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息训练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在播音和主持时,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要控制声音,驾驭语言,就必须学会控制气息。
所谓“控制气息”,就是要学会胸腹联合呼吸法。在生活中,人们的本能呼吸是浅呼吸,即只作胸部呼吸。播音或主持时,用这种本能的呼吸方法发音,时间一长,声带就会疲乏,声音就会嘶哑。而胸腹联合呼吸法,是要深呼吸,将空气吸入肺叶底部——横膈膜处,即一般人系腰带的地方。它一般采用鼻子吸气,吸入横膈膜的气,使肋骨自然向外扩张。此时,腹部有发胀的感觉。随着小腹逐渐收缩,气息也从小腹深处涌上来,推动声带发音。通过这种方式发出的声音不仅洪亮、有力,而且持久,能保持整句话的声音都饱满圆润。与此相反,如果一吐气横膈膜就塌瘪,那么,气息就会像破了的皮球一样迅速泄掉,声音也就会失去气息的支持。这样造成的问题是:头几个字有气息支持,后面的字没有气息支持,讲起话来给人的感觉就会前强后弱,上气不接下气。而呼吸本身很费力,声音也难以持久。关于呼吸的训练下一节会专门讨论,以下介绍气息训练的几种方法。
1.软口盖练习法
最常见的是“闭口打哈欠”,即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开嘴,而是强制用鼻吸气、呼气。
2.压腹数数法
平躺在床上,在腹部压上一摞书,吸足一口气,开始从1往后数。这是对气息输出作强制训练,以达到增强腹肌和横膈膜的控气力度的目的。做这个练习时,开始阶段压的书可少些,逐渐增加,即循序渐进。为了不占有工作中的时间,可利用睡前做这个练习。
3.气声数数法
先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用均匀的、低微的、带有气息的声音从1开始数数,就像是说悄悄话一样。和压腹数数法一样,在开始阶段可数得少一点。不过应注意,数数时尽量不撒气、不漏气。
4.跑步背诗法
平时跑步出现轻微气喘时,可背一首短小的古诗。开始训练时可两人配合进行,并肩小跑,一句接一句地背下去。背诵时,要尽量控制不出现喘息声;一首诗背完后,要调节呼吸,然后再继续进行。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激烈运动时不可进行此项训练。
5.偷气换气法
选一篇或一段长句较多的文章,用较快的速度读下去;在气息不足时,运用“偷气”技巧,读后确定最佳换气处。所谓“偷气”,是指不要边发声边吸气,而是要用极快的速度,在不为人觉察时吸入部分气流。而换气,宜口鼻并用,以鼻为主,掌握时间差,使气流充沛有力。
二、共鸣训练
用气推声的发音方法虽然可以省力,但要发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响亮悠远的声音,还必须在用气推声的基础上,学会共鸣的发声方法。因为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声带产生的音量只占讲话音量的5%,其他95%的音量,则要通过胸膛、头腔、口腔、鼻腔所组成的共鸣器放大产生。
人的声道主要共鸣器官有口腔、胸腔和头腔。这三个共鸣器的作用各有其妙处:口腔共鸣能使声音结实清晰,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浑厚洪亮,头腔共鸣能使声音高亢明亮。但是,在没有经过正确的共鸣腔训练的情况下,一般人存在许多共鸣发音的弊病。
① 白声——共鸣位置过分靠前,口腔没充分打开,好像只用嘴皮子说话,因而声带发出的声音形不成共鸣。
② 音包声——音位靠后,喉头张开得太大,结果声音很响,但声母不清。这种弊病俗称“喉音过重”。
③ 鼻音太重——由于软腭下垂,舌根抬起,阻挡了咽喉与口
腔的通道,声音大部分从鼻腔里出来。这也俗称“鼻囊鼻子”。
这些弊病可以通过训练得以纠正。以下介绍几种简单而实用的共鸣训练方法。
1.口腔共鸣训练法 采用张口练习法。可用惊吓张口、半打哈欠、吞咽食物张口等方式来练习口腔张口,在气推声之前吸气和同时打开口腔立即发音。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口腔共鸣的发音效果。
2.胸腔共鸣训练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发音之前先做好闭口打哈欠的准备,在气推声的同时,胸腔打开,像雄鹰展翅的感觉;或者,做扩胸动作,体会胸腔打开,如同手风琴的风箱张开的原理。多次反复练习就能获得胸腔共鸣的效果。
3.头腔共鸣训练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练习“凝目远视”。这也就是在气推声之前,先凝目远视并提小舌头,同时用气推声。它有两种效果:一是使头腔共鸣器官——鼻窦、额窦、蝶窦等器官张开,一是“提小舌头”,即软腭提起,打开咽腔。多次反复练习,即可获得头腔共鸣效果。
在分别做过三个共鸣器的共鸣训练之后,最后还需将三种共鸣方法融为一体: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做到从肚脐到口腔保持气息的畅通无阻,头腔、口腔、胸腔一齐打开,再用气推声,这样,就能获得“混合共鸣”的效果。这时候的声音,听起来就会响亮达远。
需要指出的是,共鸣方法虽有良好的效果,在具体运用时,还应根据播音或主持时的具体感情需要,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其中一种共鸣的成分,以使播音或主持更符合情境。一般说来,表现热情要加强头腔共鸣,表现沉痛要加强胸腔共鸣,一般叙述要加强口腔共鸣。
三、语调训练
语调是语言表达中的第二大要素,是语言表达的第二张“王牌”。它看起来很简单,即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每个句子都有语调,恰当地运用语调,能有效地润色语言,促进思想沟通,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明确,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学会运用语调,对于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解语调训练方法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语调本身的一些特点。
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而在一般情况之下,人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有一种基本状态,并不会出现大的起伏。这也就是说,语调的变化,是在一种基本语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语调是在中音区进行的。那些表现高昂、激越、紧张、热烈、愤怒、仇恨等情绪的语调在高音区进行;而那种表现低沉、悲哀、凄凉、沉痛等情绪,一般在较低音区进行。
这种划分是相当粗略的。事实上语调起伏变化万千,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形式。为了便于练习,我们可以把基本相似和大体相同的语调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 升调——指情绪亢奋,语流运行状态由低向高,句尾音强而向上扬起。它一般用于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感到意外、情绪惊恐;中途顿歇,全句未完;发布命令,进行号召等。
② 降调——指情绪稳定,语流运行状态由高向低,句尾音弱
而下降。它一般用于陈述句、肯定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③ 平调——指情绪沉稳,语流运行状态基本平直,句尾和句首差不多在同一高度。它一般用于庄重严肃、踌躇迟疑、冷漠淡然、思索回忆等句子中。
④ 曲调——情绪激动或情感复杂,语流运行呈起伏曲折状态。或由高而低再扬起,或由低而高再降下,或起伏更大。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有意,幽默含蓄,讽刺嘲笑,意外惊奇,用意夸张等语句中。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谈谈语调的训练。一般的语调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把握重音
重音也叫重读。在口语表达中,它有强调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语句中的词语在语义上并不是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它们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表达者有意对那些重要的语词或音节加以强调和处理,这些词语或音节就是重音。
把握重音的关键是找到重音的确切位置,这就需要明确讲话的重点,弄清话语主旨,真正把握每句话的表意重点——表意的重点词语往往就是重音的位置。同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的移动,表意的重点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今天我来这儿讲课”这句话,重音不同,语意就不同: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不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别人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在别处讲)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来聊天)
由此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语意有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重音,是准确表情达意的关键。
2.巧设停顿
停顿是指语言顿挫。它在口语表达中至少有两个作用:首先,停顿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它作为话语中换气的间隙,既是表
明上句话的结束,又是下句话的前奏,以此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其次,停顿能使口语抑扬顿挫,它以间歇的长短、一定时间单位里次数的多少,形成讲话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和重音一样,停顿的位置不同,一句话表达的语意往往也会不同。比如“她了解我不了解”这句话在不同的停顿之下就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她/了解我不了解?(问是否了解自己)
她了解/我不了解。(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想证实她了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相信别人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明白别人了解)
可见,停顿要得当、得体,应当根据传情表意的需要合理设置停顿。巧设停顿可造成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训练有素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往往善于利用语句的停
顿,让听众去思索、回味和期待,以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
但凡事都有两面。以停顿的一个常用技巧“停连”为例。“停连”是指表达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断有连,能扣人心弦。但是当断不断,会语序纷乱;该连不连,会语意难全;所以,停顿切不可随意为之,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善用语调
语调分为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4种。和重音、停顿一样,同一语句由于高低升降的不同,可以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和意义。因此,在发音训练中,应有意识地结合4种语调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以使自己的发音具备更强的表现力。
四、节奏训练
口头语言的节奏,是指因思想感情的起伏而激起的音势强弱、语速快慢的变化。语言节奏的处理,既是播音员(主持人)感情的表露,也是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水平和涵养的表现。实践证明,语言的节奏速度同说话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随着说话时思想感情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声音的节奏速度也不断变化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轻快,有的凝重,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急促,有的舒缓。
而人们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愤怒、激动的思想感情时,语流速度一般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或心情沉静、回忆往事等心理活动时,语流速度一般较慢。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就应该结合思想情感的不同状态,说出语言的不同节奏。
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节奏的训练,以下对语言节奏的类型做简单介绍。
① 轻快型——语调多扬抑,语音多轻少重,语句多连少停,语流轻快活泼。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与媳妇们嬉戏的一段,就属于这种类型。
② 凝重型——语调多抑少扬,语音多重少轻,语句多停少连,语流平稳凝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属于这种类型。
③ 低沉型——语调压抑,语音沉痛,停顿多而长,音色偏暗,语流沉缓。如柯岩的《一月的哀思》就属于这一类。
④ 高亢型——语调高扬,语音响亮,语句连贯,语流畅达。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都属于这种类型。
⑤ 舒缓型——语调多扬,语音多轻,气息畅达,声音清亮轻柔,语流舒展,如峻青的《秋色赋》就是这种类型。
⑥ 紧张型——语调多扬抑,语音多重少轻,语气强而短促,
语流速度较快。如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一段就属于这一种。
以上6种即是语言节奏的类型,事实上,训练的方法也蕴涵其中。要掌握语言节奏,首先就要掌握台词的基本节奏,然后再根据台词内容而调整节奏,使节奏同内容和谐一致,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吐字的基本要求及技巧
播音主持专业的语言表达中吐字是一项基本功。生活当中,有的人说话很清晰,有的人说话却很含糊,有的人则是一半清晰,一半含糊。这“含糊”主要是因为“吐字”存在问题。我们说是“吐字”,其实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话”,像是嘴里含了什么东西;“说话”,就是把它“吐”出来,不是给大家看,而是给大家听。所以,一定得清晰。一般人应如此,作为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普通话推广任务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更应如此。
一、基本要求
“字正腔圆”作为播音吐字的最高境界,一直是许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播音吐字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点:准确规范、清晰集中、圆润饱满、流畅自如。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1.准确规范
播音吐字应准确规范,这是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国的语言传播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向全民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责任。要做到准确规范,就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都要准确无误。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发音质量,改正那些一般人不易察觉的细小的发音问题,取得比人们日常口语更好的效果。可以说,播音吐字所要求的准确规范比一般人所理解的要更为严格和精细。
2.清晰集中
字音清晰是播音吐字的又一明显特点。清晰的播音吐字具有良好的穿透力。吐字清晰以发音准确为基础,但准确并不能代替清晰。清晰的吐字建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音技巧之上,而不是提高音调或加大音量所能奏效的。发音集中可提高字音的清晰度——这也是积极的发声状态的反映。同时,声音集中还便于话筒吸收,提高发声效率。在使用小音量或播讲环境较为开阔、嘈杂的情况下,发音集中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
3.圆润饱满
吐字既要准确清晰,又要圆润饱满,前者关系到“字正”,后者关系到“腔圆”。圆润饱满,就是要有比较丰富的泛音共鸣,使字音悦耳动听。这是对吐字的审美要求。我国传统说唱中的所
谓“吐字如珠”,就是对吐字圆润饱满的形象描绘。当然,“腔圆”也好,“珠圆玉润”也好,都是形容字音的优美动听,但必须注意的是,圆润是以字音准确清晰为前提的,不可为追求声音优美而损害了字音,不能因为追求“形”而丢了“神”。
4.流畅自如
字音只有进入语流才能传情达意。播音吐字必须灵活自如,轻快流畅,才有助于表达。如果字音咬得过死,一字一板,不仅雕琢痕迹明显,听起来不自然;而且还会使语流滞涩,影响语言表达的顺畅。日常生活当中的说话有起伏变化,播音吐字也要遵循生活语言的规律: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该强则强,当弱则弱。这样,语言才能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水的声音听起来总是悦耳的。
吐字流畅自如与吐字准确、清晰、圆润看似矛盾,其实是相互统一的。准确、清晰、圆润是就整体而言的,它们构成了播音吐字的基本特点;但是作为“说”的语言艺术,播音需要使语言尽可能自然流畅,贴近生活。如果每个字都保持同一发音方式,都要达到同一标准,那么,播音语言就会成为一种脱离生活的“字话”。而为了避免沦为“字话”,就非常需要在播音实践中强调吐字应该富于变化,要根据表达需要的不同而“活用”,克服由于片面认识造成的吐字刻板僵死的吐字方式。
二、基本技巧
广播播音吐字有多种技巧,熟练掌握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
效果。实践证明,一个合格的播音员得掌握以下吐字技巧:
1.字头有力,叼住弹出
从语音角度看,字头包括声母和韵头。韵头和声母结合得十分紧密,直接影响声母发音时的唇形,韵头是声母到主要元音(字腹)之间的过渡性成分,因此要注意“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韵母)对声母的影响,发音时做到声母加韵头一步到位。
字头发音又称“出字”,一般要求成阻有力,除阻轻捷。所谓“叼住”,是指声母的成阻部位要准确,又要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形成有力的阻气、蓄气。叼字的力量应集中在唇舌的纵中部,而不能满口用力。所谓“弹出”,是指声母除阻要轻捷,具有弹动感,不粘不滞,不拖泥带水,不使拙劲。
就像“叼”字本身所体现的那样,“叼”要用巧劲儿,“噙字如噙虎”,不能过松或者过紧。叼住了,才能弹发有力,并带动整个音节,使之响亮清晰。字头发音口腔相对闭合,具有阻气、蓄气作用。如果叼字无力,气息会大量流失,影响到字头和整个音节的力度。但如果叼字过死,也会使发音显得笨拙。所以,字头成阻和除阻的力量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字头发音时强调“叼”的感觉,并不能把“吐字”简单地理解为“喷吐”,过分向外用力。只有“叼”才能和取气、共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照搬说唱艺术的“喷口”,容易造成字散、声塌、气竭等问题。
2.字腹饱满,拉开立起
字腹在整个音节中明显突出:一方面,它作为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因而比较响亮;另一方面,它的发音较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给人的听感显著。一个音节的发音能否达到“玉润珠圆”,与字腹有密切关系。
“字腹饱满”指的是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发音清晰、共鸣充分,字音随着口腔的由闭到开好像“立”了起来,因而又称“立字”。“拉开”,指字头“弹出”后应迅速打开口腔,使气流在口腔内形成较丰富的泛音共鸣。口腔开度要大,应有竖着展开的感觉。“立起”,指主要元音的发音要占据足够的时间,使其响亮、圆润,在听感上形成字音立起来的饱满感。结合声束向硬腭前部的流动冲击,有字音“挂”于上腭的感觉。“立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个音节里突出字腹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字腹的发音是在滑动中完成的,即使是单韵母,其发音动作也要在本音位范围内做轻微移动,不可僵死不变,复韵母的滑动感更为明显。有人以为字腹发音要保持一种固定的状态,这是不对的。此外,字腹的发音不可横咧,那样口腔就难以拉开,字音就会发扁;字腹也不可过分拉长,那样会造成拖腔唱调。
3 字尾归音,趋向鲜明
字尾处于音节的末端,是发音过程中力度逐渐放松、气息逐渐减弱、口逐渐闭合、声音逐渐停止的阶段,如果归音不到位,会影响字音的完整性。与出字、立字相比,归音的难度更大一些。
“字尾归音”是指字尾部分应发音完整,不能虎头蛇尾,只顾字头、字腹,不顾字尾。“趋向鲜明”首先是指唇舌动作要“到位”。如韵尾i,舌位应抬到一定高度;韵尾u,唇型应收圆;韵尾 n,舌尖要收到上齿龈,并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立即收声;韵尾 ng,舌根应收到软、硬腭交界处,并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立即收声。其次,“趋向鲜明”还要求声音“弱收”。所谓“弱收”是指字尾发音时唇舌力量渐弱,声音简短,点到为止,不像音素单发时那么紧、那么长。对于开尾音节收音时的喉关闭动作,
也应注意渐弱收止。
字尾发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归音。这往往是由于吐字时只注意了声音的响亮,没注意音节的完整,忽略了气息和声音处于衰落阶段的字尾,造成“半截字”。也有的人矫枉过正,把字尾收得过紧、过强,违反了发音的生理规律,听起来僵硬呆板,势必影响吐字的流畅及语言的节奏。这两种情况都是实际播音吐字中需要注意的。
4 吐字的整体处理——“枣核形”
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构成了字音的整体,人们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枣核形”。这个“枣核形”以声母为一端,韵尾为另一端,以韵腹为核心。从发音时口腔开度的变化来看,正好是由闭到开再到闭的过程,两头小,中间大;从时值来看,又是两头短中间长。
“枣核形”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在咬字器官各部分不断滑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非由字头,跳到字腹,再跳到字尾。因此,整个字音要有滑动感、整体感。为了达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要有气息的支撑。吐字时,嘴里要蓄满气,才能使字音结实、有光泽。否则,字音是不会饱满圆润的。因此,“字头取气”十分关键。
“枣核形”既是吐字归音的一种规格,又体现了清晰集中、圆润饱满的审美要求。它作为吐字技巧训练,对于发音的规格化是必要的。但是在语言表达中,“枣核形”应有所变化, 拉长或缩短,这样才有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如果“枣核形”一成不变,字字如出一辙,必然会削弱广播语言的表现力,破坏广播语言的节奏感,以致影响到广播内容的表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