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形成
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有一座著名的古城──桂林,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古人曾经写诗称赞桂林风景:“撑空拔地碧波连,洞府桃源别有天,明秀共推天下甲,江山如画入图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是由这首诗脱化而来的。
桂林山水的种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一两亿年以前,广西同云南、贵州等地区,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在久远的年代中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有的地方岩层厚达 3000 多米。以后由于地壳的运动,海底上升成为陆地。我们知道,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它很容易被水溶解。水中如果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溶解作用就更大了。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无论雨水、河水,还是地下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很高,十分有利于碳酸钙的溶解。在这种条件下, 只要石灰岩出现一点点缝隙,无孔不入的水就能溶蚀出一条条通道来,使裂缝不断扩大。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受到破坏(溶解)。如果石灰岩的裂缝是直立的,水就沿着裂缝向下溶蚀, 最初扩大成漏斗状的凹坑,然后扩展成碟状洼地;再继续扩展,洼地相通了,剩下没有被溶蚀的岩石,就成为孤峰残柱。地下水沿着岩石裂缝不断溶蚀岩层,又会形成复杂的地下溶洞。有的河流遇到地下洞穴,就会在地面上突然消失,转为地下暗河。地下河流长期溶蚀岩层, 前后都发生了坍陷,独有中间保留下来,便是我们看到的“天生桥”。水这个大自然的雕塑家,又在岩洞中造出无数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在桂林著名的芦笛岩、七星岩中,钟乳石等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像猴子摘桃、双狮抢球,有的像苹果、森林,有的像巨大的瀑布飞泻而下。这些石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地下水溶蚀石灰岩而形成的岩洞中,水常常从岩洞顶部的裂缝中渗出来。这些水滴中饱含碳酸钙,水分蒸发后,碳酸钙便沉淀下来,一滴、两滴、三滴……天长日久,洞顶上的石灰质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那样的钟乳石。洞顶上的水滴落到洞底,石灰质同样也在洞底沉淀下来,积成钟乳石的亲密伙伴──石笋。往下“生长”的钟乳石和往上“生长”的石笋如果连在一起,便形成石柱。总之,分布广、厚度大、质地比较纯的石灰岩,是形成岩溶地貌的物质基础;丰富的降水,是奇峰异洞的主要雕塑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