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022-02-02 来源:乌哈旅游
I互联网+安全

nternet Security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刘鑫 鞍山市委党校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新媒体在海量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传播和共享等方面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爆炸式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和干扰。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正视新媒体的优势与短板,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寻求一条适合的传统文化传播之路。【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文化 传播 机遇 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新媒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具备着十分显著的优势,可以大大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力;但同时,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从而切实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概述1.1娱乐性新媒体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更为简单,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交和娱乐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也改变了以往的行业格局,冲击了传统媒体,其娱乐性带动了大量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如直播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文化创作等,都是依托于新媒体而产生的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新媒体对传统娱乐方式的影响与颠覆。1.2开放性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资讯可以没有障碍地进行传播和共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相当简单。这种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交流,开拓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眼界,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信息共享模式;但另一方面,过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使得各类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肆意传播,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滋生了网络暴力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隐患。1.3欺骗性新媒体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由于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法律的有效约束,也就给一些不法分子以钻空子的机会。例如,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环境实施诈骗行为;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的传播一些有害言论或是虚假信息;还有一些媒体或个人为了博得公众观众,刻意地制作和传播一些内容低俗,引导不良价值观的信息。如果受众缺乏筛选和分辨信息的能力,很容易成为这些不法分子的目标,甚至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2][1]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2.1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就是依托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传统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传统媒体的受众有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依靠开放的网络环境,各类信息资讯得以快速广泛的传播,人们只需要利用手机或是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资讯的查询、传播和共享[3]。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也可以拓宽传播的渠道,提高传播的速度,并且利用新媒体在娱乐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势,还可以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2.2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发展中保留下来的精髓,对于现代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在以往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重视不足,传播方式比较有限,传播渠道也比较单一,使得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示,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和渠道接触传统文化。而新媒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以不断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依托各种媒介广泛地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传统文化可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就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图1 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媒体媒介14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I互联网+安全

nternet Security

2.3实现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的传统文化传播大都依靠单一的固有模式,受众范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弘扬正向健康的价值观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加深厚,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些冲击,甚至也影响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评价。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是决定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准确的提炼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融合新媒体的特点,突出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其次,要将传统文化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传播时切不可对传统文化进行主观化的断章取义,甚至是扭曲捏造传统文化,对大众造成误导[5];最后,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播环境的监督和审查,严格杜绝一些歪曲传统文化,甚至是恶意批判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提供保障。4.2提炼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优势品牌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精华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得以广泛的传播,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要注重突出特色和优势,要打造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品牌,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走进并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例如,故宫博物院就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助短视频、直播、网络营销等方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商品,借助广泛的推广树立了品牌,给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表率。4.3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新媒体是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需要依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要与时俱进,抱着开放的心态广泛的引进新的技术手段,通过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改变用户对于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传统文化传播可以与虚拟现实(VR)技术相结合,利用逼真的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将一些已经消失或损毁的文物、珍稀的文化资源、历史事件等加以再现。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以现代化的方式走进传统文化,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五、结束语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正确地看待新媒体环境的一些风险和漏洞,加快对新技术的应用,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打造具备优势的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赢得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喜爱。围有限,且无法与用户之间形成交互,使得传统文化传播的效率低、效果差。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依托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既可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打通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依托新媒体平台,广泛地收集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内容。这就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更为深刻的连接,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自然更有保障。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挑战3.1传统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性加剧新媒体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的,因此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地区间网络环境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较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也就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不平衡。例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比较偏远和落后的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有限,这些地区的群众就无法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来了解传统文化。地区间的巨大差异性制约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3.2人文性的传播不足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传统文化传播既包含了一些传统文化作品和艺术形式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民族精神、思想和情怀的传承与弘扬。但是由于网络环境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且开放的网络环境内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依托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虽然一些文字和作品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呈现,但那些更加深远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却无法利用网络进行传输,这也是制约新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3.3新媒体文化冲击较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人们大都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览方式,导致新媒体环境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而非质量。这种浮躁的风气与传统文化深沉的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托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必定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冲击,其中不乏一些媒体或个人为了博取关注,增加所谓的粉丝量而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娱乐性的解读甚至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评价,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带来不利影响。四、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4.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统文化对于提高[5]参 考 文 献[1]姜燕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文艺生活,2018(04):226-227[2]林喆.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论坛,2020(03).

[3]邱志玲.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01):89-93.

[4]郑秀芝,程雪峰.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3).[5]彭言.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论坛 ,2019(02).

刘鑫(1988-05),女,汉族,辽宁鞍山,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思想文化建设。

14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