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

2020-09-09 来源:乌哈旅游
[艾艾中文考研笔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参考教材: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马新国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

目录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3 2. 语义学与新批评 3 3.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4 4. 原型批评 5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A 6 6.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B 7 7. 结构主义 8 8. 符号学 9 9. 叙事学 9 10.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10 11.解构主义 11 12.女权主义批评 12 13.后现代主义 13 14.新历史主义 14

【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概况

直觉主义是20 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

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

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

评价

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的差别: 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1.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1.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

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 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缺点:意识流如实再现小说人物意识之流内在律动的文学宗旨在理论上未必十分圆满。

【2.语义学与新批评】

概况

一、语义学(带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代表人物:(英)瑞恰兹 1.把语义分析作为文批的最基本的手段

2.文学批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艺术鉴赏,艺术传达,艺术价值都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予以解释。

另:引进了类型学、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

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整体。 二、英美新批评: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英)休姆、(英)艾略特·瑞恰兹→兰色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耶鲁集团”)

理论

一、“文学本体论”的两种理解

1.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当把文学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2.文学作品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 二、“构架—肌质”理论——对“文本论”的说明解释。

1.构架:文学作品的内容的逻辑陈述,即是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肌质:作品中的个别细节

2.二者分裂的二元论,肌质远远重要于构架 三、对玄学派诗的高度评价

1.玄学派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2.玄学派采用了韵律、虚构,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隐喻以其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在感情上的注意。

评价

一、特点:

1.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与作者和读者、与社会效果等的联系

2.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3.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4.理论与实践较为紧密,其理论大多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优缺点:

优点:1.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现代文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结构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2.与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一起,对稍后的结构主义发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缺点: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形式主义

使它无法解答一系列文学的重大问题,终致衰落。

【3.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典型的哲学文论)】

概况

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精神文化开始出现全面的危机,为了消除它,现象学哲学家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思想方法,并对此作了极富启发性的尝试;存在主义直接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在改造其的基础上揭示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二、荒诞派:是存在主义思潮在具体的戏剧理论上的反映 三、代表人物

现象学:(德)胡塞尔→(波)英伽登、(法)杜夫海纳、日内瓦学派—文学实践 存在主义:(法)萨特,(德)海德格尔 荒诞派: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理论

萨特-存在主义

1.文学本质: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 2.介入说

A.对文学中“散文”功能的揭示(意义介入,与“形式”对立) B.“行动”“战斗”哲学在文学中的体现(政治介入) C.文学接受论: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文学作品

评价

类别 现 象 学 英伽登 杜夫海纳 日内瓦学派 存 在 主 义 海格尔 萨特 荒诞派 优点 原创性,对文学作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影响深远 强调感性审美经验 意识分析具体实施与文学 缺点 徘徊在现象学与实在论之间,偏离现象而走向机械的实在论 立足存在论视野思考诗与艺术;揭艰深神秘,反人本与皈依天示传统美学对诗学艺术思考的迷误命搅在一起 与限度 外在的介入和内在的人本主义热情 存在主义的一部分 【4.原型批评】

概况

主要创立者:(加)弗莱 思想来源:(瑞)荣格,(英)弗雷泽《金枝》

理论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

1.“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A.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 B.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C.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必须得到外化

D.原始意象——远古时代的神话形象——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

2.集体无意识

A.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B.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C.文艺作品是一个“自主情结”,其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的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 二、弗莱

1.核心:文学原型

2.文学循环发展论(原型的循环)

A.黎明、春天、出生——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狂想诗的原型 B.正午、夏天、婚姻、胜利——喜剧、牧歌、田园诗的原型 C.日落、秋天、死亡——悲歌、挽歌的原型 D.黑暗、冬天、毁灭——讽刺作品的原型 3.整体文学观:整体,自主自足

评价

优点:1.文学作为整体——注意文学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认识文学有重大意义

2.文学批评作为独立学科——考察各种批评,批评与其他的关系,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有重大意义。

3.对新批评的反驳——将文学置于更大的文化背景去考察,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克服极端的形式主义。

4.对文学形式的区分——勾勒出文学变化的主流,是西方文学的全貌有总的认识。 5.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新方法

缺点:1.认为文学艺术只源于原型,否认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2.忽视了具体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审美功能。

【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A:非法兰克福学派】

背景

1.后工业化时期

2.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怀疑,于是重新研究、发现、创造。

理论

卢卡契,“现实主义”——艺术本质:审美反映

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葛兰西,“民族—人民的文学论”——倡导“民族—人民”的文学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文学

真善美的文学批评

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形式与内容

艺术生产

马舍雷,“沉默论”与结构观 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

【6.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B:法兰克福学派(德国新马克思主义)】

概况

一、理论来源

主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另外:里格尔派;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德精神分析学 二、理论主张:“社会批评理论” 1.以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

2.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否定人性

3.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全人类的特殊职能 三、代表人物: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本雅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阿多诺—否定性文论 马尔库塞—新感性文论 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 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理论

理论

阿多诺:

1.否定的辩证法:

A.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

B.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2.艺术的否定性本质:

A.艺术是完全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艺术所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不存在之物的先期把握

B.现代艺术采取分解、零散化的形式原则,因为只有在解体的状态下客观世界与艺术的形式法则才是可以比拟的。

C.真正的审美乌托邦,唯有在纯粹否定性中方可获得,一旦堕入肯定性中就会成为欺骗的幻想。

3.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 A.源于“否定性”

B.拯救是批判的深化与延伸,批判的自的是拯救

评价

优点:1.肯定、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的批判

2.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的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做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

3.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艺术做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支持。 缺点:1.从抽象人性出发,停留在精神意识层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较少触及社会根本制度,从而未能超越唯心史观。

2.企图把文学艺术作为拯救现实的主要途径,因而陷入审美乌托邦的空想。

【7.结构主义】

概况

1.地位:结构主义上承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的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传统,并将其发展到极致,下启解构主义颇具颠覆意味的解构思想。 2.性质:主要是一种方法→ A.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

B.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中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3.理论背景:

A.(瑞士)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B.“深度模式”的追求与人的主体性消解 4.代表人物: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学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阐说

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最重要)

前期:A. 写作零度——“零度”本身也是一种风格

B. 叙事文学三级次:功能级,行动级,叙述级 后期:分解文体力量的五种符码——阐释性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

行动性符码、文化性符码

理论

1. 2. 3. 4.

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文学系统与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评价

巴尔特之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 结构主义(前期)

优点:对追求文学批评,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化作了可贵的尝试。

缺点:忽视了叙事文学丰富多样的结构关系,把千变万化的精神现象归结成有限的若干种语言现象

2. 后结构主义(后期)——对结构主义(前期)的逆反

优点:对小说文体的解析展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多样 缺点: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意义。

【8.符号学】

理论

1.理论来源:索绪尔、皮尔士 2.代表人物:(德)卡西尔、(美)苏珊·格朗《情感与形式》 3.苏珊·格朗的观点:

A.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a.首先是符号体系

b.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

B.艺术符号虽也指涉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种整体的符号体系,它是留驻在符号自身供人体验的。

【9.叙事学】

理论

一、叙事学

1.叙事的对象:以小说为主,主要探讨—— 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

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 作品的人物特性 叙事视点

叙事方式和结构

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 2.叙事的视点,(美)艾布拉姆斯 A.叙事人的人称:旁观者(全知),“我” B.表现意识的方式(叙事话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3.叙事模式,(俄)普洛普

内容: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 二、巴赫金的理论

1.复调理论: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A.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他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B.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一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C.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2.狂欢化诗学

A.重视人类的笑文学

B.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风格,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

C.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追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

D.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运用超语言的方法,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分析,走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

E.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

评价(结构主义文论总评)

优点:1.打破了文学的神秘化观念,将作品意义同其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某种超验的个人心灵或神意相联系。这有助于批评的运作,也吻合了社会对文学的世俗化乃至消费化的要求。

2.强调能指与所指关系上的偶然性,那么文学就不只是再现现实,还应看作再造了新的意义。

3.以作品的结构来代替作者主体,这一结构整体观对认识文学是有益的。

4.其分支或其相关文论,符号学与叙事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缺点:对文学整体性、自主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文学与社会、与作者联系,实际切断了文学的“根”,而且是建立在并不可靠的假设之上。

【10.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概况

一、意义:

1.二者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

2.实现了西方文论研究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转向。 二、发展

1.源于现代哲学解释学 A.伽达默尔

B.利科:象征理论,文本理论 2.接受美学:德·康士坦茨学派是解释学一分支

接受理论的双星——姚斯、伊瑟尔

理论

一、伽达默尔——解释学文论 1.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

2.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意义显现与持存的方式 3.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 4.艺术的人类学基础 二、姚斯——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界史研究的方法论

A.文学作品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史——历史性存在 B.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它是历史的关键 2.期待视域与文学接受

3.审美经验论:交流、联想、敬仰、同情、净化、反讽

A.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审美创造 B.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C.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审美净化 三、伊瑟尔——阅读理论、“反应研究” 1.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 2.审美反应根植于文本之中 3.文本召唤结构

评价

优点:使我们走近了活生生的、在历史中存在的文学 缺点:伽达默尔——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

姚斯——美学方法和历史方法的机械拼合,审美经验的肯定性与否定性之矛盾

【11.解构主义】

概况

1.理论来源:尼采、海德格尔 2.倡导者:(法)德里达

3.巴尔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4.耶鲁学派的结构主义:

德曼—修辞学阅读理论,布鲁姗—“影响即误读”,米勒,哈特曼 5.解构文论用于文学作品 A.解构批评解释 B.诗无定解 6.后结构主义:(法)福科

话语理论;权力理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理论

德里达

一、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

1.文字学:不考虑具体语言或文字系统,只针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的形状所进行的研究。 2.“逻”,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声音、言语来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 二、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1.跟从传统:视游移无定的语言符号所传达的“真理”不过是蠢蠢欲动的潜文本。 2.打破传统:拥抱语言的“自由游戏”,把意义纳入无止境的扩散和延宕过程。 三、向慕汉字

1.文字与哲学对立,哲学刻意抑制文学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构(专指西方,不指东方)。 2.向慕表现在对汉字的东方文化的象征上。汉字:表意,表音 四、德里达自创名词

异延:指空间上的差别,和时间的宕延。

评论

优点:1.它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的

语言学基础。

2.它发现和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成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

3.它的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判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也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相一致。

4.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思潮异曲同工,有一定积极意义。

缺点:1.过分强调语言文本的隐喻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的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的境地。

2.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的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的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其中虽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但终于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最终自身也难逃被怀疑、颠覆、消解的命运。

【12.女权主义批评】

概况

一、理论来源

1.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论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新批评等形式主义日益捉襟见肘,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阐释及接受美学异军突起——消解了作者、文本的权威,新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影响日增

2.20世纪前半期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 A.(英)弗吉尼娅·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a.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

自己的文学传统。

b.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每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最适意情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

c.妇女创作难发展的原因:从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入手,在父权

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向她们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情感生活。

B.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权主义的宝典”:“女人形成”观点 二、两大主要派别及其他

1.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给予重新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阶段1:60年代~70年代中期 凯特·米勒 阶段2: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卡普兰等 阶段3:80年代中期之后 2.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A.理论:

a. 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b. 吸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B.与“英美女权主义批评”的不同: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的命题持怀疑态度,

认为如果一定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有可能维护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3.美国的黑人和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批评

评价

优点:1.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与拓展,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掘出许多新的资料。

2.在理论的概括和阐述的方法上也多有创意,无论在文学理论、批评史,还是在思想史上,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缺点:未把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社会阶级斗争层面,而且消解男权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现实的妇女解放斗争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13.后现代主义】

概况

一、综述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二、主要理论

1.(美)丹尼尔·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 A.后工业社会理论

B.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大有毁灭艺术之势

a.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与反思,张扬非理性,这必然导致对本能的完全依赖。

b.艺术成为一种游戏,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界限,认为行动本身即艺术,艺术即标新立异。

c.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践。

d.抹煞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艺术种类分解的更深入的一个方面,绘画转化为行动艺术,艺术从博物馆移入环境中去,经验 变成了艺术,不管它有没有形式。

2.哈贝马斯——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 3.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 4.杰姆逊——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5.哈桑——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后现代社会转折,解构性与重构性 6.斯潘诺斯——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7.布希亚德——后现代主义大众传媒

评价

1.反对者:将其视为人类的自戕行为,一种宣泄以后的匮乏,一种“耗尽”以后的迷茫。 2.赞同者:看到其多元主张和重视历史的机遇性,以及信息时代人的整体思维方式的飞跃。 3.折衷者:一方面觉得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走极端”的文化现象,存在种种问题,但同时又感到它以全新的姿态,冲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秩序,暴露出其社会和文化的内在矛盾,可以给人以反省,从而重新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形式,建立更健康的文化品格。

a.后现代主义虽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一样,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的表达。

b.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打破一切,进行价值重估,以消解一切“深度”为由走向“平面”,以自己的无价值的毁灭,展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

【14.新历史主义】

这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概况

1.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 文艺复兴研究的真实意图 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 2.海登·怀特——元历史构架 元历史的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 为新历史主义辩护

理论

1.新历史主义的杂糅状态,是其理论缺乏透明性和一致性。 2.新历史主义对一切政治冷漠性,文化经典性发出质疑:

A.将文学与非文学一视同仁,将文学话语、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历史话语结合。 B.综合多种“边缘”理论,重写文化、历史、政治、诗学。 3.新历史主义坚持“对话”是当代诗学的品格。

4.新历史主义策略侧重于“边缘化”:将历史带进文学,将文学意识历史化,由历史到权利,由权威到诗人,文本的中心位移。

评价

优点:这群新历史主义“边缘学者”对精神价值重建的向往和对历史意识的推进,无疑会给正在或将要出现的各种“新历史主义”、“后历史主义”以不可忽视的影响。

缺点:1.其理论繁杂性导致它产生了两个后现代变种(文化经济变种,文化人类学变种); 2.在后现代浪潮中日益显示出丧失文化批判的严峻性而走向实证、中庸、琐屑和多元的种种迹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