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自 评 报 告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 1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情况 ..................................... 2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树立先进办学理念 ......................... 3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办学理念............................ 3 2、找准学院办学定位,明晰学院办学思路............................ 4 3、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目标............................ 5 4、突出教学中心地位,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6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7 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建设优良师资队伍 ......................... 8 1、明确师资建设目标,构建师资培养机制............................ 8 2、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培育教师双师素质............................ 8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专兼结合团队............................ 9 三、工作导向,模块教学,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 10 1、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模块课程体系........................... 10 2、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建好专业核心课程........................... 10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11 四、突出实践,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12 1、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12 2、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3 3、重视学生实训实习,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14 4、推行双证融通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14 五、优化结构,专业集群,培育高职专业特色 ........................ 15 1、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构建高职专业集群........................... 15
1
2、优化专业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建设专业........................... 15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职专业特色........................... 16 六、规范管理,质量监控,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 17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思路........................... 17 2、健全学生管理机构,改革学生管理机制........................... 18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8 七、就业引导,服务社会,彰显学院育人功能 ........................ 19 1、调整招生专业结构,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19 2、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坚持就业质量跟踪........................... 20 3、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彰显学院育人功能........................... 21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 22 一、剖析人才培养现状,正视存在主要问题 .......................... 22 二、研究制订整改措施,推动学院更好发展 .......................... 23
2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阜阳教育学院。其最早是建立于1956年的阜阳高师速成班,1957年改名为阜阳教师进修学校,1958年改建为阜阳专区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更名为安师大阜阳分校专科班,1979年易名为安师大阜阳专科学校,1981年升格为阜阳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定名为阜阳教育学院。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转型为独立设臵的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改制转型以来,我院始终致力于加快完成5个转变:由师范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由传统专科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由单一文理基础学科向高职应用型专业转变;由师范类师资队伍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转变;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变。目前,学院已步入高职教育办学的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占地面积已达 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6.714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427.0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4.65万册、电子图书5941GB。学院设有工程科技学院、生化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基础教学部,设臵38个高职教育专业,常年招生专业保持在25个左右,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7450人。目前有
1
教职工315人,其中专任教师258人,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19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规范高职办学,注重内涵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办学途径,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打造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2007年,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2008年,成为六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学院呈现出动态向上的良好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情况
2006年以来,学院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精神,遵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教秘高“2009”14号)要求,2008年上半年,学院正
2
式启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自查自评。一年多来,学院坚持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深刻理解评估指标体系,明晰评建工作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融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为一体,把评建工作与质量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学院认真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情况自查自评和整改工作。学院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学院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树立先进办学理念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紧紧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这个核心,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两个根本问题,分析研究改制前后学校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关系,深入探讨改制前后人才培养的差异,通过党委会、校务会、党代会、教代会、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讨论活动,不断形成和强化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掌握高职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逐步树立起高职教育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
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
3
况,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岗位与技能、素质与能力的角度,通过广泛讨论,凝练出‚乐学善教,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概括出‚敦品〃励行〃技强〃业精‛的校训;谱写了体现学院精神的校歌;设计发布了校徽标识,进一步坚定和弘扬了学院的高职办学理念,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2、找准学院办学定位,明晰学院办学思路
阜阳是安徽省的人口大市,但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更好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作用,学院围绕和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阜阳市的特殊市情、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合多年的高职办学实践,确立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科类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增强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院办学定位的科学确定,促进了办学思路的进一步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办学;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创品牌,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着力培养适需对路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把精力和投入主要集中在高职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上,全日制
4
高职办学规模逐年递增,社会培训领域不断拓展。2008年7月,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987人,社会培训356人次;2009年7月,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273人,社会培训5134人次。体现出规模适度扩张与质量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与效益逐年提高的有机统一。
3、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学院办学目标
学院紧紧围绕†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分析阜阳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制定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基本建设等具体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两个意识,深化三项改革,促进四个提高,努力实施‘8821’工程,全面开创学院工作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学院的‚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学院抓住安徽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机遇,在‚十一五‛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自我加压,明确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目标,即:‚通过5年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把学院打造为皖西北地区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辐射和带动皖西北职业教育改革
5
和发展,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目前,学院在这一目标引导下,扎实深入地推进各项工作。
4、突出教学中心地位,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学院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主线,制定了党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学院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领导联系教学院系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调研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每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等。学院在人员配备、政策制订、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向教学、教师、学生、就业等环节倾斜,保证教学经费的优先安排和足额投入,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以上,2008年为1545.77万元,占44.93%。学院认真贯彻国家的奖助学资助政策,2008年,向2449名高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403.86万元,覆盖面达到39.84%,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
学院领导班子能够认真学习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和规律,深入基层,重视教学,尊师重教,关爱学生;能够从学院实际出发,经常研究、分析和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能够坚持集体议事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保证重大问题决策无失误;能够根据学院建设发展需要,遵循高职发展时代趋
6
势,适时提出不同时期的发展建设思路,在引领学院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学院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委工作和中心组学习计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学院领导带头为大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就业和创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建设。不断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发挥校内各类载体作用,改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通过开展‚践行校训、唱响校歌‛等系列活动,不断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通过持续不断的‚三下乡‛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寒暑期职业体验活动、街头法律咨询活动等实践锻炼,在广大师生中弘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学院精神。通过构建安全防范网络,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单位,有力促进并保持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7
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建设优良师资队伍 1、明确师资建设目标,构建师资培养机制
按照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院结合具体实际,制订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几年来,学院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涉及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聘用、教师进修访学、教研科研奖励、人事管理、津贴分配,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截至2009年8月31日,学院共有258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职称2名,占0.78%;副高职称65名,占25.19%;中级职称77名,占29.84%;获得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56名,占21.71%;外籍教师1人,占0.39%。
2、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培育教师双师素质
学院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006年以来,共组织98名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举办3期教师能力校本培训班,派出教师中短期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177人次、国内访学3人,国外培训4人,开展青年教师课堂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实践技能操作比赛等6次,一支适应高职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一部分教师成为专业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8
学院注重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及资格认定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业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从业资格考试和到企业锻炼,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2007年以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达101名,其中,有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拔尖人才、1名省级教坛新秀,47项教科研项目获得省级、院级立项,167篇论文见诸于学术刊物,32部教材公开出版。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专兼结合团队
学院不断拓展师资队伍来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根据专业设臵和教学需要,从工科、农科、综合院校等新进一批教师,改善了学院原来单纯师范类教师的状况;二是从行业、企业引进一批工程师、经济师、主任医师等,优化了学院的‚双师‛队伍结构。三是积极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提升了学院双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2007-2008学年度,学院聘请了63名兼职教师,2008-2009学年,聘请了138名兼职教师,并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师专家作为兼课教师,共同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学院教师队伍的结构,形成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学院尊重和发挥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诚意邀请他们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9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顺利就业牵线搭桥等工作,推进了学院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
三、工作导向,模块教学,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模块课程体系
学院各专业参照国家有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依据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认真分解岗位工作流程和知识、能力要素,以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为目标,构建体现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的新型课程体系。各专业根据‚实际、实用、实践‛原则,整合相邻相关课程,开发出综合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拓展四大课程模块,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研究制订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教学内容,使实践课程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起以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
2、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建好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培养,学院着力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如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开设的酒类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课程;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组织了3次重点建设课程的申报遴选工作,共有12
10
门重点建设课程获得立项,其中,有3门课程被立项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并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其主要做法是:第一,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与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课程目标;第二,教学内容与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和职(行)业标准要求有机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制定修改教学大纲;第三,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按照课程目标,拟定编写大纲,搜集素材,完成初稿,修订完善;第四,技能训练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全程负责项目生产或其他相关实践指导,师生共同完成产品生产管理或产品销售服务全过程,切实做到产学结合。第五,精品课程、重点课程、核心课程设计开发出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讲稿、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习题集、试卷库、教学录像等,公开在校园网专栏内,形成校内外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引领和带动其他课程的互动改革和全面建设。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各专业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探索采用案例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模拟教学法等多元方法组织教学。对于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恰当运用案例阐释理论知识。对于专业技术模块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如机械加工场景,食用
11
菌栽培场景、模拟商务谈判场景、英语口语实地训练场景等等,突出应用主旨,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根据专业特点,引入笔试、口试、车间技能操作、基地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广大教师还依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积极推行教学手段改革,主要有:利用挂图、实物及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训练;利用声像资料进行教学;开展电话、电子邮件答疑;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院十分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专业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比列达到79.6%,同时还组织力量为学生编写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为教师添购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2008、2009两年投入85万元,购臵纸质图书资料,更新电子图书资源,并建立有1000兆的高速光纤校园网,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渠道。
四、突出实践,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就业‚五要素‛,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建立起相对独立而又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模块
12
化‛、‚一体化‛、‚工学交替‛、‚虚拟仿真‛、‚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的特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专业课实验(训)项目开出率达到95%以上。
2、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和完善,以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为原则,突出‚先进性、适用性、开放性‛,按照相关专业(群)对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加大设备购臵、实训耗材、企业见习、设备维修维护等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条件。
截至目前,学院共建立了96个校内专业实训室或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总面积达577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427.08万元。其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2003年被批准为省高级机电人才培养基地,数控实训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园艺实训中心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在省内外建立了9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
13
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重视学生实训实习,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学院注重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安排了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实践课程的开出率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把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学院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有利于实现顺利就业为出发点,采取有组织集中顶岗实习为主体,学生个人分散顶岗实习为补充的方法,着力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学院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注重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访检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悉心指导,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保证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做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较好结合。各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到96%以上。
4、推行双证融通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为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学历教育与行业准入资格的一体化,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19个
14
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与阜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密切合作,开展国家统一开考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8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达到1964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优化结构,专业集群,培育高职专业特色 1、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构建高职专业集群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阜阳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了以数控技术等为主的工科类专业群;以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为重点的农学类专业群;以市场营销等为重点的经贸三产服务类专业群。在国家确定的15个紧缺人才专业领域里,学院目前涉及到的有数控技术、工程造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三大专业群的逐渐生成,不仅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而且学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充分显现出来。
2、优化专业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建设专业
按照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在高职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改造、停招一些老专业,适时增设一些新专业,使学院专业设臵处在动态调整和不断优化之中,
15
充满着生命活力。学院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加大投入,培育特色,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级重点专业的建设格局。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园艺技术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文秘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艺术设计、英语教育等6个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由此推动全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职专业特色
学院坚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培育高职教育特色。一是实行工学交替,分层推进。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等专业,实行第4学期到企业实习,第5学期再返校上课,第6学期再一次顶岗实习的方案,交替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坚持产学结合,顶岗实干。数控技术专业积极与企业开展生产上的合作,为企业代加工零部件,在校内开展生产性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磨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园艺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积极与社会广泛联系,不断承接、引进一些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园林植物种植、养护管理,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形成能力。三是加强校
16
企结合,共育人才。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都能与相关企业结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学院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习管理和考核。四是推行双证引导,强化技能。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已开考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开发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列为实践选修项目,使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与工种鉴定接轨。通过‚双证融通‛,大力促进课程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规范管理,质量监控,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思路
学校始终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教学管理一般规律和高职人才培养特殊要求,针对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工作规程,制订了多项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学校积极采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在考试报名、学籍查询、成绩管理、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逐步实现网络化,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各教学单位都能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院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每学期都组织召开教学信息员和学生代表
17
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制订整改措施。通过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2、健全学生管理机构,改革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管理机构和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院学生处、团委专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设立了党总支、团总支、学生党支部,班级管理实行专职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负责制,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层级网络系统和工作机制。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配有心理咨询教师,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报告,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障碍问题。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学院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讨实施‚零距离教育、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服务、零距离活动‛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制订、完善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坚持领导深入基层,辅导员深入班级,公寓管理员深入宿舍,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以及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经常性开展保持党员、团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活动。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通过‚奖、助、贷、勤、补‛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安心学业,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8
为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多种措施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一是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实行由学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学生处、教学单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和学生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技能鉴定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三是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学期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活动。不断探索学生考试方式改革,坚持每年一次的毕业生社会跟踪调查,听取企业行业评价意见。四是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调控体系,通过领导听课、教案抽查、试卷分析、学生问卷、座谈反馈、随机访谈等方式,多途径采集教学质量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分析症结,交流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就业引导,服务社会,彰显学院育人功能 1、调整招生专业结构,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紧紧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坚持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为社会培养急需高技能人才,使学院的生源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办学规模稳定
19
上升,招生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院的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第一志愿上线率93%,新生报到2171人,报到率77.53%;2008年,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新生报到2372人,报到率80.19%;2009年,第一志愿上线率96%,新生报到2795,报到率87.4%。
2、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坚持就业质量跟踪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学院就业工作实行院系两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条块结合的就业工作分工责任制。在行政管理层,以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逐级分解部门工作目标并纳入年度考核;在业务操作层,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为工作主体,以专职带动兼职,依托教学系、教研室、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覆盖全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必修课程,每年举办就业辅导报告会、校企联办学生就业‚双选会‛,以及鼓励指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由于学院就业工作制度完善,措施得力,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7、2008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2.88%、98.29%;2009届毕业生9月1日就业率为96.48%。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2006届毕业生张海林、园艺技术专业2006届毕业生王景海,被省教育厅、劳动社保厅和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校外辅导员‛的称号。
20
学院采取企业调研、信函联系、电话访谈等形式积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把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毕业生本人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几年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质量较高,适应岗位快,职业素质好,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用人单位普遍对学院毕业生比较满意。
3、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彰显学院育人功能
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平台、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先后为安徽家和兴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开展了生产线改造和新设备的开发;为安徽开乐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了器械零部件代加工。2008-2009学年,开展农村退伍军人技术培训256人;建筑施工员培训4745人次,为阜阳市中职学校培训专业课教师98人;为阜阳汽运集团开展订单培养,开设汽车维修、乘务、站务三个专业,招生170人、短期培训16人。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2008年鉴定中、高级花卉工、数控车工、无线电装接工、计算机系统维修工等119人,获证112人,获证率94.12%。学院还承办了阜阳市第一届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工作,彰显了学院育人基地功能,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21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剖析人才培养现状,正视存在主要问题
经过多来的改革和发展,学院由成人师范教育改制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专业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办学特色、保障机制、发展前景等方面,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学院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除办学空间需要进一步扩大、岗位和人员编制需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教学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在多年的高职办学实践中,广大教职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初步树立起了高职教育意识,但部分教职工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前几年的阶段,浅尝辄止,更新迟缓。二是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年来,学院虽然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和引进工作,但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因素,学院目前高层次、高技能、高学历人才还比较短缺,专业带头人需要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由于学院所在地阜阳是个农业大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而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够,部分专业就地就近开展实践实训、顶岗实习有一定困难;四是办学
22
特色需要进一步培育。虽然过去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作出一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学院的高职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个性还不够突显,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更好更快地凸显学院的高职办学特色。
二、研究制订整改措施,推动学院更好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学院更好发展,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整改。
一是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深刻领会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特别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实质,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不断探索办好高职教育的新路子。
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研究制订人才柔性引进的机制、办法,着重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重点,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全面推行‚教、学、做‛为
23
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深入探讨校企合作的驱动机制、双赢机制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共管模式,不断提升校企深层次合作水平和效益。
四是进一步办出学院高职教育特色。结合省情、市情和校情,坚定走高职教育之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切实抓好省级、院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学院有信心、有决心在省教育厅和阜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以评估为契机,抓住省教育厅支持皖北三市六县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