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黑龙江)

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黑龙江)

2021-11-26 来源:乌哈旅游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的。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那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而叫的羊儿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紧一阵慢一阵打起了鼓。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已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一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1 / 6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黑龙江)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

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细长的脖子抻得像两条羊腿。

等学生们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抖抖索索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日久的缘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 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10.25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呀。”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来的同志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纸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般的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两千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意在渲染小山村虽贫穷却充满温情的氛围,对狗娃肖像的描写意在

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

B.老旺看到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这一细节

写出了贫穷给老旺带来的痛苦。

C.老旺在墙洞里发现纸条的事情鼓舞了全村人,瓦村的所有家庭都有所行动,这表现村

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摆脱贫困的心理。

D.面对老旺送来的两千元钱,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这一细节表现了

他此时矛盾的心情。

E.作者以曹老师的视角来表现老旺,又通过老旺的视角来描写曹老师。这种巧妙的构思

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2)简要分析小说中老旺的主要性格特点?(6分)

(3)文中画线部分交代了曹老师的身世经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4)本文三次出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的描写,这出于作者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用进行探究。(8分) (1)E3分、B 2分、C1分。

(A错在“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 C错在“来摆脱贫困的心理”;D错在“矛盾的心

情”。)

(2)老旺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①生活困窘,质朴善良。他虽饱受贫穷的困苦却依旧保持着质朴善良的本性;(2分) ②知恩图报,慷慨大方。对曹老师帮助孩子读书深怀感恩之心,并在欠条兑现后慷慨地拿出两千元钱捐赠给学校;(2分)

③胆小拘谨,憨厚老实。乡里干部对纸条的高度重视,让他非常紧张;乡长的热情招待,让他毫无戒备;(2分)

(以上3点,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

(3)①从凸显主题角度看,深化了小说主题,表达对曹老师献身乡村教育的敬佩之情;

②从刻画人物角度看,凸显了曹老师执着热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加真实可信;(2分)

③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交代了曹老师来此从教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以上三点,每点各2分)

(4)①象征着革命时期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的深化,使抽象的主题更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②烘托了老旺淳朴善良、无私慷慨的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③起到了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使全文结构圆和,浑然一体。

④作为典型意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以上4点,每点2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梦中的街

【新加坡】张挥

小倩又在房里幽幽地哭了。我赶忙跑进房里看她。 “别哭,别哭。我们这就逛街去。”

自从去年得了个忧郁症之后,小倩经常在半夜里从睡梦中突然间醒来,说她又梦见那条失落的街了,并要我陪她一道去逛逛那条梦中的街。我怎忍心拂她的意呢?如果这么做能治好她的病,能减轻她内心的忧郁,我是一点都不以为苦的。然而,苦的是她所说过的梦中的街不知道在哪里?我陪她在夜里走过许多条街,但没有一条是她所说的梦中的街。 每次陪她走在街上的时候,她总会这样对我说:

“是一条铺着碎石块的街,街的两旁都是卖历史书的铺子。铺子的门口张挂着‘书旗’,每条‘书旗’上用各体书法写着该书店所专卖各个朝代的历史书。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我在小时候曾经在这条街买过一本《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

这么长的书名也真难为她想得起来。当年她在大学里修的正是历史这门学科。她是从历史的书页中走过来的。然而,大学毕业之后却一直没有机会传授这门功课。她甚至在路边摆了个小摊位免费传授这门学问,摆了整整一个星期,竟没有一个人来问津,还被“地牛”捉去控上法庭。

2 / 6

因为她没有领取“贩卖历史”的小贩执照。 我知道她深爱历史,但却没想到她会爱得这么痴迷。这么多年来她跟历史磨磨蹭蹭地纠缠不清,已有一点神志不清了。去年十二月忽然说要出来参加竞选搞政治,被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她没跟我争辩或抗议,只是任让我数落、抢白、责骂。事情过后,我深深地感到难过和内疚,然而,她已忧郁成疾,开始在寻找她梦中的那条街来过日子了。

今夜,我又陪着她走在一条灯火辉煌的街道上。她又对我重复那个街的故事。“你在这里等我,我去买一本书就回来。”

突然,她挣脱我的手,快步地往前走去。我当然没阻挡她,因为,我知道她必定买不到那本书,然后就会在走了一段路之后折回头来。我靠在一根灯柱上抽着烟等她。当我呼出一口烟雾来时,竟不见了她的身影。路是一条笔直的路,没有行人没有车辆也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而且灯火辉煌,她竟不见了!难道她已走进那条梦中的街不成?我在灯柱下焦虑万分,不知怎么办才好。

“你看,我终于找到这本书了。就在最后的那间书铺买到的。只花了五块三毛钱。”

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出现在我面前的。我顺着她手指所指的方向望过去,哪有什么铺子?

低下头一看她手里的那本书,不正是那本《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倩经常梦见那条失落的街,以致半夜里突然醒来,并要我陪她去寻找那条街。我也经常陪她一次次外出,并不以为苦。这说明我对她的理解和支持。 B.《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概括了中国和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和多灾多难。 C.小倩要出来搞政治,虽只是偶尔萌发的一个念头,但还是被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我知道,像她这样一个“精神分裂者”并不适合搞政治。

D.小倩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她“赚人热泪”的悲剧色彩,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人物,用梦来诠释她的“悲剧”,使悲剧的况味尤其浓郁、深沉。

E.这篇小说的情节生动曲折,作者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情景精心刻画了一个内心无比执著的寻梦者的形象,在哀婉疏淡的笔调中,给人以无限思考。

(2)小倩“梦中的街”是一条怎样的街?有何深意?小倩为何执著地寻找这条街?(6分) (3)小说在创作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4)小倩是修历史的,照理说是个冷静的人,为何会患上“忧郁症”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1)AE(A错在不是理解和支持,如第三段所说,是为了治好她的病,减轻她的内心的忧郁,是一种关心呵护。)(E错在情节生动曲折和哀婉疏淡的说法。小说采用的是散文式的笔法,情节并不追求生动曲折;小说反映的是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次思考,所以笔调较深沉。) (2)小倩“梦中的街”,是一条铺着碎石块的街,街的两旁都是卖历史的铺子。铺子的门口张挂着‘书旗’,每条‘书旗’上用各体书法写着该书店所专卖各个朝代的历史书。(2分)这其实是一条虚拟的街,在现实世界里只是一个名词;但是它是一条象征历史的街,象征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和中国文化。(2分)小倩之所以执著地寻找这条街,是因为这条梦中的街是她的精神支柱,所以即使精神分裂,它在小倩的内心深处,仍然荡漾着一丝历史的涟漪,如梦追随,割舍不断。(2分) (3)这篇小说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流”的写法,小说借梦述志,借幻言情,但又奇境独辟。小说写主人公小倩一直在寻找自己梦中的街,以至忧郁成疾,每天靠寻觅那条虚幻的街来过日

子。小倩失落的那条铺着碎石块、两旁都是卖华族史书的店铺的梦中的街,显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幻觉出来的映象,一种病态的反应。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梦幻化的手法,打破了虚幻与现实的界限,使小说形成一种似真似幻、似幻犹真,真幻莫辩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种恍惚离奇的意境,不是通过个别偶然的细节来显现的,而是纳于整个作品的总体结构之中,而指向一种朦胧的象征──关于华族历史文化断裂的透示。(3分)小说还有个特点,与一般传统的小说技法不同的是,它即有小说的骨架,却以散文的笔调来完成,可以称之为散文式的小说,利于人物的单线发展和情境描写。小说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更不是靠情节取胜,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了一条寻梦的故事主线。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观察者,通过我的眼睛和思考来审视这一切。(3分)

(4)①小倩自从“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有机会传授这门功课”,致使她内心失落苦恼烦闷;

②这门功课便是作者所说“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嚷嚷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这其实是涵盖了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中华民族泱泱的族魂,这一切已经失落太久了,无人在意,更无人经心;

③小倩“她甚至在路边摆了个小摊位免费传授这门学问,摆了整整一个星期,竟没有一个人类问津,还被‘地牛'捉去控上法庭。因为她没有领取'贩卖历史'的小贩执照。”这是一种反笔。小倩未必真的在街边摆摊,何况她所贩卖的是虚幻的“历史”。历史能贩卖吗?它是什么具象的“物品”?甚至因此而被控上法庭,显然,这是一种自嘲似的反讽,一个学历史的因“贩卖历史”而被捉,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由此看来,小倩的“历史情结”太深了,以致于无法自拔;

④小倩“梦中的街”其实是小倩的精神支柱。这个支柱来源于历史的忧患意识,当这忧患意识无法获得圆满的诠释,或消除心中的重轭时,它就会演变成“历史忧郁症”。(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以上三道问答题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

3 / 6

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

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

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

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

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

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

几次波折。(6分)

(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

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6分) (4)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

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A,1分;D,2分;E,3分,BC不得分。(A,“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有现场感” 不

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等于“真实、感人”,且“感召他人的作用”会有,但不是主要目的;B,吴贵平勇救落水儿童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亲情,出于父母对于孩子不惜生命代价的守护;C,说“小说的社会环境是

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依据,且对吴贵平救人原因的分析也不当。)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

4 / 6

(2)①拍摄准备就绪,但被救小学生却不愿出镜,怕在被水呛,家长也不同意,怕有危险;

②找到了会水的孩子愿意替代拍摄,但吴贵平却要带一个救生圈;

③经镇长说服教育,吴贵平同意拍摄,但走到深潭时腿就发飘,原来不会游泳; ④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

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

⑤镇长要求把落水孩子换成吴贵平的儿子,但村长说吴贵平的儿子一年前就淹死了。 (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能把

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

(3)①镇长:应该是尴尬加上羞愧。为自己有悖为官之德、为人之情的不合理要求尴尬羞愧;

②记者:羞愧与感动。为拍摄“再造的新闻现场”却伤害他人而羞愧,为吴贵平的爱

子之情而感动。

③吴贵平:伤心痛苦。为儿子的死伤心,伤心到误认别人为自己的孩子;因被迫为官

员的面子而“再现”救人场景、被迫重念旧事而痛苦。

(分析符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言之成理即可。)

(4)①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

②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救人之举,毕

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

(结合文本,2分;理由分析,3分;联系实际,3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文/奚同发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5 / 6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

(3)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6分) 答: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分) 答:

(1)AD。(B,“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C,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E,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5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5分)

(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2分)

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 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划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2分)

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2分)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2分)

(4)【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观点、引据、分析、联系每点2分共8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珠 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