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无答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无答案)-部编版

2022-05-12 来源:乌哈旅游
文言文阅读(一)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阅读·思考·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江西临川人,北宋 、 、 。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 ,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 ,揭示道理。本文叙事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 、柳宗元,宋 、王安石、 、苏洵、苏辙、曾巩。

二、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世隶耕( )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 ) ...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今夫( )不受之天 而已邪( ) 环谒( )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实词。

世隶耕( ) 称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彼其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贤于材人(贤: 。材人: )

环谒于邑人(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即书诗四句( ) 邑人奇之( )

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还自扬州( )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卒之为众人( ) 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 ”,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 ”,才能) 五、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 ”,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 ”,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 ”,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 ”,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 ”名词作状语,是“ ”的意思 4、动词用作状语

“啼求之”中的“ ”,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 ”的意思。 六、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 )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 )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 )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 )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 )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 )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 ) 七、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与“自”组合意为“ ”。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 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许多人,大家。) 八、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之人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人为原因。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作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九、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 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

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十、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答: 。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答: 。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6、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

7、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 8、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

9、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 十一、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得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家庭出身,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是得到全县人的承认的。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1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3、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吕子明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

有成勉后生。

附:课外古诗欣赏:(一)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2、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