从陈孝正和郑微的关系叙事来 看.他们的爱情故事即是一个彰显拯救与被拯救关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旁以口传的 系的“灰姑娘”故事.只是导演重构了一个“角色倒 置”的另类灰姑娘——“灰小子”故事,在故事引入 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就像是一个个潘多拉的魔盒一 收稿日期:2014—04—07 作者简介:景秀明(1967一),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纪录片、影视文化;艾志杰(1990-) 男,江苏苏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 67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机制和演绎机制的双重把控中让观众重读“女追 男”的爱情故事。 首先。“灰姑娘”故事引入机制的一再滞后。著 名的叙事学家保尔・瓦莱里认为,既然是开头,就必 须有当时在场和事先存在的事件,由其构成故事生 成的源泉和支配力,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I 3_。电影 的开头也同样具备这项功能,影片设置了接新生、 社团招新、逃课等一系列情节,采用好莱坞三分钟 一个笑点的叙事手法,片段式地还原了一个趣味横 生的大学时空,大大满足观众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校园生活的审美期待。然而,引入机制的一再滞后 却又让主故事若隐若现,郑微先后与张开、许开阳、 林静出现多次对手戏,观众以为郑微会与某位男性 产生情愫时,导演就即时打住,使观众的审美期待 一再落空,直到与陈孝正的“冤家”式照面才真正展 开爱情故事,产生惊奇效果。如此叙事,既为灰姑娘 故事再造了合理的叙事时空,又让其他主人公先于 灰姑娘故事依次出场,导演对故事情节的控制欲可 见一斑。 其次。“灰姑娘”故事角色演绎的倒置处理。传 统的灰姑娘故事总是美丽的灰姑娘被英勇的王子 所拯救,而影片却在八十年代女性相对保守的叙事 空间里构建了一个“女追男”的男版“灰姑娘”故事, 在超越观众审美期待的外衣下实则仍是为了实现 对其心理的迎合与满足。第一,迎合男性的心理需 求。在现下物欲泛滥的时代,郑微这样美丽的女孩 愿意主动追求出身贫寒的陈孝正,让囿于物欲藩篱 中的男性观众获得替代性的心理满足。当然,故事 又发展成“男追女”的传统爱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 也表露出导演奉行“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第二,询 唤女性的“本者”属性。传统的女性总是不敢大胆 爱、大胆追求爱,而影片中郑微不顾旁人眼光,一心 追求自己所爱,这不仅对银幕前的女性观众进行了 “本者”属性的询唤。而且更呈现了赵薇作为一名女 导演难掩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表白”故事的喜剧书写 霍布斯指出。“骤发的自豪感是让人脸上绽放 笑容的激情。它或者是由人们自己突然的某个使自 己开心的行为引起的,或者是发现了别人身上有而 对比之下自己没有的缺点而为自己叫好引起的。” 也就是说,笑的根源之一源自审美主体在客体出现 缺陷时所产生的突然荣耀感,导演也恰到好处地抓 准了观众这一心理,在表白故事中不时泄露叙述对 68 象特别是青春男性的尴尬、无措等缺陷,使观众产 生一种突然荣耀感——男性观众会觉得自己比他 们聪明多了。女性观众会觉得“原来女性也可以这 样霸气”。 电影围绕“表白”故事精心设置了两种喜剧模 式。第一,男表女一女拒绝模式。如许开阳向郑微的 表白情节,当他的表白遭到郑微的拒绝之后,观众 以为他会努力争取或者嬉皮笑脸地要求给他机会, 而导演却给他设置了“跳河”情节,而令人忍俊不禁 的是那条河并不深.他又无奈地从河里站了起来, 所以观众的心理期待瞬间坍塌,自豪地觉得“笨小 子,怎么连个表白都不会”,与此同时,潜藏在我们 内心懵懂、青涩、纯洁的青春往事也被影像逐一释 放出来。第二,女表男一男拒绝模式。当曾毓质问陈 孝正到底把她放在什么位置的时候,陈孝正说只把 她当“真正的朋友”。曾毓气急败坏,狠狠地踢了陈 孝正的下体后扬长而去。陈孝正作为一个七尺男儿 的软弱与胆小尽显银幕,不管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 观众,都瞬间感觉到一种突然荣耀感.封闭的观影 空间里笑声四起,喜剧昧十足。 当然.将表白故事进行喜剧处理也是对观众心 理的现实观照。一方面,抚慰观众的心灵伤口。表白 是每个个体在青春期都经历过的故事,而且由于自 身的不成熟和“抵制早恋”的既定规则。青春时期的 表白故事往往都无疾而终,这无疑成为观众心灵的 伤口。而运用喜剧的方式来呈现表白故事不仅可以 勾起潜藏于观众心中的记忆,而且可以通过影像的 “幻像”功能让观众错以为自己的表白故事并没有 如此心酸,从而获得心灵的出口。另一方面,引导观 众的爱情观念。电影表白故事中制造笑料的主体多 为男性,这也是对当下男女爱情关系的思考与审 视,即男女双方在爱情中正在走向平等。 (三)“三角恋”故事的悲情叙述 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伊芙指出,在男人的性别 构成结构中.女人具有一种至高的重要性——她们 代表着一种绝对的交换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表述, 而且也是制约着男人的性别系统中的种种痛苦矛 盾的最终牺牲品[51 在异性三角恋故事中,男性之间 往往会以追求一名女性而形成一种“敌对”的“同性 交际”(homosociality) ̄带,而女性则通常被当做“交 换物品”(exchange objects)存在于异性“爱”的纽带 之中,而“敌对”关系加强的后果必然是“爱”关系的 破裂。电影《致青春》即紧扣“敌对”与“爱”两条纽带 第5期 景秀明等:走出青春的臆想域 展开“三角恋”故事,赢得观众共鸣。 在陈孝正、许开阳与郑微构成的典型的两男一 女“三角恋爱”(1ove triangle)中,导演在陈孝正与许 开阳的同性“敌对”纽带中引入了“黑色电影”的元 素,即暴力。许开阳向郑微表白未果后,在寝室先是 对陈孝正进行言语挑衅,“你又不是个女的,你那么 爱干净干嘛”,继而又将烟头扔在他鞋子上以进行 身体攻击,最后拉帮结派群殴陈孝正。连续三个“挑 衅一暴力”场景不仅将三角恋故事中的同性关系阐 释得真实可信,而且也将典型的黑社会元素融进故 事之中,刺激观众眼球,满足观众潜在的暴力与窥 视欲望。同时,紧绷的“敌对”纽带也使“爱”的纽带 渐趋断裂,陈孝正因为被打得鼻青脸肿而无法赴郑 微的约,郑微以为自己被耍了.愤然决定不再追求 陈孝正。即将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观众的“大团圆”期待瞬间坍塌,不免同情郑微,从 而扼腕痛惜产生悲剧美感。 叙事理论指出.故事的进行总是由说故事的人 与听故事的人所共同认定的不成文法则来规范的, 好的故事总是在讲述者与受述者主体意识的共同 作用下建构的。因此,导演在讲述青春爱情故事时 充分考虑观众的观影心理,以迎合为主,超越为辅, 并且巧妙地将其自身的爱情观与价值观融入叙述 之中,不仅唤醒了观众心灵密码箱内的爱情故事, 而且提供其对当下爱情进行再思考的可能性。 二、审视青春:青春群体的成人化考量 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 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这些认同代表了最纯粹 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 能。”同主体总是通过意象对“他者”进行认同,从而 在他者镜像中直观自身,而电影媒介更是提供了集 视听于一体的三维意象.催化观众的自我认同与自 我审视。电影《致青春》即通过对种种人物(关系)意 象的带有明显成人化倾向的叙述——成人的视角 必然熔铸一定的社会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借由 8O年代的青春文本观照后青春时期行走于物质社 会的个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态势,从而使青春群体 乃至整个人类群体正视生存的危机与困境,解决既 存的矛盾与对立。 (一)危机叙事中男性身份的审视 首先,消费社会中物质至上的价值认同危机。 许开阳虽含着金钥匙出生,但却面临着消费主义带 来的价值认同危机,在金钱可以交换任何心爱之物 的享乐家境中长大的他,势必也对爱情抱有交换心 理,因此,在对郑微的表白与追求中,送她或精致漂 亮或价值贵重的礼物。试图通过金钱换取爱情。而 此等爱情数量化、情物等量化的价值观实则也是对 当前消费文化、享乐主义盛行的影像指涉。 其次,裹挟着“家”概念的情感认同危机。电影 中“家”作为一种隐性的空间存在,阻碍着男性群体 的情感欲望,从而使他们不自觉地陷入“是与否”、 “为与不为”的情感认同危机。林静父亲与郑微母亲 的偷情让林静无法正视与郑微的关系,因此踏上了 一场于“面对”与“逃避”中挣扎的流浪之旅;同样, 赵世永的母亲反对他与阮莞结婚,他在“娘”与“新 娘”之间亦步亦趋。最终失去阮莞。 再次,前两个危机进一步促成了第三个危机, 即男性群体女性化的性别认同危机。影片中的男性 在爱情故事中呈现出女性化姿态,与传统的男性相 悖,他们或软弱,或被动,或逃避,不敢担当,无责任 感,电影更是通过他们与女性的对照叙事表现这一 危机。面对谭小晶怀孕时赵世永的焦虑痛哭与阮莞 的淡然处事.面对双方父母偷情时林静的逃避与郑 微的坦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男性在爱情中面临 的性别危机。 诚然.青春中的男性群体身处这些危机大多都 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其中不乏社会、家庭和文化的 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男性群体化解客观危机的主 观态度确实是引燃爱情悲剧的导火线.叙述者也并 未堂而皇之地避开这一事实。如林静的逃避青春导 致郑微爱情的挫败,赵世永的玩弄青春致使阮莞走 向死亡。这些都是叙述者进行批判的。然而,叙述者 并未将男性群体置于这些危机之中不管不顾,而是 试图通过女性群体对男性的引导帮助找到化解危 机的可行性路径。陈孝正在物质牢笼中闯荡数年之 后最终明白郑微才是他心灵的净土,林静在郑微的 指引下终究放下对父亲的芥蒂获得解脱。 (二)困境叙事中女性意识的书写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 求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严和自我实现五类,但 是电影中的女性却在这些需求的获得中受到重重 阻碍.从而陷入需求困境之中。物质女黎维娟面临 着生存困境,即使是钓了个金龟婿,也还是面临着 要尽快生孩子争家产的困境;假小子朱小北面临着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尊严困境.用暴力的手段来宣泄青春被侮辱的愤 “分手”情节中使城市群体的精英身份与农村群体 的大众身份分庭抗礼,城乡矛盾显而易见。然而黎 维娟对待背叛却极其真实,她没有避讳自己拜金的 物质梦.还十分重情义地请县城男友吃分手饭,在 极其滑稽的叙事中让这种矛盾重归平衡状态。 与此同时,在围绕郑微展开的三角恋故事中, 两位男性的“同性角逐”带有明显的群体矛盾隐喻 慨,即使是成人之后也不愿回想这段往事;万人迷 阮莞面临着安全困境。一心只为找个家、找个男人, 最终却沦落到死亡;小飞龙郑微面临着爱情困境, 轰轰烈烈地追求爱情、小心翼翼地经营爱情。最终 却只能悄无声息的放弃爱情。 那么,这些困境是怎么造成的呢?叙述者为何 要建构这些困境呢?外界的不可抗因素无法规避. 如郑微屡次被男性抛弃.朱小北的无端被误会而强 色彩,即底层群体与上层群体的不自觉的社会阶级 矛盾,叙述者以围绕女性展开的同性博弈为载体将 制退学.但是女性自身的“他者”心理才是其圈禁于 需要困境的根源。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 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 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用。 男性与女性的权力关系亦如此,女性往往认为自身 处于依附地位,从而成为受制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黎维娟一心只为找富人依靠,只要对方有钱,她 用青春交换便无悔;阮莞的愿望更是简单,只要有 个对她还不错的男人给她一个家,她便结婚。 不可否认.女性在被建构成“他者”到甘愿成为 “他者”的过程中,叙述者明显地表露出从同情到批 判的态度转变,并且试图通过对女性依附欲望的阻 碍让观众深省自身。阮莞的需求与欲望非常低,可 越是低却越不让她实现,因为她缺乏女性主体意 识,没有原则,过度纵容男人,永远沉溺在青春的想 象中,所以注定是悲剧。当然,电影中四位女性的需 要困境也并非是单一的,如朱小北也有爱情需要的 困境,她说“我一直暗恋一个男生,可他都没正眼看 过我”,即便是这么一点小需要也没能得到及时的 满足。其实她们的困境也正是当下女性的困境,是 当下成人的困境 (三)对立社会关系的隐喻传达 布尔迪厄把电视当做一个权力场,他认为:权 力场是行动者或机构之间的力量关系空间,这些行 动者或机构的共同点是拥有必要的资本,以在不同 场(经济场或尤其是文化场)中占据统治地位[81。电 影同样如此.叙述者通过人物关系与行动呈现隐藏 在文本中的对立场。再试图化解之。 在影片中,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对立统一的空间 文本,它们的对立源自于城乡两种群体的价值观、 世界观的对立,而促成它们融合统一的手段则是行 走在城乡之中的群体间关系的处理与情感的沟通。 当黎维娟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半个城里人后.就一 心高攀金龟婿而不愿“下嫁”县城男友,叙述者在 70 底/上层的矛盾揭露出来,又试图通过女性的“主动 选择”将这一矛盾予以调和。陈孝正看不起许开阳 的为所欲为,许开阳看不起陈孝正的穷酸样儿.但 是家境贫寒的草根男获得美女的垂涎,而含着金钥 匙出身的富二代却遭到心仪之人的拒绝,正如郑微 所说,“你(许开阳)喜欢我(郑微),我喜欢他(陈孝 正),光凭这一点你就永远都输给他了”。不过,叙述 者却不在两种群体中选站边。陈孝正最终因为事业 失去了郑微,许开阳最后与曾毓组建新家庭,叙述 者不偏爱任何一个群体,而只是通过青春主角自身 的选择与变化证明:无论是底层群体还是上层群 体,他们都有追求和获得爱情的权利。判断社会群 体价值的标准并非是在感情中谁输谁赢.而是谁真 正获得并珍惜感情。因此情感的有效勾连才是调和 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的有效催化剂。 银幕世界不能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对立,银幕世 界必然是现实世界的替代,因为宇宙概念本身就表 明它在空间上是独一无二的[91。因此,影像中的青春 群体实则是当下成人的映射与写照,他们的成长状 态与生存困境也即是对当下成人生活的替代和延 伸,只有通过成人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审视已逝的青 春,亦只有通过青春的共鸣才能使成人更清醒地正 视青春。 三、走出青春:青春主题的思辨性阐释 青春的爱情裹挟着闹剧与悲剧渐行渐远,青春 的主角承受着危机与困境悄然离场,不管怎样.青 春已然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想象界与臆想域。“致 青春”也并非是叙事目的,而是一种叙事态度.以感 性缅怀的方式把青春爱情、青春群体作为“他者”进 行理性审视。在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白日梦中.导演 试图对青春与爱情的特质作出哲理性的阐释.从而 让后青春时期的个体正视青春,正视自身的存在, 第5期 景秀明等:走出青春的臆想域 正视与青春背道而驰的有待开掘的未来。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指出,青春片的基本特 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 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 颠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0o]因 此.青春是残酷的.青春中的爱情是残酷的,青春群 体的体验和经历也是残酷的,残酷自始至终都与青 春结伴而行.而残酷源于哪里? 电影《致青春》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适度探讨。 一方面,先于个体存在的社会规则的暴力压制成为 青春残酷的外在不可抗因素。现代社会的运行法则 往往是利用各种制度化的教条将暴力合法化与合 理化,社会规则犹如一把无形的镣铐禁锢着企图反 抗的个体,与此同时,个体暴力也相伴产生。在青春 题材的电影中,个体往往在体制暴力的高压下以突 发性、失控性的状态出现.宣泄之后以恶化叙事收 场。青春主体受到残酷的惩罚。如电影中的朱小北, 男相的装扮本就是其保护自己、维护自尊的方式, 却先后被误会偷窃、强行搜身.按照学校的制度还 要道歉写检讨,人格与自尊受到百般侮辱,她只能 通过砸店这一极端却无力的暴力行为表达对社会 规则的抵制与控诉,最终以“退学”的残酷结局收 场。当然,暴力作为一种极富视觉性的电影元素也 使观众的暴力心理倾向获得替代性的满足.但是叙 述者更多地是试图通过暴力事件的呈现以对现代 生活进行反思与批判: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人 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缘何要通过暴力手段来 解决问题?如果学校能真心为朱小北展开调查,如 果朱小北能适度克制自己的冲动,或许悲剧就不会 发生,或许她的青春也不会如此残酷。另一方面,青 春主体爱情体验中的话语缺席是导致爱情进入残 酷轮回的内在致命因素。阮莞为赵世永的出轨默默 买单,张开始终藏匿对阮莞的暗恋情愫,陈孝正为 了绿卡而接受无爱的婚姻。黎维娟只求物质不求爱 情,林静在爱情中始终扮演逃避者,可以说,影片中 众多在爱情中摸爬滚打的角色都存在这样的缺陷: 他们在爱情中都处于失语状态,并且甘愿失语。而 不争取、不在乎、不主动的唯一结果是青春陷入僵 局,爱情酿成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最后刻画了 一对终成眷属的恋人——许开阳和曾毓。这两个人 物在青春爱情中都曾主动掌控话语向心爱之人表 白过。叙述者安排他们在一起实则也是提供避免爱 情残酷的导向性出路。 由此观之.青春与爱情的残酷俨然成为一个既 定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沉溺于青春,那么我们自 身的现实与未来也必将被浸染得同样残酷,只有正 确面对青春的“残酷”特质、全面理解造成青春残酷 的多元因素,我们才能有勇气走出青春。所以“致青 春”实则是“致残酷的青春”,向残酷的青春告别,只 有平静走出青春,青春才能归于平静。 电影《致青春》在叙事时间上明显地划分了两 个大序列,即由学校生活构建的青春故事与由肄业 之后组成的后青春故事,而从两个故事中青春主角 的动态变化来看,他们被明显地分为两类,即走出 青春的群体与囿于青春的群体。走出青春的群体或 茅塞顿开获得感悟(郑微)、或另觅真爱铸就圆满 (许开阳),或不再逃避重回故里(林静),或选择遗 忘祭奠青春(朱小北)。总之,走出青春的人都不再 被残酷的青春拖累,昂首阔步走向了新生活,所以 导演正是试图用这些人物正面引导观众走出青春。 相反.囿于青春中的群体就只能纠缠于残酷的 青春往事与前世爱情元处归根,如陈孝正辗转数年 后仍想重新找回与郑微的初恋,张开在阮莞死后仍 旧沉溺在对她的未表之爱中.阮莞在结婚前夕依旧 不死心跑去与赵世永见最后一面,处于后青春时期 的他们依然企图找回青春时期的状态或生活,殊不 知。青春本就残酷,沉溺青春的结果必然是承受残 酷,因此导演在这样一个负面维度上对观众进行 “走出青春”意识形态的再次规训。然而,霸道如赵 薇.对于走不出青春的人物,她也试图强迫他们走 出青春,让他们归于平静。如阮莞的车祸身亡,以死 走出青春,美丽身体的陨落不仅产生悲剧效果以获 得观众同情,而且也使观众在死亡的终结中反思青 春,正如勒维纳斯对死亡的分析:“死亡是终结的现 象,同时又是现象的终结。它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 它变得爱好提问,不管是在它的未来中,或者在现 在作为终结的现象.它涉及到我们的思想,我们被 想及的生命。”_l1】是的,阮莞的死亡正是导演以否定 的方式来肯定走出青春的重要性,通过电影乌托邦 的死亡叙事提供观众反思和批判的路径,从而产生 死亡的美学效果。 在青春成长电影中得到表达和呈现的各种青 春经验都拖着现实社会的长长影子,成长的创伤性 体验反映了现代或后现代社会的各种深层隐痛㈣。 电影中残酷青春的呈现也即是现实生活中个体已 经或者正在体验的经历,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了青春 7l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1 4年 的残酷性。叙述者才能引导观众深省自身,走出青 春,面向未来。 载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体验与生存经验.在青春 成长电影中得到表达和呈现的各种青春经验都拖 近年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国 合伙人》、《逆光飞翔》、《同桌的你》等一系列主打 “青春牌”的作品轮番抢占电影市场,一上映便成功 “虏获”观众的心.在受众群中形成一种“注意力经 济”。在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思 着现实社会的长长影子,成长的创伤性体验反映了 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社会的各种深层隐痛㈣。青春题 材电影中所呈现的“残酷青春”也即是现实生活中 个体已经或者正在体验的经历,而青春电影创作的 本意应该并非只是迎合观众的怀旧心理,而更应该 引导观众正确认识青春,理性看待往事,走出青春, 面向未来 考两个问题:青春电影为何会产生此等效应?今后 的青春电影该如何出牌?毋庸置疑,“青春”二字承 参考文献: 『l1【an]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4. 『2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65. f31【美1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4. 『41[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M].刘胜军,胡婷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3. 【51[美】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郭劫,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67 f61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f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36—38. 『71汪振城.影像意义阐释的多维空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47. f81[法1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92. f91 f法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4—165. 『10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 『l1¨法1艾玛纽埃尔・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M】.余中先,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52. 『12】王彬.颠倒的青春镜像——青春成长电影的文化主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1:314—315. Out of the Youth Barrl。ers ——The Youth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vie So Young JING Xiu—ming,AI Zhi-ji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movie So Young is a youth film whose main narrative objects are youth love and youth group. It reinvents a utopian dream for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ve story SO that we can have a perceptual memory of youth.It makes the secular human groups rethink their own deep survival state through the adult witness of the youth groups SO that we can look at the youth rationally.Then the movie dialectically interprets the cruel qualities of youth.The director has realized the ideological writing that being SO young is equivalent to farewell to youth and being out of the youth. Key Words:So Young,youth,gender,stories,narrative 责任编辑:洪琴仙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