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21-03-14 来源:乌哈旅游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

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1.[2014·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注]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2.[2014·福建永定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尾联运用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的判定结合注释②中的内容可以知道,“斩楼兰”意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宏愿。

答案 (示例)①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②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③尾联用典,借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表达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宏愿。

3.[201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借助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赏析。

答案 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风吹树的声音、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

[注]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

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

答案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雪与梅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答案 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应遵循以下思路:首先要解读诗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还原成生活画面,对一些重点动词、形容词进行咀嚼、揣摩,从而体会文字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这一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题干中要求鉴赏的语句是颔联,二是结合诗句作答,三是指出其中的一种在写景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

答案 (示例一)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示例二)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示例三)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

[注]

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

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主要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开篇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西湖好”点明主旨,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态度。(2)下阕一、二句写的是静景,三、四句写的是动景,所以是动静结合。

答案 (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下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